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可以在讀者理解之前,打動讀者

2020-11-29 騰訊網

本文選自《如何讀懂經典》的《讀詩有什麼用?》一章,作者亨利·希金斯畢業於牛津大學,是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語言學家。

詩大有可為。亨利·希金斯列舉了但丁、莎士比亞、丁尼生、羅伯·彭斯等詩人的詩句,分析音律、結構與語言產生的火花,解釋詩的力量。而這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歡迎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你對「讀詩」的獨特體悟。

文|亨利·希金斯 林步升 譯

有時候我們會把詩形容成生命的一種特寫。有些詩人能充分展現這點,但丁就是一例:他可以把普世皆同的事物變得風格獨具,為想像力描繪出輪廓,並將生硬的歷史素材轉變成美麗的事物。

但詩也會令人生厭,更常有人對詩不屑一顧,直接承認「我不喜歡詩」。一些比較世故的人則會說:「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喜歡詩。」何況有些人也只是說說,並非真心覺得不好意思。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像聽完現代爵士的反應一樣,會若有所思地說:「其實我挺喜歡詩,但從沒搞懂過。」會這樣想,通常就是認為詩沒什麼用處,連詩人奧登也寫過「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

奧登(1907 —1973 ),英裔美國詩人,代表作有《海與鏡子》《無牆的城市》等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剛剛的那句話,如果改變語調的抑揚頓挫,便會產生不同的讀法。試試看用音調分別去突顯poetry、nothing、happen 等詞,這才是詩人所謂讀詩的方法。我猜奧登那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物質世界中無所用的詩,在物質世界以外卻大有可為。

我先前也已經指出,詩可以活化心智,並充分利用語言的靈活性。詩也可以將原本難以言說的情感具體表達出來。詩甚至能夠帶來宗教儀式般的慰藉。所以詩人常常會擔任發言人——事實上,他們要成為歷史學家、藝人、魔術師、治療師、教育工作者、宣傳家和惑眾者,也不是不可能。

01.

真的非得談詩嗎?

我們往往只有在和詩人交談時才會聊到詩——但除非你自己就是詩人,否則哪有機會和詩人打交道?

要了解詩人得先知道以下三點:第一,詩人滿腦子都在等待靈感,因為靈光乍現的那一刻,他們會突然頓悟自己和過去的關係、與某地的關係、跟某人的緣分。此外,詩人的心靈都飽受創傷,只能藉由創作來療傷。第三點,套個老掉牙的笑話,就是會開車的詩人,寫的詩一定有問題。

但其實還有一種情況會聊到詩,而且還更常見,那就是和自己對話。一件小品創作便可能十分雋永,我記得自己十幾歲時就發現這件事了。一段詩句可供人細細品嘗、反覆推敲、再三思量,那感覺就像含在嘴裡的一顆糖果,散發出了久久不退的好滋味,超乎想像。隨意挑一首詩句來品嘗,便足以讓你玩味良久。

丁尼生寫的無韻詩《尤利西斯》最後幾行詩句如下,這些句子不是取材自荷馬史詩,而是脫胎於《神曲》的《煉獄篇》:

That which we are, we are;

One equal temper of heroic hearts,

Made weak by time and fate, but strong in will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我們仍是我們,英雄的心

儘管被時間消磨,被命運削弱,

我們的意志堅強如故,堅持著

奮鬥、探索、尋求,而不屈服。

(引用飛白的譯文)

丁尼生(1809 —1892),英國詩人,代表作《悼念》

最後一句聽起來信心昂揚, 然而克里斯多福· 裡克斯(Christopher Ricks)這位當今詩評大師卻表示:「末句暗藏著另一層解讀,它大聲疾呼卻被刻意壓抑,意即『奮鬥、探索,然後屈服,不再尋求』,這與原句貌似相同,實則大異其趣。」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個說法,但由此可見,一句詩可能包含兩種力量:一是原先的韻律,二是韻律產生的反作用力。而正是這種反作用力,使詩即便複雜,仍能滿足人心。

詩最受讀者喜愛之處,在於音律、結構,以及語言產生的火花。詩中常有豐富的辭藻,能使人愉悅,並產生力量。詩人艾略特曾寫道,一首詩能在讀者理解之前就先打動讀者,而他自己的詩作便是很好的佐證。

