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人對我們微笑,我們也會報以微笑,但看到電腦、手機上的笑臉符號,你是否還會報以微笑呢?
在吃飯、擠車、上衛生間都要拿著手機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鍾情於對著屏幕交流。但是「你好」、「你吃了嗎」這些文字很難表現聊天者的心情,即使是「我愛你」、「我恨你」這樣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文字,在屏幕上也顯得很無力。
於是,不滿足的人們想到了表情符號。這還要感謝32年前的美國教授斯科特·法爾曼,是他第一次在電子公告板上輸入了「:-)」這個符號。還好人們沒有把它當作輸入時拼寫錯誤產生的亂碼,以至於今天我們已經能夠看懂「(╯-╰)/ ..@_@|||||.. (~ o ~)~zZ」這些更為神奇的表情符號。怎麼?你也沒看懂嗎?哦,這代表很無聊,頭暈眼花,想睡覺了。
當然,這些東東在表情符號的世界裡已經太小兒科了,阿狸、悠嘻猴、炮炮兵等,這些曾經在網絡上掀起過高潮的呆萌表情早已成為過去式,以可妮兔、布朗熊、饅頭人為代表的新一代原創網絡表情,已經在即時通訊軟體的表情商店中大肆「吸金」。
這些「假」表情何以對人們產生這般吸引呢?原來,這些「假」表情不但讓我們的網絡聊天更順暢、更有語境,而且還讓我們更有感覺,讓我們的身體產生了反應。
這反應來自於大腦,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無聊的試驗中突然發現大腦對「假」表情和真表情同樣興奮。
這些研究人員比較偷懶,並沒有用核磁共振等複雜的科技,也沒有興師動眾用上千人來當小白鼠。他們只是記錄大腦電流傳遞的變化,並只用了20名志願者。在試驗中,志願者的大腦對真表情與「假」表情都產生了幾乎相同的電波反應,而對其他文字則視而不見。
這麼看,表情符號的流行並不僅是文化的傳播,如果沒有身體的反應,人們聊天時也不會如此頻繁地使用它。
但,虛擬畢竟是虛擬,人的表情千變萬化,比如「笑」這個表情,就有「微笑」「大笑」「苦笑」「冷笑」「奸笑」「傻笑」「皮笑肉不笑」等很多種細微表情,全用「假」表情來模仿,現在還做不到。除非攝像頭實時捕捉屏幕前人臉的面部表情特徵,最終映射到網絡虛擬人物身上。
不管怎樣,一些原本無意義的符號,經過組合和文化傳播,不但被社會所接受,也被人類大腦所認同,確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