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咱青島人叫它知了猴,因為它風味獨特,而且營養豐富,所以市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高。有市民反映說,今年挖知了猴的人特多,男女老少齊上陣,不分晴雨晝夜,動用鋤頭鐵鍬等工具掘地三尺,知了猴無處可逃。僅僅依靠野生的資源 ,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所以現在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養殖金蟬,那金蟬又是怎麼養殖的呢?記者來到平度市南村鎮姜家寨村,探訪金蟬是怎樣養殖的。
A 從南方買帶卵枝條在平度市南村鎮姜家寨村,有一家盛林金蟬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是一位年輕的創業者,他叫辛長超,30歲出頭,養殖金蟬已經有四五年的時間。
在辛長超的辦公室,他向記者簡單講述了自己養金蟬的經歷,「其實我養金蟬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喜歡吃這個東西。後來我到省內一些養殖金蟬的地方去考察,像是菏澤、日照等地方,發現養殖金蟬其實很簡單,而且不耽誤什麼時間,所以我才下定決心要養殖金蟬」。
說起養殖金蟬的過程,辛先生顯得興致勃勃,「要養殖金蟬,首先要有卵條。什麼是卵條?每到八九月份的時候,金蟬都會把卵產在比較嫩的枝條上,而金蟬產卵的枝條 ,一般都會枯萎,而這些有蟬卵的枝條就叫做卵條」。辛先生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拿出了幾根長約三四十釐米的枝條 ,「怎麼來判斷這些樹枝是不是卵條?主要是看樹枝上是不是有這些類似於切過的凸起」。
記者看到這些枝條的外皮,有很多類似於被刀割過的裂縫,「蟬卵就是被產在這些裂縫裡面」。
B 蟬卵僅一毫米大小「像是我們用的枝條,很多都是從南方買來的,卵條現在也就三四毛錢一根。每年的九十月份,會有專門有經驗的人,到樹林裡去剪卵枝。」辛先生說,「我們在進卵條的時候,會隨機挑幾根出來,扒開看看整根卵條大約有多少個卵 ,當然卵越多越好。」 辛先生隨手拿起一根卵條,然後用手擰開了有裂縫的地方 ,隨後就掉出一些白色的「渣滓」,「這些白色的渣滓,其實就是蟬的卵」。
辛先生隨後將幾粒白色的蟬卵放到記者的手中,記者看到,這些白色的蟬卵非常小,兩頭尖,中間寬,呈長橢圓形狀,長度大約只有一毫米。
「有些純白色的卵,其實只是卵皮,裡面的幼蟲已經跑了,只剩下外面的皮,而有點淡黃顏色的卵,是真正的蟬卵,如果你用手擠,就會擠出蟬卵 。」辛先生一邊說著,一邊擠了幾個蟬卵,「有的還沒有長成幼蟲 ,就像是一點白色的漿糊,而長得差不多的,還能看出幼蟲的樣子。」
C 越冬後要先孵化卵辛先生說,當年剪到的卵條,一般要到第二年才能用,而中間的這個過程叫做「越冬」,「因為我們是養殖,總是希望卵條上的卵儘量多一些,所以一般都是在卵條越冬之後才進行孵化,這樣可以給蟬卵多一點的時間成長」。
「像今年七八月份收的卵條,要等到明年五六月份的時候進行孵化。」辛先生說,「在給卵條進行孵化的時候,我們都是把卵條放在大棚裡,或放在小一點的塑料棚也行。這個時候,要注意保持棚子裡的溫度,一般都要保持在 32攝氏度到35攝氏度之間。同時還要注意保持棚裡的溼度,一天要噴三四次水。在這樣的環境下,蟬卵的生長會加速。其實我們養殖金蟬,都是模仿自然界的狀態,一根卵條起碼有100個蟲卵 ,如果是在正常的自然環境裡,每根卵條最多也就能出10個幼蟲,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但是人工孵化,每根卵條起碼能出30個幼蟲,成功率能達到百分之三十。」
那怎麼判斷卵條孵化到什麼程度,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其實很好判斷,把一捆卵條往地上一撞,能看到有很小的幼蟲掉下來 ,就可以把卵條埋到樹旁了。在埋卵條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樹半徑1米範圍之內,而埋的深度,我們都是按照地下10~20釐米來操作。」辛先生說。
