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80後」戰爭史專家十五回棋局復盤甲午

2021-01-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是中日《馬關條約》籤訂120周年。去年以來,環繞著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滿兩個甲子,學術界和軍方從多個角度展開紀念、研討,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專著、論文和政論電視專題片。這種反思和紀念,一直持續到今天。

       王鼎傑的《復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以戰略學為主導,以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和歷史學知識為基礎,利用中、日、英、俄等多方的檔案材料和相關人員的日記、回憶錄,並廣泛吸收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借用圍棋的「復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的戰略推演。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編該書的總結篇「日本的甲午夢與中國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夢

       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的影響,堪稱巨大:

       •就中日關係而言,甲午的勝利標誌著日本取得了歷史性的逆轉勝利。從此歷史開始進入日本主導下的東北亞格局時代。

       •就時代而言,甲午的勝利標誌著日本實現了超時代的逆勢崛起。正如本書正文第三章指出的那樣,日本崛起的時代,本是因為鐵路的出現而有利於大陸性國家的時代。作為島國的日本竟能逆時代大潮,一路崛起,正提醒後人,只有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中,「形勢比人強」才具有決定性,更多的情況其實是「雖曰天命,亦關人事」,「事在人為」的成分還是很大的。

       •就日後日本的發展而言,甲午的勝利又是一個奠基性的重大勝利。沒有甲午戰爭的勝利,就不會有日俄戰爭的勝利,更不會有日後日本在亞太地區的全面擴張。

       如果再考慮到日本為此付出的代價極其微弱,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而言,堪稱是一個夢幻般的勝利。也可以說,在每一個日本擴張主義者的心中,都有一個甲午夢,並期待著這個夢能不斷轉化為新的現實。

       因此之故,即便我們不講「遠交近攻」,僅講「遠交近防」,也有必要本著知己知彼的精神,轉到日本的立場上,理性審視這個夢幻般的勝利。

       如果我們將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放在一條歷史線索上審視,就會發現,其中儼然存在著一個清晰的戰爭邏輯鏈條。

       •備戰:明確假想敵,進行長時段的針對性備戰。同時:(1)注重外交聯盟,如甲午戰爭前對日英特殊關係的經驗,日俄戰爭前的日英同盟,和二戰中的德意日軸心同盟。從而迫使主要敵手無法全力與日本作戰。(2)立足軍事地理,在細節處發力,儘量削弱對手的綜合戰力,目的仍在於儘量限制強勢敵手力量的全面發揮。如甲午戰爭中對清廷地方主義缺陷的利用;日俄戰爭中則利用蘇伊士運河的河深,訂造超過河深的大型主力艦,從而迫使俄軍的同級別軍艦隻能繞好望角增援;太平洋戰爭中則立足巴拿馬運河的船閘寬度,製造大型主力艦,從而迫使美國的同級別軍艦難以迅速向太平洋戰場集結。

       •開戰:不宣而戰,或宣戰與開戰並舉,實現事實上的不宣而戰,充分利用突然襲擊,儘量在初戰中就取得重大戰果。從甲午戰爭中的6月出兵,到日俄戰爭中旅順偷襲,再到太平洋戰爭中的珍珠港偷襲,前後如出一轍。同時,日本還非常注重設置有力的開戰理由,如甲午戰爭中標榜推動朝鮮獨立,日俄戰爭中宣稱抗擊歐洲列強入侵,太平洋戰爭則公然打出大東亞共榮的旗幟。

       •戰爭指導:立足和某個強國的結盟確保不會戰敗的底線,再通過高明的軍事戰略奪取儘可能多的戰略要點,以在終戰談判中換取儘可能多的利益。如甲午戰爭中立足日英特殊關係,開戰前即搶佔釜山、仁川、元山、漢城四大要點,開戰後又相繼奪取平壤、大連灣、旅順、威海衛、澎湖等要點。日俄戰爭則立足日英同盟,一開戰就搶佔朝鮮半島,進而奪取遼東半島,並伺機北上瀋陽,且一度還做好了攻擊哈爾濱的準備。太平洋戰爭則立足德意日軸心同盟,開戰前即控制法屬印度支那,開戰後迅速搶佔南洋資源地帶。

       •決勝兵器:戰前即針對性的設計決勝兵器,以求達成出奇制勝的效果。如甲午戰爭中的三景艦,日俄戰爭中的下瀨火藥,太平洋戰爭中的大和級戰列艦、九三式氧氣魚雷、精銳航空兵。

