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國外市場壟斷 民族品牌人工耳蝸獲批上市造福更多病患

2021-01-16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13日電 (記者 陳靜)包括人工耳蝸植入、聽覺腦幹植入在內的聽覺植入是近30年來醫學進步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然而,在中國市場上,人工耳蝸產品一直為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廠商壟斷。中國生產人工耳蝸企業數量屈指可數,且市場份額不足10%。

  不過,未來,這樣的狀況將會得到改變。

  記者13日獲悉,不久前,由海南海藥生產的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獲批上市。海南海藥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增軍告訴記者,這款歷經7年研發、產業化而面世的人工耳蝸產品,不僅耳背機更為小巧,植入體還增加了神經反應遙測功能;在聲音處理器方面,工程師們特別設計了適合漢語特徵的編碼策略,可以分辨四聲。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鼻喉科研究院院長、973首席科學家李華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臨床使用中,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的電極和康復效果可與國外產品相媲美。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聽力殘疾患者達2780萬人,位居中國各類殘疾人群之首。其中,739萬名是需要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重度和極重度耳聾患者。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公澤忠說,隨著人口老齡化,噪聲汙染、環境汙染以及聽力保護意識的薄弱,聽力損失、聽力下降是仍舊高發。公澤忠表示,如果孩子聽力殘疾能夠儘早被發現、儘早獲得治療幹預,能夠就像普通人一樣 開口說話,像普通人一樣去學習工作和生活。   

  據了解,力聲特國產人工耳蝸技術來源於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及國家衛健委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人工耳蝸項目成果。李華偉教授對記者說,該研究成果曾在2010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是中國「產學研醫」相結合的成功案例。

  據悉,與外國同類產品相比,這款國產人工耳蝸不僅性能安全可靠,且價格只有進口產品一半。據悉,力聲特人工耳蝸上市,進口產品也紛紛降價,以提高競爭力。另據了解,近年來中國多地出臺了人工耳蝸醫保報銷政策,更有一些地區對民族品牌產品給予政策傾斜。這意味著,更多的聽力殘疾人士將因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而獲益。 