就學術觀點而言,艾略特的詩作充滿神秘,而他又善於用古怪的角色敘事,因此讀者常看得一頭霧水。但他那些最晦澀難懂的詩句,卻也常常為人引用。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本身只略懂德文,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我照樣可以欣賞奧地利詩人裡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詩句,像是「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或德國詩人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寫的「Sieh den Nagel in der Wand, den du eingeschlagen hast」。雖然翻譯之後,這兩句就沒原來漂亮了——分別是」命令這些剩下的果實成熟」,以及「望望那牆上的釘子,那被你敲進去的釘子」。順便介紹一下布萊希特,他是著名的劇作家、劇場理論學者,但在德國,他最受到推崇的則是詩作。

布萊希特(1898 —1956 ),德國劇作家、劇作理論家、詩人

還有一點我一定要補充:蘇格蘭作家歐文·威爾遜的《猜火車》,主角馬克在火車上就是憑著大談布萊希特,讓在場幾個婦女另眼相看。實在令人佩服!

02.

詩如何影響讀者?

詩能做到的,便是重塑過往經驗,讓人更了解原本熟知的事物。

詩教導讀者如何看得更仔細(所以詹姆斯·喬伊斯算是位詩人)。維多利亞時代詩人霍普金斯借用了中世紀哲學家鄧斯·司各脫的觀點,也就是「此」(thisness)的概念,以突顯物體獨一無二的個體性。例如,注視著一朵花時,霍普金斯會非常清楚他看的是這朵花,而不是其他花。他的詩作中,隨處可見他對個體的專注,所以他觀察到猶如「絲綢袋子」織成的雲、仿佛「發光市鎮」的滿天星鬥、辛勤農夫「溼透的腰際」。

讀詩就像是一種順勢療法,藉由攝取微量致病藥物,便能抵禦病毒,基本上就是「以毒攻毒」的概念。(這種方法在醫界尚未有足夠的科學根據,比較適用於讀詩上。)這個觀點早已不新奇了。

作家喬治·普登漢姆(George Puttenham)在四百多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把詩人比作「醫生」。「若能從容地悲傷,也是件樂事」,難過的時候,「悲傷本身」也有助於「治癒心病」。如果別人聊到某詩人,你覺得不太自在,結束掉這話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說:「這詩人在我落魄的時候拉了我一把。」若對方不是英國人,一定會想聽聽到底發生過什麼事,那機會就來了,可以藉此大聊特聊自己的事;如果對方是英國人,而且還是男性同胞,一想到可能要聽人吐露真心話,絕對會反胃,所以聊天內容會自動跳到比較不悶的事情上。

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提出,詩是「幻想文學的皇冠」,因為詩「給我們當頭棒喝……使我們從醉生夢死中驚醒,看到生命有多寬廣」。

詩不但讓我們用不同角度看熟悉的事物,更讓陌生的事物看起來平易近人。

蘇格蘭詩人羅伯·彭斯宣告他的愛(指戀愛的感覺和所愛的人),「就像鮮紅欲滴的玫瑰/於六月初綻」,傳達出他情感的生命力和清新,以及初綻玫瑰的生氣。約翰· 彌爾頓描述撒旦被逐出天堂的那段紊亂情節,寫上帝把撒旦「從天界奮力丟下一團火焰/帶著可憎的墮落之軀燃燒墜落/直入無底地獄,永不翻身/身系堅不可摧的枷鎖並受永刑之火」。

羅伯·彭斯(1759 —1796 ),蘇格蘭農民詩人,代表作《我的愛人像朵紅紅的玫瑰》等

這幾句詩描繪出撒旦的墮落,全身燃燒墜入地獄之火。念念看,是否仿佛可以聽到他落下的聲音?我認為,這裡關鍵在於從「燃燒」(combustion)接到「墜落」(down),難免會停頓一下,所以「墜落」一詞和原句脫離,讀者必須立即接到下一句,以得知撒旦墮落過程全貌。

哲學家能在政治與道德思想的語言上另闢蹊徑,詩人最重要的是在情感語言上別出心裁。這說來容易,但要展現出來才算數。

先來看幾個例子:丁尼生在他的長詩《公主》(The Princess)中寫道,「The dark dissolving human heart」(黑暗的人心漸漸溶解)。我第一個反應是,是心在溶解東西,還是心本身正逐漸溶解?模稜兩可能引發諸多聯想。另外,心之所以黑暗,是因為藏有秘密,還是因為包藏禍心?這兩種解讀可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完全不管上下文,這句詩本身就道出了人心而值得玩味。