       •特攻作戰:如敵方戰力過於強大,則儘量發揚精神力量,形成特殊戰法,從而彌補武器之技術缺陷,使得該武器威力得以超常發揮。從甲午戰爭中的魚雷艇夜襲,到日俄戰爭中的沉船堵口、驅逐艦夜襲,再到太平洋戰爭中的回天、神風。同樣存在著一條不斷強化的邏輯鏈條。

       這就是日本甲午夢的深層實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的甲午夢也可以稱之為日本的甲午戰爭邏輯。如果說日俄戰爭是甲午戰爭的深化,太平洋戰爭則是日俄戰爭的放大。

       但是,日本終於沒有贏得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其原因牽涉面極廣,筆者另有專著檢討,此處僅指出和甲午戰爭較有關聯的兩點:

       (1)日本之所以能連續贏得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的勝利,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在於日本較好的實現了大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協同,但此種協同主要依賴明治天皇、伊藤博文等個體的默契,戰後並未將之學說化、制度化。相反,按照日本的憲政結構,內閣與軍隊均直接負責於天皇,在統帥權不容分割的幌子下,等於說是軍隊和文治系統形成平行關係,從而留下了內部裂痕。一旦遇上高水準的對手,日本的內在裂痕就不免轉變成嚴重的戰略內傷了。

       (2)日本在甲午、日俄兩戰中的勝利,還要感謝對手都存在嚴重的內部問題,可以說當時的中俄兩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傷在身,日本有強援壓陣,又追求有限的戰爭目標,所以能連戰克捷。但是,如果是和一個綜合國力強大、內部缺陷極少的國家,打一場全面戰爭,就不是日本所能承擔的了。如果再選錯結盟對象,結果就更不堪設想了。

英國海軍記錄的甲午戰爭。

       從這兩點看太平洋戰爭,我們可以說,日本是「不逢其時,恰逢其敵」。不逢其時指的是日本錯過了海權時代的黃金期,要在陸權復興、超級大國形成的時代,在中、俄、美三個大陸性國家之間謀求崛起,難度極大。中、俄雖被其擊敗,但美國卻是一個內部缺陷極少、國力極強的高水準對手。從表面上看,近代東北亞的歷史以兩次中日戰爭為波峰,呈現為中日對抗的一百年。但更深層的看,就會發現,這只是歷史的明流,伏流其實是日美競爭的一百年。從黑船開關開始,美國一直在謀求向遠東擴張。而當時的亞太地區,存在著三大戰略真空區,一是東亞大陸(實質是不斷衰落的中國),一是菲律賓群島(實質是不斷衰落的西班牙),一是夏威夷群島(實質是虛弱不堪的原始島國文明)。日本限於國力,只能由近及遠,逐步擴張。其奪取臺灣,目標就是要進而控制菲律賓,經略南洋資源地帶;其在1886年1月與夏威夷籤署移民條約,促成日本人大量移民夏威夷,則是為東進預設戰略伏筆。都是非常高明的戰略布局。

       豈料強中更有強中手,就在日本和夏威夷籤約的第二年,美國就發動政變,控制了夏威夷,並開始限制黃種移民。到日本忙於吸收消化甲午戰爭成果、並進而對俄備戰的1898年,美國又正式兼併夏威夷,同時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菲律賓。這就徹底封堵住了日本東出和南下的戰略通道,從而進一步擠壓日本向東亞大陸擴張,使之陷入與中、俄的持久衝突中難以自拔。而美國則進退自如,既可收降日本為己所用,又能隨時聯合大陸性力量夾擊日本。也可以說,日本的對美戰略敗局是早在1898年就決定了!如果說日本是中國的戰略苦手,美國就是日本的戰略苦手。而日本居然以為通過和德、意的結盟,可以確保對英、美的戰略優勢,更屬致命性的戰略誤判,日本的甲午夢也就不免由夢幻般的勝利變為夢幻般的失敗了。

       但我們絕不能因為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就沾沾自喜,以為歷史已經終結。而要理性的看到如下兩個近乎殘酷的事實:

       其一:日本雖敗,中國也只是慘勝。在日本仍不乏伺機再度戰勝中國的構想和悄然準備。

       其二:日本雖敗,但其社會結構、民眾素質、製造業基礎、精英集團的水準,並未因之消失。對此,美國軍政精英看的最為清楚。故而,和坊間的種種誤傳不同,美國並非是因為國民黨在內戰中的失敗而扶植日本,更不是因為抗美援朝而扶植日本,而是在更早的時刻就在戰略上選擇了日本而拋棄了戰時的盟友——中國。

