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3日電 (記者 陳靜)包括人工耳蝸植入、聽覺腦幹植入在內的聽覺植入是近30年來醫學進步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然而,在中國市場上,人工耳蝸產品一直為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廠商壟斷。中國生產人工耳蝸企業數量屈指可數,且市場份額不足10%。
不過,未來,這樣的狀況將會得到改變。
記者13日獲悉,不久前,由海南海藥生產的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獲批上市。海南海藥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增軍告訴記者,這款歷經7年研發、產業化而面世的人工耳蝸產品,不僅耳背機更為小巧,植入體還增加了神經反應遙測功能;在聲音處理器方面,工程師們特別設計了適合漢語特徵的編碼策略,可以分辨四聲。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973首席科學家李華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臨床使用中,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的電極和康復效果可與國外產品相媲美。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聽力殘疾患者達2780萬人,位居中國各類殘疾人群之首。其中,739萬名是需要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重度和極重度耳聾患者。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公澤忠說,隨著人口老齡化,噪聲汙染、環境汙染以及聽力保護意識的薄弱,聽力損失、聽力下降是仍舊高發。公澤忠表示,如果孩子聽力殘疾能夠儘早被發現、儘早獲得治療幹預,能夠就像普通人一樣 開口說話,像普通人一樣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據了解,力聲特國產人工耳蝸技術來源於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及國家衛健委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人工耳蝸項目成果。李華偉教授對記者說,該研究成果曾在2010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中國「產學研醫」相結合的成功案例。
據悉,與外國同類產品相比,這款國產人工耳蝸不僅性能安全可靠,且價格只有進口產品一半。據悉,力聲特人工耳蝸上市,進口產品也紛紛降價,以提高競爭力。另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多地出臺了人工耳蝸醫保報銷政策,更有一些地區對民族品牌產品給予政策傾斜。這意味著,更多的聽力殘疾人士將因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而獲益。
孫增軍說,未來,人工耳蝸產品發展趨勢包括與人工智慧相結合、全植入人工耳蝸等,讓耳聾患者使用更為便捷和安全。李華偉亦透露,未來將研發人工耳蝸與手機藍牙等相連的技術。孫增軍透露,力聲特人工耳蝸產品正在申請歐盟CE認證,明年初或可通過。他說,今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優質醫療技術,加上民族品牌產品,將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造福更多民眾。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