丁尼生也善於運用情感中的音樂性,在他另一首長詩《悼念集》(In Memoriam)裡,他回到了已故友人阿瑟(Arthur Henry Hallam)家中,面對著「Doors, where my heart was used to beat / So quickly, waiting for a hand.」(一扇扇門,我的心曾在此跳動得/飛快,等待著一隻手出現。)這首詩乍看之下要抽掉「was」才符合現在語法。但這不代表此詩寫得不好,注意在第一個逗點後,詩句節奏瞬間加快,呼應了丁尼生以前一想到即將見面的友人便高興到心跳加速的情境。阿瑟在他心頭揮之不去。詩中未點明是誰的「一隻手」,因而更顯悽涼。另外「beat」(心跳)和前一句的最後一個詞押韻(Here in the long unlovely street,在這條又長又可厭的街道),造成語氣先產生小小的停頓,才接到「飛快」的張力。

這樣的效果,能使讀者更體認心跳如鼓之感。

舉一個不同的例子, 美國詩人羅伯特· 洛威爾(RobertLowell)的詩中曾說,「The Lord survives the rainbow of His will」(象徵他意志的彩虹即便消逝,主仍存留於世)。彩虹一般可解釋為神不再降洪水之承諾,但在這裡的意思卻不太明確,甚至帶有死亡的意味;而這句的關鍵詞在「存留」(survive)。這整句(特別是動詞的使用)讓人有「這好怪」的反應,而這正是大多數經典之作的共通點。詩句的含義不明,需詳加揣摩,其意義多是取決於字詞的選取和順序。

羅伯特· 洛威爾(1917 —1977 ),美國詩人,代表作《不一樣的國度》

約翰· 鄧恩為讚揚自己的情人,寫道:「She is all states, and all princes I, / Nothing else is.」(她是全部的國土,我是唯一擁有國土的王子,/其餘的什麼都不是。)最後的「其餘什麼都不是」感覺有點姍姍來遲且刻意,但這正是戀愛中人會用的誇飾,而且簡潔到過頭了。至於窗外射進的陽光,作者描寫為「since thy duties be / To warm the world, that’s done inwarming us. / Shine here to us, and thou art everywhere; / This bedthy centre is, these walls thy sphere.」(既然汝之職責/為溫暖世界,亦已溫暖了我倆。/照亮我倆,汝光芒即遍及八方;/此床為汝中心,四壁為汝之疆界。)陽光穿越窗簾,斜入房內,照亮了房間和床鋪。「其餘的什麼都不是」,的確,現在詩人成了太陽系的中心。

此外,雖然約翰· 鄧恩主宰一切(王子),但沒有他愛的女子(國土),握有權力也只是枉然。乍看之下,鄧恩描繪的意象顯露出他的傲慢,但仔細思量之後,方能發現他對自己所愛有多麼依戀。進一步看,便能了解君主的絕對權力,不過滿口空話、誇大不實的一場秀。

03.

詩如何傳達其「真實面」?

馬克思主義評論家特裡·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認為,所有文學形式中,就屬詩「最為隔絕在歷史洪流之外」,我想這裡的隔絕指的是自成一格。他也覺得,詩是對於「語言本身的探究」,而詩的「字詞和其意義的關係,比日常語言更加緊密」,且「字詞的意義為何,與我們過去的經驗息息相關」。

除此之外,詩在理性思維和「危險誘人的不理智情感」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詩「追求深層含義」,讓我們心靈的韻律、意象、念頭,都藉由詩精確又生動的文字發聲。

「精確又生動的文字」說來好聽,但有時詩所蘊含的曖昧才是樂趣所在。詩人或許會想讓作品讀來清楚明白,但若寫得模稜兩可,仍然能具有相當的張力。伊格爾頓不怎麼欣賞的菲利普· 拉金, 有一首詩的開頭為「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 Like something almost being said」(樹梢快吐新葉了/像話語差點脫口而出),這會讓人不禁想問「差點要脫口而出的是什麼」這個吞回去的話,我們大概猜得到是「again」(再次),所以原來或許是「The trees are coming into leaf again」(樹梢快吐新葉了,周而復始)。

