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張維迎 |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顧問、北大國發院經濟學教授
一股一票、同股同權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規則,因為在同股同權、一股一票情況下很可能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沒有辦法使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持久的地位。我們始終記住,最好的公司治理只有使得企業家精神得到最好的發揮,而不是僅僅防止小偷。
作者 | 張維迎
來源 | 經濟學家圈
「我在想任正非沒有選擇華為上市,原因是他知道如果真上市了華為不可能真正做好,因為按照上市的規定,他自己的作用難以發揮。」
12月29日,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在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的致辭上,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談到目前中國的公司治理,張維迎指出,公司治理無論對公司自身發展還是對國家經濟發展都非常重要,但在我看來目前主流的公司治理理論和政策存在嚴重的問題,這個理論最大的問題就忽略了企業家精神,假定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的聰明,那麼企業的問題就是投資者與經理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試圖通過設計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解決經理人的道德風險,它的理論基礎是我們經濟學的委託代理理論,按照這樣一種理論,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實際上最後的公司變成總官僚機構,嚴重抵制了企業家精神。
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張維迎認為,目前很多理論上對企業家精神的理解還是處於表面,我自己總結了三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真正的企業家精神,一定要符合三點內容:
一是企業家決策不是決策,我們一定要把管理決策和企業家決策分開。
二是企業家決策不是給定一個條件下求解,而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也就是如何使得在一般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這才是企業家真正做的事。
三是企業家決策不是以利潤為目標。
我們經濟學模型、管理模型,一般都假定企業的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但利潤對企業家來講更大程度上可能是一個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標。在一百多年前,熊彼特給出了企業家的三個非利潤動機,第一個就是建立自己的商業王國,或者私人王國。我們知道傳統的社會建立一個王國要靠殺人,徵服領土。現在你要建立一個王國就是給消費者生產出最有價值的東西,這是好多企業家的目標,當你看到那麼多人在使用你產品的時候,你那種感覺不是僅僅賺錢可以解釋的。第二,企業家爭強好勝,徵服對手的欲望,他要證明我行,你不行,這一點使得企業家之間競爭非常激烈,企業家精神本身就意味著競爭。第三點是對創造性本身的享受,這個過程就給他帶來快樂。
「回過頭來看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強調投資人或者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衝突。
這個衝突究竟是什麼?」張維迎說,我們認為是利益衝突,這個有偏頗,而且偏頗更大,因為股東、投資人和經營者或者企業家之間的衝突更多的可能是認知的衝突,而不是利益的衝突。之所以利益衝突,像我剛才講到的企業家之所以是企業家,因為他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他做出的判斷是一般人沒有辦法理解、沒有辦法認同的。但好多投資人也是這樣,他沒有辦法認同企業家的判斷。
我引用了兩段話,是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專門研究企業家的的話。第一個是柯茲納,他就是企業家精神體系的正式內線,市場認為沒有用的,事實上甚至認為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第二個是馬克康賽爾,他說當每個人都認為錯誤的時候,企業家認為是正確的,因此企業家精神的本質就在於他具有與他人不同的對未來形勢的預測。那麼這種預測因為大部分人包括股東不具有,所以這個衝突就變得非常明顯。
我們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股東總是對的,出問題了錯誤一定是經營者。這個本身是不對的。股東並不總是對的,因為好多股東並不具有企業家精神,即使他們有企業家精神,因為企業家本身的判斷就不一樣,同樣優秀的企業家他們判斷了可能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仍然會發生衝突。為什麼一塊創立的兄弟們、夥伴最終都分立,因為這種認識不一樣。
比爾·蓋茨和艾倫分立了,賈伯斯和沃茨尼亞分立了,如此等等,非常多,主要不是利益問題,而是認知問題。我要特別強調一次,如果一般說股東並不總是對的,小股東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錯的,所以我們公司治理當中如果賦予小股東特別大的權力。我覺得這是危險的。
再強調一下利益衝突。傳統經濟學也談利益衝突,就是股權導致的利潤分配問題,即使承認非利潤目標也被當作一個經理人的道德風險,也就是說不好的東西,我們要克服的東西。但事實上我們知道,剛才講的三個非利潤目標,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人類能夠選擇好多偉大的創造,就是那些企業家有非利潤目標,因為僅僅根據利潤目標我們沒有辦法解釋,比如說賈伯斯、馬斯克等為什麼做那樣的事兒,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傢伙賺了那麼多錢,幾輩子都花不完。為什麼忙活,因為非物質的東西使他忙活。如果這些東西帶來積極的一面,那麼企業家追求和資本家或者投資人追求的就不完全一樣。投資人只在意回報率,而不完全在乎其他的目標,這個會導致一些衝突。
張維迎說,企業家決策絕對不會是企業集體智慧的結晶,好多情況下企業集體決策是非常愚蠢的,個人決策的時候我們在想責任,企業集體決策的時候我們在想每個人都可以逃避責任,這就導致一個群思陷阱,一群理性的人、非常聰明的人,經常會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決策,甚至帶來巨大的災難。研究還表明,在一個企業當中如果越是強調和諧一致,越是強調不應該出現分歧,越可能陷入群思陷阱,也就是說做出錯誤的決策。
究竟什麼是最好的公司治理?
張維迎強調,多數的企業家不應該受約束,因為你既然拿了人家的錢就不能說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否則你真的可能要胡來,道德風險真的可能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所以如何平衡資本家、投資人和企業家的關係是公司治理永久的一個主題。
過去的公司治理過分著重於怎麼約束經理人,把經理人和企業家搞混了。一個好的公司治理就是既不能讓企業家為所欲為,也不能變成企業家的枷鎖。好的公司治理應該使得企業家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最具企業家精神的人能夠掌控這個企業。這樣看來一股一票、同股同權就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規則,因為在同股同權、一股一票情況下很可能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沒有辦法使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持久的地位。我們始終記住,最好的公司治理只有使得企業家精神得到最好的發揮,而不是僅僅防止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