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末,青島傳出了一則令人感到不安的消息——全年累計249人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熱,已有13人死亡。
當聽說這種「出血熱」跟老鼠有關之後,很多人自然的聯想到了「鼠疫」。事實上2009年,北京的一例出血熱病例也曾被傳為鼠疫。
雖然都是由老鼠傳播,但是流行性出血熱並不是鼠疫。實際上,出血熱是醫學上對一系列由病毒引起的,有發熱和出血症狀的疾病的統稱,一共有十幾種之多。我國已知只有三種病毒引起的出血熱,而其中又以漢坦病毒(Hantavirus)引起的腎症候群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為最多。因此,流行性出血熱一般指的就是HFRS,是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
而鼠疫則是由鼠疫耶爾森氏菌( Yersinia pestis ) 引起的,是我國法定的甲類傳染病。它的烈性程度和死亡率遠超過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引起的一種以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為主要病徵的疾病。此病在歐亞大陸20多個國家都有發現,每年約造成6萬-10萬個病例,其中多數發生在中國。
我國古代就有類似於流行性出血熱病況的記錄,但是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才有對它的科學描述,最早的報導病例發生在駐紮於我國東北的一些侵華日軍中。1950年前,全國的流行性出血熱病例僅見於黑龍江和吉林二省。
不過這些都沒有走進西方醫學界的視野。
直到韓戰開打。在朝鮮半島的美軍軍營裡陸續出現了數千名患上所謂「高麗出血熱」,也就是後來被稱作HFRS的病號。在那之後,西方醫學界才開始著手研究這種疾病。直到1978年,韓國科學家李鎬汪從來自漢灘江(한탄강)出血熱疫區的黑線姬鼠體內分離到了一種病毒,後來證實這就是導致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原體,這也是漢坦病毒名稱的來歷。
漢坦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與前一段時間蜱蟲叮咬導致人患病(詳見: 蜱蟲沒你想像的那麼可怕 )的病毒同屬一科。之所以叫漢坦而不翻譯成漢灘,是因為這種病毒分成了20多個血清型,其中能致人患病的主要是I型和II型。前者就是李鎬汪在黑線姬鼠體內發現的,也稱野鼠型,被叫做hantaan型,中文作漢灘型;後者發現於漢城(今稱首爾)的褐家鼠體內,稱作家鼠型,也叫做seoul型,中文作漢城型。另外,在美洲還發生過漢坦病毒導致肺症候群的病例。
在自然界中,漢坦病毒擁有200多種寄主,其中主要是齧齒動物。
在這些老鼠體內,漢坦病毒並不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然而被感染老鼠的糞、尿、唾液或者血液卻可以經過人破損的皮膚和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將病毒傳播給人。有時候老鼠身體上的革蟎、恙蟎等叮咬人也有可能導致感染。 除了極個別病例外,目前沒有發現漢坦病毒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人被漢坦病毒感染後,通常有2-3周的潛伏期(也有短至7天,長至46天的報導)。發病初期的症狀與普通流感類似——發熱、疲乏、無力,這種鑑別困難也造成了相當多的誤診誤治。但發病後1-2天,流行性出血熱的最典型早期特徵就會出現——所謂的「三痛」,也就是頭痛、眼窩痛和腰痛。另外,面部、頸部和前胸部皮膚發紅,甚至出現像是被人抓過的痕跡,也就是所謂「三紅」,也是早期判斷的重要依據。
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死亡率可以高達近20%,死因多是腎臟遭到病毒破壞而衰竭。然而近十年來,我國流行性出血熱的死亡率已經下降到1%左右。
從歷史上來看,流行性出血熱雖然不及鼠疫、瘧疾等傳統傳染病名頭響,但它的危害也同樣不能忽視。據統計,從1950年到2007年,58年裡我國共發生流行性出血熱1,557,622例,造成46,427人死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流行性出血熱曾一度發生過大爆發,比如1986年,我國共報導了115,804例,是58年中最多的一年。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跟改革開放後大規模的工農業和城市基礎建設導致人鼠接觸機會增多有關。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2010年全國的發病數是9526例,死亡數為118人。這可能要歸功於日益改善的居住環境。
前面我們看到,流行性出血熱與老鼠的活動直接相關。因此,滅鼠控鼠是應對流行性出血熱的根本之策,當然這也並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
該病的主要潛在病患是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3-5倍)、青壯年(兒童和老年甚少發病)和農牧民,也就是那些更容易接觸到鼠類的人群。此次青島的疫情也發生在郊區農村,而並非城市。
這種病還有著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秋末至春初是發病的高峰期。這是因為這個時候不管是農田野鼠還是城市家鼠,在野外缺少食物的情況下都會更多地進入人類居民區,與人類發生接觸。
從地域看,除了新疆、西藏、臺灣外,我國其他省市區都發生過流行性出血熱疫情(2005年青海出現2例,但不能確定是否為輸入性病例),但發病的情況並不平均。總體來說該病多發於溼潤和半溼潤的地區,據統計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陝西、四川和貴州等15個省所發生病例佔到了全國1950-2007年總病例數的95%左右。其中尤以山東為最,歷年的病例數都佔到全國近1/44。
因此,當你屬於上述人群,在上述時間和上述地點,生活環境中鼠類較多的情況下,發生了不明原因的「三痛」或「三紅」,應當立即去醫療機構就診並提示醫生流行性出血熱的可能。及時就診,流行性出血熱並不十分可怕。要關注當地疾控機構的公告,一旦身邊發生了流行性出血熱病例,可以聯繫當地醫療機構注射流行性出血熱疫苗,一般當地疾控機構也會安排此類的預防性接種。
不管是否是疫區,被鼠類抓咬受傷後不但要注射狂犬病疫苗,也應當注射流行性出血熱疫苗。不管是何種方式滅鼠之後,都不要用手直接觸碰死鼠。平常要注意食物和飲用水的防鼠工作。另外,用肥皂洗手也可以很有效地殺滅漢坦病毒,所以飯前一定養成洗手的習慣。
準備到疫區戶外旅行的遊客也應當儘量推遲或者更改行程,已經在疫區旅行的遊客要儘量避免坐臥草叢等鼠類活動區域。
另外,還有一個群體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從事生物、醫藥研發和學習的人員,實驗室的大白鼠也是潛在的漢坦病毒漢城型的攜帶者,而且國內的確發生過多起實驗室大鼠引發的流行性出血熱小爆發的事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