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銅巷,顧名思義,是銅、鐵等金屬作坊集中之處。南起中山中路南段,北至河坊街,與柳翠井巷相對,長192米,寬2米。宋時叫沙皮巷,據《武林坊巷志》卷三記載:「沙皮巷,路隘而居稠,屢有火厄。」清時,因巷內多響器店鋪,遂名打銅巷。民國時期,巷內銅鋪林立,鐵店櫛比,是杭州近代手工鑄造行業的聚集之處,至今仍留有不少痕跡。
走進打銅巷,「丁丁當當」的打擊聲已經成為歷史的迴響,南宋時期盛極一時的銅錫五金鋪,也隨著歲月流逝無跡可尋。然而遊客們依然能在這條只有180米深的巷子裡,找尋到濃濃的古樸風味,一些歷史就埋伏在小巷的角角落落。
南宋時這裡開始有銅錫五金鋪,因叮叮噹噹的打擊聲而得名。至清時,因巷內多銅作響器店,故稱打銅巷。清末到民國初期,杭州銅器製造業達到鼎盛,以打銅巷為出名,成了銅器具生產的手工業作坊。著名的銅雕藝術大師朱炳仁就在這裡生活過,7歲隨父學藝,當過學徒、藝術總監、建造師、設計師,為工藝美術和建設新杭州做出了特殊貢獻。
打銅巷內多為前店後坊或下店上住的店鋪居民,有著典型的中式建築風格。其中有一幢庭院幽深、建造考究的老宅卓然獨立,它就是巷內門牌號為33號的鐘德產科診所。掛著杭州歷史保護建築的石碑。
這幢建於民國19年(1930年)的房子原是住宅,為蘭溪籍藥材商人諸葛韻笙所有。採用中西結合式的磚木結構建造。總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其中正屋十二間,廂房四間,平房兩間,是一座兩層三開間天井青磚實疊的宅院。正面牆上兩扇裝有鑄鐵花柵欄的木窗,透出一絲的「洋」氣。診所內部是典型的中式傳統風格:青石板、木門窗、圓洞門、高山牆、小天井、大水缸,傳統的元素一個不少。
由於生意興隆,諸葛一家常駐上海,所以杭州的這處房子由他人打理,一度出租為胡鍾英婦科醫生的鐘德產科診所。診所規模不大,僅幾張病床而已,其他房間則由多人租住。1958年,這處宅子有上城區房管所經租,住戶增,塔建甚多,直至今日。若不是石庫門門楣上依稀可辨的「鍾德產科診所」門額,還真不會感覺到在這裡原先還租做產科診所使用。現在這裡已是人去樓空,連正大門也被堵的嚴嚴實實,只有院內那口老井和一方古碑還在回味當年發生在這裡的一切。
小巷南首東側有重修的基督教「鼓樓堂」。 鼓樓堂創於1885年,直到1931年才改建為中國宮殿式教堂,由美國北長老會籌募捐款,禮拜堂外型是一座飛簷翹角的建築,屋面覆蓋綠色琉璃筒瓦,混凝土框架結構,青磚實砌牆,四壁置有大幅鋼窗,內部頂面為宮廷彩繪雕花圖案,講臺兩邊柱子上有一幅「感謝耶和華恩賜生命水,謳歌彌賽亞聲動浙江潮」對聯!據說這幅對聯出自張之江將軍之手。
解放後,布道所停辦,改由衛生部門使用。1998年由於城市建設中河高架路的需要,原鼓樓堂被拆除重建,東靠中河高架路、東南為胡雪巖故居,南迎中山路與望江路相交處的「鼓樓」,是小巷最有氣派的建築。每到洋節日與禮拜日,「鼓樓堂」就熱鬧異常,小巷裡飄出唱詩班的歌聲。
叮叮噹噹,歷史的迴響,縱看歷史,起起落落,變化不由讓人感嘆。歷史學家說,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石頭的與銅的書。毫不誇張,銅文化是一部縮寫的中國歷史發展的百科全書。研究中國的銅文化,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銅文化成為老年人可以追憶歷史,青年人可以體驗時尚,外國人可以在這裡感受中國,中國人可以在這裡品味全世界。現在的小巷,經過政府的規劃與改造,打造成了美食一條街,成為杭州發展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End——
供稿:清波街道
編輯:肖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