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靜脈高壓主要由各種肝硬化引起,在我國絕大多數是由肝炎後肝硬化所致,其次是血吸蟲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病情發展緩慢,主要臨床表現有:脾臟腫大、腹水等;基於此,上海國際肝病高峰論壇眾多專家、學者針對門靜脈高壓臨床處理作出專題報告,並將進一步提高疑難複雜門脈高壓症病例的診治水平,為眾多患者帶去福音。
什麼是門脈高壓?
1、門脈高壓症概述(PHT):是各種肝內外因素引起的門靜脈壓力升高,當門脈壓力大於12mmHg或HVPG大於5mmHg時,則為門脈高壓。
2、門脈高壓臨床表現:消化道出血: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脾腫大:脾功能亢進。腹水。非特異性全身症狀。
3、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EVB):是門脈高壓症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資料表明,門靜脈高壓症病人約有50%會發生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初次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死亡率為7%-15%,再次出血死亡率可達58%。
對於門靜脈高壓的處理,有很多人都採取ACEI/ARB類降壓藥,高峰論壇大會有專家表示:不推薦ACEI/ARB類藥用於預防;不推薦各種外科手術和TIPS用於預防,門-體分流,斷流手術和TIPS可顯著降低門靜脈壓力,但肝性腦病發生率明顯升高,病死率增加,各指南與國內共識均不推薦行預防性分流和斷流術。
分流術和斷流術利大?弊大?
分流術後門靜脈壓力下降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率、腹水消失率、再出血及門脈血栓發生率優於斷流組。斷流術術後肝性腦病發生率低於分流組,但會增加胃壁靜脈曲張情況,導致產生新側支,再出血發生率、腹水再生率、血栓發生率均高。
脾大到底該不該切?
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症:是一種臨床表現為脾腫大、一種或多種血細胞減少而骨髓造血細胞則相應增生、脾切除後可恢復的一組症候群。但長期以來,由於對脾臟重要功能認識不足,認為脾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官,外科手術脾切除是治療門靜脈高壓症脾腫大的經典方法。但是醫學並不是一塵不變的,脾切除術後兇險性感染的提出,改變了「切脾無害」的觀點。
有研究表明:脾臟切除後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並發感染,全脾切除者比未切脾者感染率高58倍,死亡率高出200倍;腹部併發症:腹腔內出血,術後急性胰腺炎等;易形成血栓增加了門脈高壓症的風險性;因失去高血容量的門脈調節和緩衝作用導致出血率高。
切脾是高風險手術,如果簡單安全的方法能解決問題,為何不選擇?現在我們對脾亢的威脅不再如以前那麼恐懼,患者可以不在幹預的情況下長期生存。而脾大原因是肝臟硬化,血脈不通,上遊脾胃都會瘀血,同時營養物質運輸也不通,毒素排洩也不通。想要解決脾大,需從改善肝臟的微生態環境,疏通肝臟的五大通路,提升機體的免疫等多方位解決問題。
中醫世家李亞磊表示: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中醫藥在慢性肝病的獨特優勢,「三甲軟肝縮脾湯」對於門脈高壓、脾大等的治療從肝臟的免疫、微生態環境出發,疏通肝臟的五大通路,軟化肝硬化結節,同時改善肝臟微生態環境,讓肝硬化導致的門脈高壓症、脾大無需手術,得到源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