  孫增軍說,未來,人工耳蝸產品發展趨勢包括與人工智慧相結合、全植入人工耳蝸等,讓耳聾患者使用更為便捷和安全。李華偉亦透露,未來將研發人工耳蝸與手機藍牙等相連的技術。孫增軍透露,力聲特人工耳蝸產品正在申請歐盟CE認證,明年初或可通過。他說,今後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優質醫療技術,加上民族品牌產品,將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造福更多民眾。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人工耳蝸上市兩年市場低迷 進口品牌價格直線下降
    日前有報導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並獲得國家多項研究經費。而海南海藥正是購買這一專利技術的乙方,一時間被捲入「學術造假」漩渦。無論海南海藥以公告形式或帶患者方式澄清產品質量無問題,但除了打壓下去了進口品牌價格外,人工耳蝸產品上市兩年市場一直低迷是事實。
  •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加速 海南海藥攜自研人工耳蝸突圍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近十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5%,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但高端市場仍主要被外資品牌佔據。中國雖然有2000餘家獲得出口認證的企業,但大多數企業在規模、品牌方面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對外出口主要以低值耗材、中低端產品為主,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總體處於不利地位。
  • 20萬元人工耳蝸原來是進口 國內拿不出一副優質人工耳蝸?
    而「前瞻經濟學人」研究員李穎詩指出,美國人工耳蝸植入的平均成本為5萬-10萬美元甚至更多,包含人工耳蝸本身的產品費用、手術前的各種評估費用、醫院費用、醫生費用(外科醫生,麻醉師),術後體外調試費用(如植入物費用和定期維修費用),以及術後一系列費用。 圖表1:人工耳蝸植入涉及費用
  • 十張圖了解中國人工耳蝸發展現狀與前景 人工耳蝸價值20萬,且聽且...
    據國外資料顯示,在美國人工耳蝸植入的平均成本為5萬-10萬美元甚至更多,高昂的價格除了是人工耳蝸本身的產品費用不菲以外,還有手術前的各種評估,醫院費用,醫生費用(外科醫生,麻醉師),以及術後體外調試,植入物(電池,電纜等)和定期維修費用,術後存在一系列後期費用。另外,從產業鏈上的角度來看,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三大環節都產生大量成本。
  • 致力於純「中國芯」 力聲特的15年人工耳蝸國產化之路|約見·資本人
    當時,全球人工耳蝸市場幾乎被澳洲科利耳公司、美國AB公司和奧地利MED-EL公司三大國外巨頭所壟斷。長期以來,我國人工耳蝸主要依賴進口,但進口產品價格及後期升級維護費用高昂,令國內大部分普通聽障家庭望而卻步。力聲特總經理孫增軍介紹,人工耳蝸有三大關鍵技術——植入晶片、編碼策略和密封工藝,其中植入晶片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的研發難度是整個人工耳蝸技術中最高的。
  • 人工耳蝸手術多少錢?做人工耳蝸費用明細
    ,關注我查看更多相關乾貨,為方便查看敬請收藏。人工耳蝸品牌選擇的費用人工耳蝸的選擇主要有國產品牌人工耳蝸和國外品牌人工耳蝸。目前國內的人工耳蝸品牌主要是上海力聲特和杭州諾爾康。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最大特點是性價比高,是目前最便宜的耳蝸產品,適合工薪階層家庭使用。不過,目前該耳蝸僅供18歲(含)以上成年人使用,17歲及以下患者尚不能植入。
  • 人工耳蝸價格為什麼這麼貴?
    作為管制程度最高的三類醫療器械,人工耳蝸需要歷經動物實驗、臨床實驗(分成人和兒童)、最後由每個國家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部門頒發上市許可。從產品凝聚的技術含量來講,人工耳蝸涉及到了晶片、獨立電源、電極設計、加工工藝、免疫材料、電池控制、語言程序處理、聲音包絡程序等內容,此外還涉及到防水性能、佩戴方式等。
  • 做人工耳蝸需要多少費用?
    新生兒聽力篩查如果沒有通過、後天藥物致聾或者其他原因喪失聽力後,在重度和極重度級別的聽力重建中,人工耳蝸植入是一個常常被醫生提供給患者的方案。那麼,這個時候,做人工耳蝸需要多少費用?就成為多數患者關注的首要問題。
  • 人工耳蝸國產替代進口加速 海南海藥助患者「從深海上岸」
    據中國殘聯2018年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近3000萬聽障人群,佔全球聽障人士的6%,是全球聽障人士最多的國家,但我國人工耳蝸植入率不到3%。中國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739萬人,按500萬人植入人工耳蝸,每套價格10萬元,市場規模5000億元。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性聾的增多、人工耳蝸植入適應症的擴大,市場前景廣闊。
  • 打破國外心肺設備壟斷!這家人工心臟企業要做中國人的「中國心」
