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山東省濟南市,實體QQ表情現身,呆萌表情引孩子嬉戲。供圖/CFP
表情符號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各類表情包以驚人的速度推陳出新,成為網上交流互動的必備工具,其所蘊含的表達習慣也逐步融入網絡傳播機理中,為主流文化做出生動註解。因此,在網絡宣傳工作中,若能合理善用表情符號,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網絡表情符號的變化趨勢
網絡表情符號產生於網際網路,基於軟體技術和傳播平臺的發展而變化更新,其表現形式、傳播特點、生產製作等經歷著一輪又一輪演變,不斷豐富人們的網絡生活。
形象多語態化:從靜態到動態,從抽象到具象。目前普遍認為,網絡表情符號最早來自於1982年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Scott E·Fahlman教授在BBS上首次使用的ASCII碼「:—)(表示微笑)」。此後,模擬人類表情體態的各類符號逐漸成為網絡交流的熱寵,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經歷了從靜態到動態、從抽象到具象的演變過程。最初階段,網絡表情以鍵盤模擬為主,多由標點符號、字母或數字組成,如「~@^_^@~」表示害羞,「^o^/」意為歡呼等;同時,以靜態為主,需要使用者根據生活經驗聯想釋義,在網絡交流中達成使用默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發展至今,單一的表情符號逐步升級為以人物、事件為主題的系列表情包,多以動態、誇張的肢體動作出現,甚至重現生活場景片段,並加入許多事實性信息,圖文結合,一目了然,更加直觀具象。
傳播熱點化:與網絡話題「親密接觸」。一方面,表情符號的創作素材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網絡熱點事件或熱門人物;另一方面,不少表情符號流行後又衍生出新的熱點,產生幾何式傳播效應。2012年,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後,指揮員表示「允許起飛」的手勢引發大量網民關注,被戲稱為「走你」,並迅速躍升為網絡熱點。網民紛紛模仿、改編,製作出各類動態表情包,在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廣泛傳播。更有網民在使用搜狗輸入法時,拼寫「zouni」便直接出現「┏(゜ω゜)=□」圖標,符號和文字緊密結合。2016年初的「FB表情包大戰」更是一場表情符號與時事熱點交織的網絡群體事件,一時成為輿論焦點。新媒體時代,從網絡熱點到符號的流行風潮,也許只是一個表情包的距離。
製作產業化:推陳出新,再生產能力強。網絡表情符號的創作和營銷已形成系統產業鏈,各類表情包以「系列」方式推出,成為商品。同時,表情符號的淘汰速度加快,以往一套表情「包打天下」的局面已經改變,微信表情商店不斷推陳出新,線上線下融合開發的局面也漸成常態,相關衍生品應運而生。例如,炮炮兵、兔斯基、阿狸、星星狐等形象不僅用在表情包上,還生產出一系列玩偶、貼紙等產品,呈現出強大的再生產能力。表情符號除了承擔社交功能外,還附加了產業價值。
網絡表情符號隨著新技術新平臺的發展不斷演變,通過圖文有機結合、緊跟網絡流行熱點以及生產上的再造更新,成為網絡信息交流的新寵。新華社曾報導,2016年修訂的中學語文教材將《洲際飛彈自述》課文改為《網絡表情符號》,更加貼近網際網路時代學生的生活,足見表情符號正受到越來越多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喜愛。
網絡表情符號流行的原因
表情符號的流行有其內在機理。它適應了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和互動即視感的交流需要,象徵著話語表達多樣化、差異化和去中心化風向,同時,其強大的表現力和使用的便捷性又進一步推動其廣泛傳播。
眼球的盛宴:適應碎片化閱讀習慣,增強互動即視感。人際互動中,體態語言在信息交流和情感表達上佔據重要位置。表情符號的畫面感強,能補足網絡互動中純文字交流的缺憾,重現體態語言,強化心理感受,增強情感和態度表達。《揚子晚報》曾開展有關表情符號使用情況的調查,在被調查的用戶中,「69.57%的人經常使用表情符號,『有時會覺得一句話中沒有表情不足以完全表達情緒』」。網絡表情符號的豐富與發展,適應了網絡時代可視化交流的需要和信息傳遞碎片化的態勢,增強互動即視感。如金館長、甄嬛傳、還珠格格等系列表情包被廣泛運用在個人聊天、新媒體宣傳中,大大增強了網絡交流的趣味性,帶來眼球盛宴。它是網民交際的內在心理需要,也是視覺文化發展的審美需要,更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表達需要。
話語的變遷:言論表達「去中心化」風向。網際網路信息傳播扁平化,網絡空間的公共話語表達呈現個性化、多元化特點。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網民以10至39歲群體為主,截至2016年12月,該群體佔整體網民的73.7%。從年齡結構上看,中青年網民居多,他們藉由網絡平臺匯聚,自覺融入輿論表達中,拒絕千篇一律和一本正經,話語表達更加多樣,而表情符號的趣味性、可玩性正適應了網民釋放個性、崇尚新奇的心理特點,在傳播過程中形成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群體亞文化。如2016年流行的「傅園慧表情包」,反映出輿論對真性情的推崇和奧運精神至上、不再唯金牌論的導向,聚焦重點回歸到個體感受上。表情符號的流行代表著亞文化的興起,折射出公共話語表達「去中心化」風向。