D 判斷年齡要靠顏色適宜幼蟲成長的樹種,一般屬於根系發達、汁液較多的健康樹種,「按照我們這裡的情況,一般是把卵條埋到楊樹、桐樹等這些寬葉的樹下。我個人感覺,果園中的各種果樹是最好的選擇。」辛先生說。
將卵條埋入樹旁以後,就是等待幼蟲成長成成蟲的階段了,辛先生說,這個過程很漫長,往往需要3到6年時間,「在這個階段,我們基本上就不管了,讓它們在地下自己生長就可以了,它們主要是依附在地下樹根,靠吸取樹根裡面的汁液來生長」。
在金蟬幼蟲生長的過程中,辛先生還可以根據金蟬的眼睛顏色,來判斷幼蟲的年齡段,「在第一年的時候,幼蟲從六七月份開始生長,它當年生長的體重只有1克左右,全身及眼睛都是乳白色的。在第二年的時候,幼蟲體重發育到3克左右,它全身的色素開始加深,眼睛開始慢慢變成了粉紅色。而第三年的時候,幼蟲發育已經基本成熟,幼蟲的身體顏色變成了褐色,眼睛變成了黑灰色。所以,根據幼蟲的體色深淺和眼睛顏色的變化,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出幼蟲生長所處的年齡段。」辛先生說,「而且初期成長的幼蟲,它的肚子比較大,頭很小,並不像成蟲那麼勻稱,但是隨著幼蟲的成長,會慢慢發生改變,變成我們常見的成蟲模樣。」
E 樹纏膠帶容易收集幼蟲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吸收營養的不同,所以成長的過程也並不統一,一般在經過3到6年的生長之後,同一批的幼蟲才能基本上都成長為成蟲。從第三年的6月份開始 ,就會陸續有成蟲從地底爬出,而養殖金蟬的人也開始忙碌了。
「在收取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會在樹的底部纏上膠帶,這樣就不會有成蟲順著樹幹爬到高處,我們只需要在樹根附近撿就可以了。而且在出蟲的這段時間,我們也都經常去收,要是去的時間晚了,知了猴就會蛻皮,變成知了,價格就差大了。像今年,有人到農村收撿到的知了猴,每個起碼要8毛錢,而那些已經蛻皮的知了猴,基本上就沒有人要了。」辛先生說。
隨後,辛先生帶著記者來到村邊的樹林 ,「七八月份,是成蟲破土最集中的時候,一般在晚上8點左右開始 ,一直到10點,這是成蟲破殼的時候,有一些成蟲也在凌晨的4點到6點脫殼。成蟲先是從地下往上挖洞,一直挖到地面,留下一個小孔,等到晚上或者凌晨的時候,成蟲就會從地下出來。」
在樹林裡,記者在樹旁的地面,看到很多洞口,跟大拇指差不多大小,而且辛先生還從地上的一些小孔裡,挖出幾個成蟲。這時,記者看到有三個小朋友在附近找知了猴,他們年紀在七八歲,手裡拿著工具,「我們找了半個多小時,找得最多的已經找到十幾個了,晚上回家讓媽媽炸了吃,特別好吃。」一位小朋友說。
F 投資不大但周期長辛先生介紹,金蟬不僅有營養價值,還有一定的文化韻味,「金蟬還有一種說法叫『唐僧肉』。在西遊記裡面,唐僧是如來佛的二徒弟『金蟬子』,有個成語叫金蟬脫殼,人們把脫殼變身的蟬,當做長生、再生的象徵,所以,在《西遊記》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後來,有人把吃金蟬比喻成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唐僧肉』」。
記者了解到,養殖金蟬過程並不複雜,而且收益也很可觀,「養殖金蟬並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只要有樹木,一畝樹林只需要投入三四百塊錢的卵條 ,經過3到6年的生長,一畝地起碼可以收到200斤成蟲,按照現在每斤35元來計算,就可以收入7000塊錢」。辛先生介紹,但因為一些條件的限制,養殖金蟬並沒有被大規模推廣,「說到限制,首先是林地,現在咱這邊很少有大片的樹林了,而種植果樹的人,又擔心養金蟬會影響到果樹結果子。再就是時間的問題了,投入錢買了卵條,要經過3到6年才能收到成蟲,有的人認為這個周期比較長。像我這裡,經常會接到電話,有人想養知了猴試試,但是一聽要3到6年才能有收入,很多人都放棄了」。
「其實,從這幾年的知了猴的價格來說,是在不斷上漲的。在前年的時候,每斤知了猴才25塊錢,去年就漲到了30元每斤,今年是35元左右一斤,所以,我感覺養殖金蟬還是很有前途的。」辛先生說。
文/圖 記者 張林盛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郭新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