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術前檢測。
卓瑪在人工耳蝸開機後與父親交流。
大洋網訊 「阿爸」「阿爸」……「阿爸」「阿爸」……一對父女,你教我學,遲到10年的牙牙學語叫「阿爸」,兩人都哭了。昨日,一場特別的開機儀式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稱「省二醫」)進行,西藏林芝女孩卓瑪第一次走出無聲世界,靠人工耳蝸恢復單側聽力,情景令人動容。
約定 因失聽而失語女孩到廣州治療
卓瑪從出生起就聽不到聲音,11年來,苦於家庭困難和當地醫療條件有限,一直未有效治療。更讓父母擔心的是,因為沒有聽力,卓瑪一直也沒能學會說話。卓瑪的無聲世界從去年開始透出一絲亮光——
2020年9月,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衛健委等單位主辦,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承辦的「健康直通車」從廣東開進了西藏,省二醫專家醫療志願者服務隊在林芝地區免費開展了各類義診和扶弱助醫活動。卓瑪在這次義診活動中認識了省二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彭宏教授,卓瑪父母拉著廣東「貴人」的手懇求彭教授能幫幫卓瑪。
在林芝市人民醫院,彭宏教授團隊為卓瑪進行了詳細的聽力檢查,準確地診斷了卓瑪的病因病情,卓瑪是幾近全聾的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助聽器等輔聽設備已完全無法幫助卓瑪,只能靠人工耳蝸手術來恢復聽力。
只要有一絲希望,不能就此放棄。彭宏主動提出「約定」,讓卓瑪來廣州治療。
手術 在毫米級空間裡搜尋耳蝸鼓階開口
2021年1月初,卓瑪在家人陪同下到了廣州,尋找「新聲」的希望。
小卓瑪耳朵多重畸形,耳蝸的圓窗也閉鎖了,手術阻礙重重,彭宏教授形容,手術要像在地震的殘垣斷壁中找出一條狹小的救生通道,找到1毫米的耳蝸鼓階,定點植入。「面臨的是極高的手術解剖功底挑戰,」彭宏說。手術中,通過高清顯微鏡,彭宏繞過面神經鼓索神經,通過狹小的面隱窩,在毫米級的空間裡搜尋到圍繞蝸軸螺旋成蝸牛殼樣形狀的耳蝸鼓階的開口,非常順利地將人工耳蝸的精細軟電極植入,並覆蓋耳蝸全長,幫助卓瑪恢復右耳全頻率聽覺。
聽力師術中進行聽覺神經功能檢測和腦幹聽覺反應測試,儀器上顯示一條條連續跳動,像規律「五線譜」的波,正是卓瑪聽到聲音後的大腦反應波,並且從低到高各個頻率反應都很好。手術圓滿成功。
術後 阿爸教女兒喊出「阿爸」
1月12日上午,是卓瑪人工耳蝸開機的日子。
很多耳蝸植入後的小患者不適應聲音,會反應很大地排斥裝置,甚至被嚇哭。卓瑪卻非常鎮定,聽著耳蝸傳給她的各個頻率的「滴答聲」,她像沉浸其中,偶爾向父親、彭宏醫生笑笑,父親用手語問她「聽到嗎」時,她果斷地點頭。
戴上外機、聲音收集器,她的鎮定逐漸打破了:藏語對她說「羊」,她人生第一次開口跟說「羊」;對他說「阿爸」,她也跟說「阿爸」。卓瑪父親忍不住了,緊張地來到女兒面前,一句句教她說「阿爸」,就有了開頭那一幕遲到10年的牙牙學語叫「阿爸」。
卓瑪父親先激動起來,壯漢子的眼眶突然就紅了,小卓瑪急忙摟住父親的肩膀,安慰他。但她自己其實也撐不住了,忍了半小時的淚水一大顆一大顆地掉下來。
記者了解到,卓瑪的治療費用20多萬元,由省二醫、彭宏教授和廣東愛心人士幫助解決,「扎西德勒,非常感謝廣東大恩人」,卓瑪父親給愛心代表彭宏教授獻上了聖潔的哈達。
1月13日或1月14日,卓瑪就能出院回家,彭宏醫生還向她許下第二個約定:一年後,再到西藏為她複診,「粵藏一家親」,情誼永存。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何昊書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 編輯: 佘湘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