       何以如此?原因就在於,冷戰初期對美國大戰略形成產生重要影響的關鍵人物——喬治•凱南,對全球戰略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認識。他認為,美國的國力雖強,但也做不到承擔無限責任,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必爭之地的爭奪上。在他看來,必爭之地就是全球範圍內五個至關重要的製造業與軍事力量中心(centers of industrial and military power)——

       •美國(United States)

       •英國(Great Britain)

       •德國和中歐(Germany and central Europe)

       •蘇聯(the Soviet Union)

       •日本(Japan)

       這五個中心就像「strong point」(堅固支撐點)一樣,具備支撐全球戰略格局的能力。只有在這些地方,「才會得到所需要的氣候條件、工業實力條件、人口和傳統條件,它們將使那裡的人民能夠形成和投射一種兩棲力量,那是倘若我們的國家安全要受到嚴重影響就必定要投射的」。 美國的大戰略就是要控制五個堅固支撐點中的四個,以孤立、遏制最後一個敵對性支撐點——蘇聯。甚至於直到今天,美國對全球網際網路根伺服器的控制及分布,也還是與喬治•凱南的世界地圖若合符節,更足令國人深思。

       相反,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巨大而落後的農業地帶,更像是一個不堪重負的戰略包袱。假如美國和蘇聯爭奪中國,首先就會陷入大陸性戰爭之中,從而有利於蘇聯發揮其地面重裝甲部隊優勢。其次更要承擔起幫助中國現代化轉型的重任。但如果美國後退一步,立足日本、臺灣、菲律賓,進行島鏈遏制,就可以發揮海空軍優勢,揚長避短的克制蘇聯的陸戰優勢;同時還可以藉助日本的固有工業基礎,迅速整合出抗蘇資源。

       在這裡,儘管喬治•凱南不會下圍棋,但其顯然精通其中的關鍵棋理:「精華已竭多堪棄,勞逸攸關少亦圖。」中國雖大,可棄;日本雖小,必爭。故而,喬治•凱南從一開始就看好日本,早在1947年他就明確指出:

       「最終日本和菲律賓將成為足以保衛美國遠東利益的太平洋安全體系的基石。」(美國)「在中國應停止承擔不合理的義務,並謀求恢復美國對華的超然態度和行動自由。制定對日本的各項政策,以便保證其安全不受蘇聯的軍事侵犯,同樣也不受共產黨的滲透與控制,並使日本經濟潛力再次成為這一地區增進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一個真正友好的日本與一個有名無實的敵對的中國,美國會感到相當安全,它不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一個有名無實的友好的中國與一個真正敵對的日本,其危害已經為太平洋戰爭所證明。

       「如果是一個敵對的中國和一個敵對的日本,事情就會更糟。」

       作為國務卿的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進一步發展了這個戰略設計。他認為:國民黨敗退臺灣對美國影響不大,美國要做的是強化對中國的封堵,增加中國現代化轉型的壓力,進而間接增加蘇聯援助中國現代化的負擔,當蘇聯不敢且不願繼續支持中國深度現代化的時刻,也就是中蘇分道揚鑣的時刻,同樣也就是美國伺機介入,對歐亞大棋局重新布子謀局的時刻。 形成強固的美日同盟,顯然是實現此一戰略的重要基石。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冷戰初期在歐亞大陸的西端不惜巨資展開「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在東端卻滿足於「馬歇爾調停」。當美國軍方在1947年建議加強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力度時,國務院立即表示堅決反對,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若對中國給予戰略的承諾,將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規劃」。

       由此可知,日本在戰後的再崛起,絕非偶然事件,更非國共內戰或抗美援朝的結果,而是一個長時段歷史積澱的產物——日本至少還有強勁的利用價值,而同時期的中國至多被承認有某種利用潛力,甚至被當成一個急於甩給對手的戰略包袱。追溯此種落差的起點,正在甲午戰爭的一勝一敗。

甲午戰爭中,日本第2步兵聯隊就是這樣爬上金州城的。

       中國的甲午病

       和日本的輝煌勝利相比,對中國而言,甲午戰爭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慘敗。從此:

       •中日關係徹底改觀。

       •臺灣的丟失等於被折斷了一條大腿;遼東和朝鮮半島的丟失,等於被扼住了咽喉;巨額賠款則造成了國家的重度癱瘓。從而進一步為日本釋放出巨大的擴張空間。

       •中國在陸權復興的時代,打了如是一場災難性敗仗,不僅失去近百年來最有利的一個戰略機遇期,更淪入持續衰落、全面內亂的持續災難之中。可謂逆勢大慘敗。

       如果再考慮到中日兩國同在東亞,都是發展中農業國家,且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束縛,更不能不令後人困惑:何以戰爭會敗的如此之慘?

