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19日下午,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發社會關注。
經過網友們的熱心轉載、盡力尋找,事件到20日下午卻陡然翻轉,陷入「價值不菲的人工耳蝸丟沒丟」「商家惡意炒作濫用善心」的迷局。
有人希望了解事情真相,更有人希望探尋20萬一副人造耳蝸背後的產業問題,有用戶在「前瞻經濟學人」的問答頻道發問,一副人造耳蝸20萬,為何這麼貴,產業格局如何?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聽覺障礙患者的聽覺功能。
根據國家規定,聽力損失在80分貝以下的,建議在聽力專家指導下驗配助聽器;而在80分貝以上的患者,建議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據光明網報導,李明遺失的N6人工耳蝸生產廠家為澳大利亞科利耳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而「前瞻經濟學人」研究員李穎詩指出,美國人工耳蝸植入的平均成本為5萬-10萬美元甚至更多,包含人工耳蝸本身的產品費用、手術前的各種評估費用、醫院費用、醫生費用(外科醫生,麻醉師),術後體外調試費用(如植入物費用和定期維修費用),以及術後一系列費用。
圖表1:人工耳蝸植入涉及費用
另外,從產業鏈角度看,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三大環節也都會產生大量成本,導致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研發上,人工耳蝸技術涉及多個領域,對研發團隊的資質要求高,技術更新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生產上,人工耳蝸作為模擬的人造器官,對材料的生物兼容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且生產中各環節都涉及到大量專利和技術壟斷,生產成本相當高。
最後在銷售環節上,據悉,人工耳蝸廠商在國內並不是直接對醫院的醫保系統供貨,到最終市場前所涉及的中間商較多,相當程度上提高了銷售成本。
圖表2:人工耳蝸產業鏈成本
雖然早在1960年,世界上就出現了將人工耳蝸技術應用於臨床並獲得成功的案例,但我國在1989年才開始引用這一技術,全球人工耳蝸技術長期以來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
目前,全球人工耳蝸的製造商主要為Cochlear公司、Advanced Bionics公司和MED-EL公司,分別佔領了55%、20%及20%的市場份額,即三大公司佔據了全球人工耳蝸市場95%的市場。
圖表3:全球人工耳蝸製造廠商市場份額情況(單位:%)
研究員李穎詩同時指出,雖然我國人工耳蝸研製技術相對落後於國外,但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
目前,上海力聲特公司和杭州諾爾康公司均獲得了國家批註的人工耳蝸生產證,上海力聲特公司已申報18項國家專利,而諾爾康與丹麥Oticon集團合計佔據了全球人工耳蝸約5%的市場份額,實現了國產人工耳蝸聽障治療應用的飛躍,打破了國外三巨頭壟斷的局面。
圖表4:中國人工耳蝸研製情況
根據羊城晚報和湛江日報的記者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患有聽力語言障礙的殘疾人中有20%符合做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標準,但這其中僅有1%的患者裝了人工耳蝸,主要原因就在於人工耳蝸價格過於高昂,只能望而卻步。
隨著國內高等學府、研究單位以及相關企業的不斷的研發投入,我國人工耳蝸開發技術不斷成熟,從長期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未來國產人工耳蝸實現批量投放市場值得期待。
此外,2018年,國家「十三五」人工耳蝸救助項目啟動,為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免費實施人工耳蝸產品植入和開展康復訓練,且吉林省、遼寧省、河南省、安徽省、上海市、湖南省、浙江省和廣東省也都將人工耳蝸器械列入醫保報銷範圍,在自主研發技術的推進和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推動下,我國聽障人士重獲新「聲」將不再是夢想。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