這裡看得到希望,卻有點吞吞吐吐、猶疑不定。那是怎麼了呢?將冒出的新葉是否帶有淡淡的悲傷?這裡的比喻其實很模糊,因為「差點脫口的話」可能最後還是說出口,但也許就此未說出口,而樹梢是確定會長新葉的。儘管如此,這一句詩讀起來仍如此真實。就如同拉金所透露的,千言萬語可能就藏在文字背後。這樣的概念雖然不太精確也不生動,卻真實傳達了生命「表層以下」的部分。

盧貢內斯(1874 —1938),阿根廷詩人,代表作《花園的黃昏》

最後,來看一下阿根廷詩人盧貢內斯(Leopoldo Lugones)寫的:「Iba el silencio andando como un largo lebrel 」(寂靜正在移動,好似長型灰狗),為什麼是長型灰狗?為什麼偏偏是灰狗?寂靜真的會動嗎?動的了嗎?我雖然斷章取句,但詩句就是這樣,常被大家挪用。不然讓大家多認識作者一些:盧貢內斯度假期間服毒(氰化物)自殺,而且他在文學生涯中,先是信奉社會主義,轉而相信法西斯主義。但知道這兩件事有助理解詩句嗎?或許有,但我們不需要知道這些事,因為單單詩句本身就很有意思了,我願意花時間費心研究一番,看看音調在這詩句中有何效用。

任何詩句都可以玩一個遊戲,就是試著改動其中一個字詞,看看整句的語氣和意義改變多少。前面列出了一些詩的開頭,想像一下要是有一個字詞不一樣,效果會如何:「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state the ways 」(我如何愛汝?且讓我一一陳述);「I met a traveler from a distant land 」(我遇見了來自遙遠國度的旅人);「My heart aches, and a dozy numbness pains / My sense 」(我心在痛,欲睡的麻痺刺痛著感官)。這些更動大大削弱了原句的力量,且只要抽掉或替換掉一個字,便有傷詩的結構、詩的用意,以及詩原有的真實感。