       立足正文部分的十五局復盤,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如下六大致敗病因:

       1,一廂情願的道德烏託邦

       無論是對萬國公法的迷信,還是對「不自我先開釁」的堅守,乃至對「以忠信為甲冑,以禮儀為幹櫓」的極度自信,都是一種一廂情願的道德烏託邦的表現。其實質是理想主義徹底壓倒現實主義的表現。

       本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並不矛盾,相反,卻恰恰具有高度的互補性。理想主義的本質是終點哲學,研究的是人們應該向什麼方向、什麼目標發展,以及為什麼是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發展。現實主義的本質是起點哲學,研究的是人們處在何種現實之中,以及此種現實是如何形成的。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道德烏託邦,往往自以為卓爾不群,本質卻是脫離現實,其認定的方向和目標可能並不正確;或者雖然其本身正確,卻永遠找不到在現實世界中實現的坦途大道。純粹的現實主義者則是精神的懦夫,永遠只是在起點上原地踏步,並美其名曰知悉現實,實際上只是遷就現實,而不敢改變現實,甚至不敢深入思考現實。

       因而,真正能推動歷史向良善方向前進的,是懂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和有理想的現實主義者。但晚清精英的主體恰恰奉行的是徹底的道德烏託邦。其原因在於:

       (1)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傳統中國發展過於成功,從而導致如下兩個結果:(a)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均遠遠超越鄰國,從漢字和儒學經典的傳播範圍就能清晰看出,這個時代的中國屬於上位文明,從而形成了濃厚的文化優越感和道德優越感。此種優越感積澱過久,嚴重削弱了國人在國際政治層面的現實感覺。(b)在農業文明時代的在遠東形成了「一超無強」的天朝體系,實質是令絕大多數鄰近性國家追隨自己,再與少部分遠國保持平和關係,從而極大的限制了對抗性、競爭性思維的發展,疏於對抗和聯盟關係的思考。

       (2)自南宋以降,隨著理學的興起,儒家學說的心性學派大盛,外王學派則日趨衰頹。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國人的道德性思維,而逐漸喪失了「霸王道雜之」的智慧。久而久之,「中國知識分子習慣以道德想像進行思考,你跟他不同就覺得你卑鄙,而不是理性地討論問題。」

       此種歷經數百年積澱的文化傳統,很難被幾場戰爭的失敗擊倒。相反,當國人習慣於此種道德思維路徑後,反而更執著於從道德層面思考問題。晚清文人官僚長期沉溺在科舉考試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之中,既忘記了中國何以為中國,也從未認清西方何以為西方。 李鴻章等具備實戰經驗的官僚,至少了解中國的現實事務,但無奈對1500年以來的現代世界極度隔膜,從而極大的限制了其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正如本書正文部分揭示的那樣,李鴻章等實務派官僚和純科舉出身的文人官僚之間,在道德立場這個問題上,實在是相似大於相異。

       而西洋列強開啟的現代世界,其實是一個多元化的無政府狀態。國家間的競爭、對抗持久恆常,鬥爭手段雖屢有變遷,但圍繞權力的國家間博弈始終存在,則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工業化為這個博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全球化則將這個博弈推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國人糾纏於道德原則,反而把自己局限在過高的道德標準之中,進退失據。以中日關係而論,中國強勢時大談以德報怨,弱勢時迷信萬國公法。反而令日本可以在弱勢時大談中日親善,以行緩兵之策;強勢時則開關擊敵,踏著中國的身軀步入列強俱樂部。如果說日本是「中國存在」的最大受益國,中國就是「日本存在」的最大受害國。

       2,不合時宜的優勢意識

       在農業文明時代,國力和戰力主要依賴人力與畜力,而人力與畜力的數量繁衍都依賴於土地,空間尤其是土地空間的大小直關國家的強弱。所以孫子才說: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孫子•形篇》)

       同樣的原因令管子認為:

       「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管子•重令》)

       孟子亦認為:

