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其實就是由鯽魚改良而來的觀賞魚類的統稱,在分類學上金魚和鯽魚還是同屬於一種。既然是從鯽魚變化而來的,那金魚又有哪些變化呢?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金魚的身體由頭部、軀幹、和尾部3部分組成,各部分的分界線不太明顯。通常是從身體的吻端到鰓蓋的後緣,與胸鰭開始處劃一垂直線稱為頭部;從鰓蓋的後緣到肛門或臀鰭的開始處稱為軀幹部;從肛門或臀鰭開始到側線後端鱗片的後緣稱為尾部。金魚的祖先是野生鯽魚。但從外部形態來看,與鯽魚卻有極大的不同,幾乎沒有一個單一性狀沒有發生變異。
先說說顏色的變異吧,野生鯽魚的顏色是暗淡的,而家養的金魚卻有很多鮮豔的顏色。從表面上看來,好像金魚在家化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新色素,其實不是的,從鱗片的顯微鏡觀察,存在於色彩斑斕的金魚中的色素同樣也存在於色彩不鮮豔的野生鯽魚中。金魚的顏色成分只有3種:黑色色素細胞、橙黃色色素細胞和淡藍色的反光組織,所有這些成分都存在於野生鯽魚中。家養金魚鮮豔的、多變的體色,不過是由於這3種成分的重新組合,重新分布,或消失了野生鯽魚原有色素中一個或更多的成分而形成的。各品種金魚在幼魚階段都呈現灰褐色,經過一定時期的發育之後,由於色素細胞的部分消失而轉變為成魚的體色。唯獨紫色、透明和五花的區別較其他各色金魚為早些,在體形分化後肉眼便能區分。
下面就是體形的變異,野生鯽魚的體形是長橢圓形且側扁的。家養金魚的體形較短且兩側較圓凸。陳楨教授曾對金魚和鯽魚的體尺作了測量,經計算得出了很有意義的結果。如金魚的體長對頭長的比例眾數為2.4,而鯽魚的是3.5。這表明金魚是屬短身型,而鯽魚是長身型。而體高對頭長的比例眾數,金魚和鯽魚二者是相同的,均為1.2。這說明在對頭長的比例上,金魚和鯽魚有相同的體高。而金魚體高看起來似乎要比鯽魚者為更高,實際上是由於其體長縮短的緣故。
接著是鱗片數目和背鰭的變異,家養金魚側線上的鱗片數目可以少至22片,多到28片。野生鯽魚的變異範圍為28~32片。家養金魚的側線鱗眾數為26片,而鯽魚的為29片。這很明顯是與體長有關。鱗片因外傷而脫落後,可以再生,但是再生鱗的形狀大小和著生的位置與原來鱗片有所差異,因此影響觀賞。飼養金魚應儘量避免鱗片脫落。所有野生鯽魚和大多數家養金魚品種具有正常鰭;少數品種的背鰭消失,完全無背鰭,它們的背部是圓的,平滑的。還有一些殘背、短背和背部有些突起,不過這些變異不為飼養者所喜歡,通常在幼魚階段便淘汰掉了。
然後介紹的就是胸鰭、腹鰭、臀鰭的變異。成對的胸鰭位於金魚的胸部、鰓孔的後面,有短的和長的。從吻端到胸鰭的距離對頭長的比例眾數,家養金魚和野生鯽魚的眾數均為1.0。筆者曾觀察到一尾具有雙胸鰭的變異,非常罕見。成對的腹鰭位於金魚的腹面底部,有短的和長的。從吻端到腹鰭的距離對頭長的比例眾數,家養金魚為1.6,野生鯽魚為1.7。金魚的臀鰭位於肛門後面的附近,所有的野生鯽魚都是單臀鰭,家養金魚則具有單臀、雙臀、上單下雙、殘臀和無臀鰭。
最後就是尾鰭和頭形的變異,金魚有單尾、雙尾、上單下雙、垂尾、展開尾、扇尾、蝶尾展鰭展開且往上翹,長尾、中長尾、短尾和殘尾等。尾鰭顏色的變異也很多,有些尾鰭的顏色和體色一致;有些體色為紅色,尾鰭為白色;有些品種紅色尾鰭邊緣鑲有白邊,有些品種紅色尾鰭鑲有黑邊;有些品種尾鰭上有不同顏色的斑塊,如各種五花品種屬於此類。我國各地飼養者把頭型分為虎頭、獅頭、鵝頭、高頭、帽子和蛤蟆頭。在這些頭型中,有的是同一類型,在各地有著不同的名稱。如北京飼養者稱為虎頭的,在南京稱為獅頭。在北京稱為帽子的,在南方稱為高頭或鵝頭。好啦,金魚的變異小編今天就講到這了,我們下次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