甲午中日戰爭(清)

2021-01-08 歷史長軸線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兩次工業革命在日本交叉進行。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國內在社會轉型期有各種矛盾,因此以天皇為首的統治集團急於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

1887年日本參謀部制定了大陸政策,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徵服亞州,稱霸世界。此時,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鬥爭十分嚴重,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的附屬國琉球王國,1874年日本進攻中國的臺灣島,日軍失利。1879年日本吞併了琉球王國,改為衝繩縣。此後日本又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附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武力攻打朝鮮,並逼迫朝鮮籤訂的不平等條約。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該起義持續了10個月,最終在朝鮮被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1894年7月,中日兩國在朝鮮境內開戰,日本偷襲豐島海面的中國運兵船,甲午戰爭正式爆發,九月北洋水師重創日本赤城、西京丸號諸艦。1894年9月,中日在黃海展開決戰,北洋水師損失慘重,定遠艦管帶丁汝昌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殉國。最後日軍乘勝追擊,戰爭在遼東打響,11月,旅順陷落。1895年,威海衛投降,整個遼東完全淪陷。

最後,中日兩國籤訂了《馬關條約》,臺灣島,澎湖列島也被日本侵佔,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侵害,列強輸出方式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

相關焦點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甲午中日戰爭中,當時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的傷亡是多少呢?
    中國近代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清政府從乾隆開始就閉關鎖國,整天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而這時候西方國家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工業革命,到了1840年,西方列強看上了中國這塊肥美的土地,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之後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知道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為何會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呢?北洋水師如此浩大海軍實力,清政府應該打個勝仗,把小日本摁到太平洋裡喝海水,當烏龜。但是戰爭的結果實在是讓國人難以接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不同的是,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島國,在不斷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發展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細節,中國經過洋務運動也生產了一批現代軍工,但是製造過程粗製濫造,有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在戰場上錯失了良機。
  • 甲午中日戰爭:晚清政府終於被打疼了!打醒了!
    《濟物浦條約》和《天津會議專條》無疑為了日後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政府和日本兩國撤兵,大鳥圭介雖然進行撤兵談判,口頭上也答應了兩國共同撤兵的這一請求,但旋即過後他便於6月15日拋出了「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進而使得達成的撤兵協議變成了廢紙一張。
  • 中日甲午海戰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朝鮮東學黨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照會日本,建議中日兩國同時撤兵。 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擴大事態。面對日本的挑釁,清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意見。 以光緒帝為首的帝派力主加強戰備,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擴張,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鴻章手上,他們對日避戰求和。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發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清軍4萬人傷亡,日軍傷亡多少?真實數目令人咋舌
    到了唐朝時,中日之間就有了文化交流活動,日本還專門設立了遣唐使這一職位。 日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中規不懷好意的呢,就是從明朝。明朝時,日本不斷在東海沿岸侵犯我國,所以才有了戚繼光抗倭一事,這個時候的日本自認為實力很強,已經不把大國放在眼裡了。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甲午海戰爆發戰前在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海軍於1885年向德國訂購了世界上較先進的7335噸級鋼鐵裝甲艦「定遠」號「鎮遠」號和和排水量2300噸的「濟遠」號,這在當時是遠東地區威力最大的戰艦。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淺談甲午中日戰爭相關知識點
    今天要講的是在近代史上對中國、日本兩國都影響巨大的一場戰役——甲午中日海戰的相關知識點。一、時間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二、傷亡情況參戰方兵力: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 中日甲午海戰,日本繪製的中國地圖曝光,網友:精確程度堪比GPS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一些有志之士也是意識到只有發展科技才能救國於水火當中,洋務運動就此展開,然而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也宣告近代化工業終結,西方列強趁機大肆瓜分。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說到這裡,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戰。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威海衛戰役敗戰兩個月後,清政府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恆與湖南巡撫邵友濂前往馬關議和,但是兩人卻被日本的談判代表給拒絕了,他們表示:這場議和的前提條件關乎於戰爭,而大清派來的代表卻沒有獲得統治者的全權授權,即便是議和成功也不符合國際法的條例。於是在兩日後,李鴻章攜帶著由清政府提供的「全權授權書」與議和代表團再次登上了去往日本的遊船,而手中握著的授權書,盡顯了當時的屈辱。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無名艦炮速射技壓群艦 印證甲午戰爭中日武器力量懸殊
    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艦裝備4.7英寸(120毫米)和6英寸(152毫米)中口徑速射炮,在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中擊沉或重傷多艘北洋軍艦。1895年5月,由於阿式速射炮在甲午海戰中的優秀表現,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二等旭日勳章,並於明治30年由吳海軍工廠成功仿製並裝備日艦。
  • 大敗局:「80後」戰爭史專家十五回棋局復盤甲午
    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該書的總結篇「日本的甲午夢與中國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夢       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的影響,堪稱巨大:       •就中日關係而言,甲午的勝利標誌著日本取得了歷史性的逆轉勝利。從此歷史開始進入日本主導下的東北亞格局時代。
  • 中日甲午海戰沉艦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系國內出水唯一一塊...
    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官方網站19日信息顯示,9月17日,是清末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 見證兩次中日戰爭,「鎮遠」鐵錨背後的故事
    1894 年 9 月 17 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著名的黃海海戰。然而,即使是擁有這樣兩艘鐵甲艦的清政府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仍然是一敗塗地。1894 年 9 月 17 日,甲午黃海海戰中, 「 鎮遠 」 艦和 「 定遠 」 艦遭到日本聯合艦隊多艘軍艦的重點圍攻。
  • 唯一記錄中日甲午陸戰的記事碑昭忠祠碑碑文
    它以親身經歷翔實地記錄了甲午陸戰的起因、詳細經過、戰鬥場面以及毅軍犧牲的人員統計。原碑文文字有缺失,根據景區碑文整理:今上御極之二十年,歲在甲午。朝鮮民為亂於其國,國王奉表乞援。我北洋大臣相國合肥李公請於朝檄,直隸提督葉志超帥蘆臺練軍往撫之,既而日本調其間潛,以兵至。上赫然斯怒,命志超往之,六月戰於朝鮮之牙山,志超敗走。慶時統毅軍戍旅順口,部卒才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