       「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但是,隨著工業化、全球化的展開,全世界形成了「完成轉型的先發群體」和「未能完成轉型的後發群體」兩大陣營。在同一陣營之內,空間大小和數量優勢仍非常重要,但在不同陣營之間的對抗中,則呈現出先發國家雖小卻強、後發國家雖大卻弱的現象。甲午戰爭的背景,是中日兩國的近代化轉型。當日本在轉型工作上走在中國前列,形成了不對稱優勢後,中國雖大,已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但國人陷在農業文明時代的思維定式中,意識不到已經不能從國家的大小上直觀的判斷國家間強弱。無形中形成了一種虛假的優勢感。總以為日本蕞爾小國、黑子島夷,不足中華上國一擊,這就極大的麻痺了國人對日本的警惕,也嚴重妨礙了理性的對日備戰工作之展開。

       3,內傾型國家結構與脫離時代的國際政治觀

       在農業文明時代,中國對內習慣於大一統格局,對外安於一超無強的體系,嚴重鈍化了與對等對手(此對等既包括力量對等,更包括文明程度對等)進行交往、交涉的能力,無意間形成了一種高度內傾型的國家結構。晚清始終沒有也不願正面1500年以來的國際政治事實,甚至遲遲不願承認在這世界上還存在對等的外交對手。傳統的涉外機構已存在「有禮部和理藩院而無外交部」的重大缺陷,遭到西力東漸的打擊後建設的新機構也問題重重,包括總理衙門最初的全稱,也不是「總理外國事務衙門」,而是「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更有意思的是,總理衙門別稱「譯署」,涉外教育機構叫同文館。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此類涉外機構的特點是:(1)潛意識裡仍不願直面多元化的國際政治現實;(2)只知有國際商務,不知有國際政治;(3)翻譯色彩過於濃厚,而缺乏戰略和國際政治內涵。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外語+外交禮儀+萬國公法+國際商務=外交」的認識,在人才養成上步入嚴重誤區,更意識不到,在多元化的現代格局中,外交對一國發展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進入了內政服務於外交的新時代。能成為列強者無不是高度的外傾型結構國家,故而以外交部長為第一部長,外交官群體亦深具戰略智慧和實戰精神。但不幸的是,晚清的身軀雖然進入了這個新時代,頭腦卻還停留在有內政、無外交的傳統格局中,始終無法形成敏銳的外交感,自然難以捕捉現代國際政治的實質,如此勢必影響到國家戰略的制定。等到八國聯軍事件後,列強強迫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並將該部置於各部之上,實質是讓該部充當列強在華權益代理人的不光彩角色,這就進一步扭曲了國人對外交、外交官和外交機構的觀感,更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外交轉型。實則是一個長時段的諱疾忌醫、因噎廢食。

       4,戰略能力的低下

       正如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成功及其在二戰中的失敗所揭示的那樣,一個國家的戰略能力對其國運影響極大。而一國的戰略能力又來自於:戰略家、戰略思想、戰略著作和戰略教育機構的合力。

       如上所述,在科學未興的農業文明時代,實踐的意義遠大於學說。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傳統戰略家基本上都是生出來、打出來的,而很少是教出來、學出來的。此種戰略家的出現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其能否得君行道,亦有很大的偶然性。且難以複製、傳承。但是,進入現代之後,如何通過對戰略史的研究,提煉戰略思想,進而將思想學說化,學說教育化、制度化,就成了決定一國戰略能力的關鍵。何以英美兩國能蕭規曹隨的確立全球霸權?根本原因就在於,英國率先形成了被絕大多數精英認同的戰略思想共識,乃至無論內閣如何更迭,外相往往不變,且無論是外交系統還是軍事系統、商貿系統,都非常注重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思考問題。而美國更近一步,完成了戰略思想的學說化。今日美國聚集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戰略家,這些戰略家又幾乎都是現代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精英,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最足令國人沉思。當年的日本雖然達不到美國的程度,卻一度接近了英國的程度,所以形成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戰略接力,其能戰勝中國,橫行東亞,甚至一度幾乎實現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目標,亦不能視為偶然。但終於沒有形成傳統,實際上是尚未完全達到大英帝國的戰略水準。

       5,輕視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建設

       軍人的任務是打贏現實中的戰爭,至於歷史中的戰爭,是否了解、能否打贏,並不重要。尤其是在農業文明時代,技術變革周期漫長,科學知識低下,相對於研究,實踐具有更重大的實戰價值。在這個時代,學者往往帶有半祭祀的性質,探討的多是超越性問題。假如讓這些人去教軍人打仗,教農民種地,則必貽笑大方。此即孔子所謂「君子不器」、「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的時代背景。