作者:亨利·希金斯

譯者:林步升

出版:中信出版集團 / 楚塵文化

出版年份:2017-6

文字|內容選自《如何讀懂經典》,亨利·希金斯 著,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品讀戴望舒的一首詩,意境深遠,不愧為讀者深愛的雨巷詩人
    下面品讀戴望舒的一首詩,意境深遠,不愧為讀者深愛的雨巷詩人,把遊子的思念抒發到刻骨銘心。《遊子謠》作者:戴望舒海上微風起來的時候,暗水上開遍青色的薔薇。這首詩抒發遊子的情思,雋永飄逸,意象朦朧,鄉愁憂怨濃得化不開,就像李煜詞中所寫,「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人在外時間久了,睹物思情,望月懷遠,海上微風吹拂著他飄逸的黑髮,海面上碧波蕩漾,仿佛綻開了青色的薔薇。遊子觸景生情,也想起了自己的家園。落花無情、流水有意,海風淺語、詩人深憶,不知如今的家園是否依然薔薇飄香?
  • 詩意與童心相遇 北島《給孩子的詩》讀者見面會長沙舉行
    北島《給孩子的詩》讀者見面會長沙舉行。 讀者見面會結束後,北島與讀者合影。   紅網時刻長沙9月3日訊(記者 李子璇)秋意漸濃,風朗氣清。9月3日15:00,「看見詩意的世界——北島《給孩子的詩》」讀者見面會在長沙梅溪書院舉行。眾多詩歌愛好者從各地趕來,聆聽北島關於孩子與詩歌的分享。   見面會開場,北島首先分享了編選這本《給孩子的詩》的緣由,「我編選給孩子的這本書,坦率地說,和我的兒子兜兜有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或者說是偶然中的必然。」
  • 楊萬裡最唯美的一首詩,短短的四句,卻是寫出了世間最美的荷花!
    而對於我們這些讀者來說,去讀這樣的作品,如果能夠把那份哲理理解透,那對於人生也是會有幫助。楊萬裡的作品又是不一樣,他一生寫過了無數經典的名篇佳作,但是很顯然作品裡的哲理要較弱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會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並且還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這也就是他的作品別具一格,寫得也是極為抒情,所以讀他的作品也就比較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
  • 唐朝一道姑愛上和尚,寫下一首大膽的求愛詩,最終收穫了愛情
    唐朝不像我們今天只要你愛上了一個人,那麼就可以大膽去追求,古人是不可能自由戀愛,大多都是要遵從父母之命,還有媒妁之言,畢竟婚姻不由已,戀愛也就變得很奢侈。不過凡事也有例外,譬如才女李冶就是一位奇女子,當年帶髮修行,看上了一和尚,還寫下了一首很大膽的求愛詩,最終是收穫了愛情。
  • 唐朝一位尼姑暗戀一僧人,還寫下一首求愛詩,最終收穫了愛情!
    今天我們繼續來讀詩,前幾天陸陸續續為大家推薦了好幾首王安石比較冷門的作品,我個人是比較偏愛王安石,一位真正的大家。不過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唐朝才女李冶的《八至》,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首愛情詩。少年時代讀這首詩時就被詩人的深情所感動,寫得很真誠,每一句都情深意重,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美女看見李白就跑,假裝害羞!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上至頭髮斑白的耄耋老人,下至稚氣未脫的少年兒童,都會背幾句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幾乎是許多人的啟蒙詩歌。詩人之間的逸聞趣事古來不少,可是要說李白寫了900多首詩,哪一首詩最搞笑?許多人可能一時半會兒也不知道是哪一首?
  • 「漠漠水田飛白鷺」;這夏天中最「明朗」的一首詩,堪稱千古典範
    「漠漠水田飛白鷺」這句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出自詩佛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一詩中。說到王維的詩,我們都會不禁想起「詩中有畫」幾個字,因為這是王維作品最大的特點之一,比如他的《竹裡館》、《山居秋暝》以及《鳥鳴澗》等等,都是一幅幅清新脫俗的自然畫卷。
  • 《沙揚娜拉》,很美的一首小詩
    《沙揚娜拉》是一曲優美的絕唱,詩的空白很大,因而給人更多回味的餘地。這首詩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賺得了不少人的青睞。詩一開頭,「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以極簡練的筆法畫出日本女郎風態流轉、顧盼多姿的情態美,並補之以溫柔的性格美。
  • 203話劇情被讀者瘋狂嘲諷,鱷魚消費讀者感情導致口碑下滑
    作為一個真心心疼角色的觀眾,表示無法理解。鱷魚老師是打算就這樣利用一下讀者的情感然後賺一波眼淚,然後想辦法拖長一點進度,多賣幾本漫畫,就退坑享受退休生活是嗎?青色彼岸花到底是什麼?妹妹是怎麼克服陽光的,她為什麼就能靠睡眠抵制對人血的渴望?這個變鬼的情節除了保住了主角身體的完整性還有什麼作用嗎?
  • 馬清源評《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義疏讀者視角書籍史