適用的廣泛:創作與使用的便利度增加。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表情符號的使用便利度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從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到智慧型手機的簡訊編輯都自帶表情包,取用便利,直觀易懂,對使用者幾乎無門檻要求。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開放性也讓表情符號的創作更加容易,有基礎圖像和軟體的支持,就不難編輯出生動的表情符號。網民的自發創作也加速了表情包傳播,令其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由此可見,網絡表情的流行與符號自身特質、群體亞文化以及使用者的體驗息息相關。從符號特質上說,表情包的畫面感強,吸引眼球,情感表達更加具象;從群體心態上看,它適應網民崇尚個性、求新求變的表達需要;從使用體驗上看,它易於被大眾接受,創作和傳播也更加便利,多種因素交織促成了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行與發展。
表情符號在網絡宣傳中的運用
網絡聊天互動中,一套表情包,一個動圖,甚至一個字符模擬出的表情,就能生動傳神地表達情緒、態度和觀點,博人一笑,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因此,善用網絡表情符號,警惕低俗化陷阱,有助於增強網絡宣傳正面效應。
合理有限運用表情符號,提升宣傳活力。合理有限運用網絡表情符號,能讓網絡宣傳鮮活起來。當前,網絡信息傳播更加注重受眾的「需求導向」和「服務體驗」,要適應網民用語習慣、閱讀體驗和審美觀的變化,適應「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的呈現特點,不斷豐富傳播形式。表情符號是融合了文字、圖片、動作等多要素的網絡語言,運用到網絡宣傳頁面中,既能起到分隔段落的作用,也能提高內容可讀性。因此,收集和挖掘表情包素材,建立表情符號資源庫,分類管理,適時運用,有助於提升網絡宣傳的吸引力。
把握符號「表情達意」功能,了解輿論動向。網絡表情符號折射網民心態,傳達著文字語言背後的情緒態度。2016年初「FB表情包大戰」事件中,網絡表情符號成為兩岸網民相互表達立場的「語言」,大陸與臺灣網民不斷「互擲」表情包,形成以圖像為中心的輿論表達方式。網絡宣傳要貼近網民,就不能忽略表情符號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和觀點立場,以及所代表的群體亞文化。通過表情符號了解輿論動向,觀察網民心態,有助於更加精準地開展網絡輿論引導。
警惕 「惡俗化」陷阱,釋放表情符號正能量。表情符號在製作、使用和傳播上具有便利性,作為副語言深度介入網絡互動,豐富了表達方式,但也遭遇失真和惡俗化的陷阱。色情淫穢、暴力血腥、內容低俗的表情符號時而出現,部分名人語錄、經典影視作品中的片斷被惡搞剪輯為表情包,曲解了表情包的初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網絡宣傳中必須警惕符號的「惡俗化」陷阱,以法律和道德為底線,多創作、開發和傳播正能量充沛、表現力強的符號,釋放其在輿論引導上的紅利。例如2016年,公安部消防局運用聊天動圖模式,發布了一套消防員形象的微信表情包,反映消防官兵在軍營生活、滅火戰鬥、搶險救援中的可愛形象,經微信公眾號發出,迅速獲得大量閱讀和點讚。
堅守內容至上,避免喧賓奪主。儘管以表情符號為代表的圖像策略運用在網際網路時代已成為常態,但文字依舊是內容表達的主要載體。在移動網際網路日漸興盛的今天,網絡表情符號兼具表達功能,但在傳播上仍要服務於內容,充分傳達內容的本質意義,避免為吸引眼球而過度依賴表情填充版面,在視覺和內容上造成喧賓奪主的反效果。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表情符號的作用,關鍵在於運用是否得當。從積極方面看,幽默風趣、溫暖感人、健康向上的表情符號可以觸動人心,消除刻板印象,強化人們對事件或具體對象的積極態度,淡化輿情負面效應,推動輿論聚焦社會公共議題,理性發聲;不利因素是,情緒化、偏激的言論可能經由表情符號傳播而被放大,過度炒作,導致輿論失去客觀理性,模糊焦點。所以,在網絡宣傳中運用表情符號,應心有戒尺,行有方寸,避免惡俗媚態或喧賓奪主,更要善用巧用,貼近網民需求,提高宣傳實效性。
在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和信息傳播格局日益變化的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網絡表情符號應運而生,不斷發展創新。從最早的ASCII碼笑臉到如今的動圖表情包,表情符號呈現出形象多語態化、傳播熱點化、製作產業化等變化趨勢。作為新興輿論形態之一,其創作、使用和傳播日益廣泛,深深打上了時代標籤烙印。從另一個角度看,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社情民意,滿足了公眾感官視覺的需求,成為時代話語變遷的縮影,從而為網上宣傳和輿論引導提供參考樣本。它既是時代的產物,也反過來強化了網絡群體亞文化,塑造出新的輿論表達生態。因此,充分挖掘表情符號的內涵,警惕低俗化陷阱,在宣傳中合理善用,將為新媒體傳播格局下的網絡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作出有益的補充。(鄭穎芳:廈門市網際網路輿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