       進入現代之後,技術變革周期越來越短,科學體系日趨發達,戰爭行為愈來愈複雜化、專業化。必然要拆分出大量獨立學科,要求軍人掌握越來越多的專業技能,這些技能如在實踐中摸索,不僅代價高昂,且緩不濟急。相對於實踐,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更有價值, 且成本低下、效率極高。所以必須建立完善的軍事教育體系,發展完善的軍事學說,進而將學說條令化,以貢獻於軍事力量的建設。

       更何況戰爭和醫學高度相似,不能隨便進行活體實驗,故而,軍事學說就相當於醫學理論,戰爭史則扮演了臨床案例的作用。和平時代越長,越需要汲取間接經驗。但是,自1500年以來,戰爭與技術的互動日趨專業化、複雜化、快速化,對現役軍人而言,如果同時研究現實中的戰爭和歷史中的戰爭,往往有「搏二兔不得一兔」的結果。不僅在軍事體系內要建立專業的研究團隊,以將具備實戰價值的成品提供給戰鬥者以供參考。更要在軍事體系之外,利用現代大學、研究所、智庫,廣泛利用各種人力資源,擴展戰爭研究的範疇和力度,從而為戰鬥者提供充足的間接經驗。

       德軍參謀本部革命的重大意義之一就在于澄清了一個事實:現代戰爭日趨專業化、複雜化,從而造成了管理者和技能專家的分化。如何帶領若干軍隊抵達某個地點,並落實某個既定行動,這是管理者的工作。帶領多少師,在何等時間抵達何種地點,以何種形式遂行何種戰鬥,則是技能專家的工作。一支軍隊的主官主要發揮管理者的職能,但同時也要精通軍事專業,至少要能判斷計劃的好壞。參謀則主要扮演技能專家的角色,其管理能力可以不夠強,但軍事專業能力必須超級強,從而與主官形成互補。同樣的道理,在軍事體系之外,也可以有高度專業的軍事事務專家,這種人未必真能帶一個營上戰場,但至少知道在何等程度下如何合理使用軍事力量。在這個新時代,一如學校體系培養出的農學專家可以指導農民種地。 系統訓練出的軍事事務專家,同樣具有讓職業軍人求教戰爭之道的資質。這就是祛魅時代、後學徒化時代的現代教育力量。

       因而,現代國家間的軍事競爭,絕非單純的「用什麼戰鬥」的競爭,更牽涉到「如何戰鬥」的競爭。如果說前者主要是製造業與器物創新的競爭,後者則主要是學說競爭與條令競爭。

       但不幸的是,清王朝受農業文明時代重實踐、輕學說的時代特質的影響,潛意識裡跳不出「戰爭中學戰爭」的思維限制。當光緒君臣以「將少宿選」為失敗理由時,正說明他們在戰後仍未認清現代戰爭的基本邏輯(參閱文末丁治磐關於日美中三國軍事能力的評述)。而包括李鴻章在內的清廷要員,率多不懂軍事學說和軍事條令相結合的重要性,所以搞了一大堆純技能性培訓機構,而始終沒有形成自己的軍事學說體系。這種忽視,造成了清軍上下戰鬥能力的極度低下,以至於落伍於自己使用的武器!從這一點上講,就算清軍有了更先進的武器,更充足的財源,甚至更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精神信仰,最後還是很難取得戰爭勝利,或雖能勝利卻必須付出極其慘重之代價。

       6,系統性認知匱乏下的單一因素決定論

       在農業文明時代,技術變革周期緩慢,資源有限,交通、通信能力低下,人類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能力都有限,這就導致事務的複雜性和專業性較低。相對於對事務本身進行高度精密化、系統化的分析,傳統精英更注重人的道德和基本素養。但是,現代化之後,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的展開,事務本身的複雜性、專業性空前提高,這就要求新時代的精英必須有一種高度專業化的系統性認識,才能把握關鍵,解決難題。

       很遺憾,晚清精英深受傳統格局的影響,將太多的精力耗費在「人」的問題上,而忽視了「事」的解決。事到臨頭,則寄希望於某個單一因素能戲劇化的逆轉現實敗局,無論是李鴻章對武器裝備的迷信,還是徐繼畬、郭嵩燾、張樹聲對民主制度的迷信,抑或日後一些學者對工業化、國民教育、經濟基礎、一神論宗教、文化傳統、階級鬥爭的迷信,本質上都屬於單一因素決定論者,總想找到一個畢其功於一役的金鑰匙,而忘記了現實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是註定失敗的徒勞。在甲午戰爭前,清廷軍事轉型和國家轉型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此種單一因素決定論思維造成的失敗。