    實際上,在固化為特定的版本之前,宋本群經義疏已然經過了編纂、校勘;即便刊版成型之後,也會有因為補版修版等因素造成的不同印本之間的細節差異。探究宋本群經義疏的前生後世,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對它們整個生命歷程的書籍史考察。最近出版的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一書,從一個義疏讀者的獨特角度,對宋本群經義疏做了不同以往的書籍史研究。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一首優秀的詩篇,不僅構思獨特、鍊字準確,而且意境鮮明、用語委婉。作者為了打動別人,首先就要在詩中融入真情,但又不可太過直白,儘量給讀者留下思考的想像的空間,才能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關於「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古人常常喜歡強調「文以載道」,就是說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要看它的思想內容如何。如果僅僅是寫得美,但是沒有思想、沒有內容,那它就不能夠流傳很久。比如盛行於漢魏六朝詞藻華麗卻空洞膚淺的駢文、初唐文壇風靡一時的宮體詩等等。
  • 幾篇作品回復——什麼是詩,什麼是好詩?
    閒話說完,選幾首朋友私信的詩看看回復。這位朋友應該發的是一首現代詩,因為很長,不好截圖,就只截了前面四句。不是很好置評,因為結構很奇特,同時因為現代詩對韻和節奏的打散,讓人難以從形式上發表意見。詩是精煉的,用節奏感、押韻帶出人心中情感的勃發。景色寫得再漂亮,歸根結底是要讓讀者共鳴,作為一首聞雪思鄉的作品,重點是什麼呢?當然可以是寫雪景,但是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雪景來表達自身對家鄉的思念,並以此來觸動讀者。這首作品顯然達不到這種效果。在節奏感被過多的四字成語拖慢,讓人讀起來沒有重心的情況下,最後的總結也就會讓人覺得沒有意義。
  • 五本可以比肩《贅婿》的網絡小說,讀者:酣暢淋漓一口氣讀完
    《贅婿》作為最知名的歷史類網絡小說之一,受到了眾多粉絲的追捧,雖然更新緩慢但是其質量確實是好,很多讀者看過《贅婿》之後發出了書荒的感嘆,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走進五本可以比肩《贅婿》的網絡小說,讀者:酣暢淋漓一口氣讀完,希望您能喜歡。
  • 楊萬裡夜裡乘涼信手拈之間,寫下一首優美的詩,成為了宋詩名篇!
    而楊萬裡的很多作品,那也是極為唯美,可能短短的幾句,便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楊萬裡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的那一份深情,以及他對於現實生活的細緻觀察,也正是他的這一份觀察,從而也使得他的作品顯得更為生動,也更加的能夠打動我們。
  • 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
    也許正因為詩人經常四處漂泊,所以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疾苦,以及世道的艱難,所以他的詩歌也就更能打動讀者。下面介紹的是李商隱模仿長吉體,寫下一首詩,意境新奇,含義隱約。海上謠唐代:李商隱桂水寒於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鸞不肯舞,滿翅蓬山雪。借得 龍堂寬,曉出揲雲發。
  • 唐朝才女大膽追求愛情,寫下一首感人的求愛詩,最終打動了心上人
    其實唐朝的女人相當來說,還是比較自由,平日裡也可以出門。關於魚玄機與李郢之間的交往,歷史上記載很少,只在她的詩作中有體現,其中這首《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稍稍有提及,據說當年魚玄機讀了李郢的詩很喜愛,於是開始與之互通書信,還大膽寫下了這麼一首求愛詩,從這首詩中可以發現,魚玄機極為欣賞李郢,並且是公開表達了愛意,這一點也是極為難得,要知道唐朝儘管比較開放,但總體上來說依舊還是男權社會,在對待婚姻這件事情上,還是要遵從父母之命
  • 圖書館:留住老讀者 吸引新讀者
    一位老年讀者正在日本高梁市圖書館內閱讀。   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圖書館的功能在不斷拓展。借閱區約有藏書14.5萬冊,最新的圖書和雜誌則可以在書店購買。大樓三層設有安靜閱讀區和自習室,四層則為輕鬆閱讀區。輕鬆閱讀區為人們打造了一個「像家一樣」的閱讀環境,幼童可以在此玩耍,讀者可以出聲閱讀。很多父母在這裡為孩子朗讀繪本,享受讀書的樂趣。 藤井勇表示,圖書館的運營理念是包容儘可能多的人群,讓任何年齡層的市民都能獲得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走在高梁市圖書館內,人性化設計隨處可見。
  • 為什麼平臺上爛詩都有人點讚,怎樣寫才算得上一首好格律詩詞?
    大量閱讀這裡的前人作品,當然主要是指古人作品,現代人的仿古詩也可以看,而且如果是真格律詩作者,往往格律的講究比古人更甚,思路更加清晰。因為對古人,特別是初唐盛唐的詩歌高手來說,格律還是將成未成,很多作品出律是可以理解的。晚唐之後,格律詩就很少出律了——注意並不是不寫古體詩了,格律產生之後,古體詩和格律詩一直齊頭並進,並沒有誰取代誰。
  • 黃庭堅寫了一首禪詩,蘇軾笑而不語,山谷再獻一首,先生拍手叫好
    宋詩雖不如唐詩光芒萬丈,但品讀蘇黃的詩詞,如同與古人泛舟湖上,飲酒談笑之間,他們豁達與脫俗的品性就會感染著讀者。黃庭堅的作品含蘊深厚,「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令人尋味無窮;「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於字裡行間。黃庭堅不惑之年時從太和縣調監山東德平,赴任之前回潯陽省親,途中特地造訪廬山名剎東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