       總而言之,中國的甲午病,其實是時代變遷中不合時宜的農業文明病和天朝慣性病的綜合症。如果說近代日本是「不逢其時,恰逢其敵」,晚清卻是「雖逢其時,不得其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戰爭史專家告誡印度:中印戰爭不能有第二輪 否則後果超乎...
    中印戰爭史專家馬克斯韋爾接受記者專訪國際在線報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大勇張齊智):中印邊境對峙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日益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對於局勢是否會激化並引發局部戰爭,各方眾說紛紜。當地時間8月1日,澳大利亞籍中印戰爭史專家、著名歷史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中國的對話大門早已打開,但印度一直不肯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解決對峙只能依靠和平方式磋商解決,一旦局勢惡化,後果將是災難性的。現年91歲的馬克斯韋爾曾任英國《泰晤士報》駐印度記者,他深入報導過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
  •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古代當兵沒有退伍嗎?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飰,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 白雲龍:期貨復盤六大法則
    咖門紅白雲龍老師期貨復盤六大法則:  一、在交易中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有哪些經驗教訓?  錯誤行為,比如沒有嚴格止損或者止損慢了,虧損後為了扳回損失加倉了,在不該做的地方做的多了等等,這些錯誤要一一列出來。正確的比如說在危險的地方止損得很堅決,在趨勢來的時候堅決順勢執行等等。
  •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喚醒了仍在沉睡中的中國民眾?
    本以為以此便能讓落後的中國走向強大,然而洋務運動卻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而宣告失敗。洋務運動雖然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的發展、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並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可以說這是中國打的第一場海陸交替的近現代化戰爭。
  • [特別推薦][女王的棋局.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2020] 揭露天才背後的殘酷代價!
    女王的棋局 后翼棄兵 The Queen’s Gambit (2020)導演: 斯科特·弗蘭克編劇: 艾倫·
  • AI的棋局,其實也是一部熱血成長史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最近的兩部影視劇:《后翼棄兵》與《棋魂》,或者是出版更久遠些的《棋魂》原作動漫呢?方正的盤格上,一招一式中暗藏玄機,沉穩縝密的執棋者共同營造著奧妙無窮的哲學空間,而棋局背後,最讓人觸動的或許更是棋手們那股在勝敗之間全力堅守的勁頭。  那麼,你想了解一下AI的棋局嗎?
  • 《老婆大人是80後》張魯一變身「泡妞專家」
    《老婆大人是80後》昨日已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播出。剛開播不久,就迅速走紅,吸引了一大票的粉絲關注。劇中「小舅舅」張魯一風流瀟灑,身懷「十八般武藝」,然而全部的心思都放在「見誰撲誰」的泡妞事業上,精彩角色格外搶眼。
  • 蒙古象棋:棋盤棋子形似西洋棋 棋局無河界(圖)
    蒙古象棋:棋盤棋子形似西洋棋 棋局無河界(圖) 2015-02-03 14:24:55來源:內蒙古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約在十五世紀至十六世紀時傳入歐洲,幾經變革,形成了現在的西洋棋。  但有人提出質疑,古印度的「恰圖蘭卡」是由大象、戰車、騎兵和步兵等四種棋子組成,它們反映了古印度軍隊的組成兵種。但蒙古象棋是由諾顏(將軍)、波日斯(獅子或者獵狗)、勒勒車(交通工具,而非戰車)、馬和駱駝(遊牧民族日常生活和戰鬥中不可缺少的兩種牲畜)、小卒等6種棋子組成。其次,蒙古象棋的諾顏與西洋棋的王不同。
  • 小兵追著大王懟 《逍遙情緣》歡樂棋局揭秘英雄法則
    《逍遙情緣》中的熱血戰鬥雖然刺激,但總歸會有膩煩的時候,如果你最近升級累了,不妨試試輕鬆愉快的歡樂棋局吧!歡樂棋局活動雖然只在每周一、周五的晚上才會開放,不過平時也能去玩的,只不過拿不到獎勵而已...那麼,你能不能成為棋盤上的常勝將軍呢? 【以大吃小 循環克制】
  • 《女王的棋局》后翼棄兵百度雲資源在線看,1080高清完整版免費自取
    (Thank God, it's Friday) 期待了很久的《女王的棋局》,Netflix終於不負眾望的在周五放了出來。首先是小組裡對於「正確」的本劇標題的討論,我個人是能理解「后翼棄兵」支持者的,畢竟是queen's gambit的專業名詞直譯。不過感覺本劇封面結合"女王的棋局"這個標題,更容易讓觀眾了解本劇的內容(大女主劇+象棋劇),「后翼棄兵」這個標題專業但是並不是很容易理解。
  • 細說「甲午」日柱
    ◆ ◆ ◆ ◆ ◆自坐死地帶傷官的幹支只有甲午和庚子這2組,這2組幹支也是極其不好的下等幹支,不過甲午比庚子能強一點,畢竟甲午裡面包含了傷官生財。◆ ◆ ◆ ◆ ◆男命甲午天生有犯罪傾向。◆ ◆ ◆ ◆ ◆女命甲午婚姻不順或者丈夫身體很不好。◆ ◆ ◆ ◆ ◆從事自由行業適合。
  • 蚌埠80後白領辭職回村養孔雀 扶貧路上「開」出幸福花
    蚌埠80後白領辭職回村養孔雀 扶貧路上「開」出幸福花 中安在線   2019-10-05 02:00:08     作者:李向前 劉玉才  編輯:毛書兵
  • 你不知道的民間故事,為什麼在魯南已婚女子初一十五不回娘家
    那就是結了婚的媳婦,不回娘家過初一十五。傳說故事是這樣的在古代有一戶人家,男主人是個苦讀的書生,兩口子剛結婚還好,時間一長,小媳婦想娘家,這個書生呢讓他媳婦就回娘家,結果這媳婦就一直住在娘家,書生去接她,就回婆家住兩天就在回娘家。
  • 這一周,谷歌地圖得罪了胖子,80後被人民日報扎心,比阿法狗更強的...
    更何況,還惹了女人……80後:人民日報扎心了最近,人民日報閒來無事,就發了條微博。正在準備迎接人生巔峰的80後老鐵:真TM扎心!當80後開始被打上「中年人」的標籤,許多人不忍直視:這一波針對80後的暴擊,還「誤傷」了另外一批人:這兩天在《好奇心日報》上看到一個蠻有意思的投票:《你在年輕人身上見過哪些中年氣息》,這四個是得到最高贊的。我這個瑟瑟發抖的90後幸運地發現:還好我沒有!不過,腦海中還是立刻聯想到了一個大學室友。
  • 《爐石傳說》酒館戰棋苟命貓貓的逆襲,復盤NO總80%勝率喵咪局
    他在直播中提到用這個偏門英雄,個人勝率達到了80%多! 下面,來簡單復盤他在最近的一場貓咪對局。 文:墨跡 本內容由後竹遊戲原創出品,喜歡的請點一波關注!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甲午海戰爆發戰前在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海軍於1885年向德國訂購了世界上較先進的7335噸級鋼鐵裝甲艦「定遠」號「鎮遠」號和和排水量2300噸的「濟遠」號,這在當時是遠東地區威力最大的戰艦。
  • 甲午中日戰爭中,當時清軍傷亡4萬人,日軍的傷亡是多少呢?
    中國近代的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人民的苦難史,清政府從乾隆開始就閉關鎖國,整天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而這時候西方國家正在大張旗鼓地進行工業革命,到了1840年,西方列強看上了中國這塊肥美的土地,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之後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知道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 中國考古人員在黃海發現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
    新華網瀋陽9月29日電(記者趙洪南 徐揚)中國考古學家近日在黃海探明了一艘甲午海戰中沉船的真實身份,經初步確認為北洋水師的致遠艦。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29日告訴新華社記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發現100多件文物,從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致遠艦。  周春水說,目前已發現的文物中,一組上面寫有繁體「致遠」字樣的瓷器碎片,是「丹東一號」實為甲午海戰致遠艦的最直觀證據。
  • 張文宏新冠肺炎復盤:以為是黑天鵝,其實是灰犀牛
    復盤時刻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一次黑天鵝事件。我們被突如其來的、無法預測的黑天鵝事件攻擊了,我們今天經過的不幸都是因為運氣不好而已。如果我們都是這樣認為,那麼我們真的是辜負了這一場危機,辜負了舉國上下的向死而生的付出。今天我們從至暗時刻中走出,整個世界卻似乎回到了武漢早期流行的時候,所以中國的復盤與經驗,對世界,對我們自己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