    雖然體外生命支持設備在國外應用較早,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醫生在使用,但在中國,目前僅有ECMO設備可以應用,而更好的血液相容性、更長時間使用的體外人工心臟仍然沒有引進,面對眾多的晚期心衰患者,心臟外科醫生可以說是難為無米之炊。在產業端,進行體外人工心臟研究的企業也較少。急重症器官衰竭是一種極其複雜的臨床場景,按照患者病程需求提供精準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
  • 「創業故事」創新致遠 做強民族品牌|吉林省登泰克牙科材料有限...
    老閆清楚地記得幾個重要的日子,2005年1月4日送檢,2008年11月29日最終獲批。從開始研發算起,整整經歷了7個年頭。攻堅克難再前行對於老閆來說,關於「先進牙科材料中國造」的革命,進展得既驚險又漫長。雖然突出審驗重圍,但材料批量生產後,市場的認可度卻成為難以跨越的鴻溝。
  • 浩歐博:過敏檢測龍頭 酶聯免疫法產品打破國外壟斷
    來源:紅刊財經作者:漢中2021年1月13日,江蘇浩歐博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浩歐博 688656.SH)在科創板成功上市。酶聯免疫法產品打破國外壟斷,過敏檢測業務支撐業績增長目前,過敏檢測的主要市場為IgE檢測領域。研究顯示,由於人體血液中IgE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僅為IgG免疫球蛋白的四萬分之一,因此導致過敏IgE檢測難度較大,使過敏原檢測技術具有一定壁壘,因而此前國內過敏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均被歐美進口品牌產品所佔據。
  • 飼料機械打破國外市場壟斷 實現生產全流程智能化控制
    該項目創製了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有效幹預技術,研製出在國際上最先批准上市的癸甲溴銨碘複合型消毒藥,廣譜高效、低毒環保、無殘留,有效降低畜禽飼養環境中彎曲菌和沙門菌等90%以上載量。開發有機酸、低溫減菌技術,有效降低肉品生產過程中的帶菌量90%-98%。
  • 急尋20萬人工耳蝸是炒作?耳蝸丟了就要開顱?真相是……
    釋疑:你不了解的人工耳蝸近年來,有關人工耳蝸丟失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但民眾對這一設備往往知之甚少,並由此引發了不少誤解和質疑。人工耳蝸是啥?相比於這一龐大的數字,人工耳蝸的普及率仍然較低。除耳內嚴重畸形等明確不適宜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的情形,動輒數十萬元的費用,是將聽障患者阻隔在有聲世界之外的重要原因。中國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全國工作處處長周麗君對此解釋說,患者目前更傾向於購買進口人工耳蝸,此類價格主要由國外企業決定,多在十幾萬不等。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1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
  • 國產關鍵應用主機上市 天梭K1打破國外壟斷
    蔡華偉製圖   核心閱讀   1月22日,科技部、銀監會和浪潮集團在京聯合宣布:我國第一臺基於自主核心技術的關鍵應用主機產品浪潮天梭K1系統研製成功並正式上市。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美、日之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我國信息化建設自主可控戰略完成了關鍵布局,打破了信息網絡核心裝備受制於人的局面。
  • 人工耳蝸除了貴,你更應該知道什麼?
    從助聽器到人工耳蝸,從網絡搜索到你看到這篇文章,說明你或者你身邊的家人也許對人工耳蝸有剛性需求,人工耳蝸基礎知識已經看過很多,你想了解的一定是關於人工耳蝸的更深入具體知識。筆者最近收到很多患者諮詢,就人工耳蝸問題,人工耳蝸除了貴,你更應該知道什麼?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以下乾貨。
  • 患者可以在樂城用上新品人工耳蝸體外機了
    1月9日,記者從海南自貿港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以下簡稱樂城先行區)管理局獲悉,樂城先行區日前引進了新一代科利耳人工耳蝸體外機,5名國內患者率先體驗了新產品。據介紹,人工耳蝸包括體內和體外兩部分,體內部分被稱為植入體,由醫生手術植入,體外部分被稱為聲音處理器,即體外機。
  • 本土製造「止血粉」打破國際壟斷
    產品填補國內空白,且打破了目前市場上僅美國一家公司壟斷的局面,完全可替代進口滿足國內臨床需求。據悉,現在該產品已完成註冊檢測和臨床試驗,並提前取得了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項目研發出的另一產品—玉米蛋白人工骨,也已顯示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機械強度,產品上市後,將填補目前臨床骨修復有機材料的空白,且有效降低成本,惠及眾多骨缺損患者。
  • 第六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總決賽落幕 打破國外壟斷中高階...
    6年來,大賽累計吸引了近2萬個創業團隊和企業報名參賽,作為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江蘇」科技創業大賽每年的報名數和獲獎數均位居全國前列;6年來,省科技廳累計對150個大賽獲獎項目給予了1億多元的科技計劃經費資助,中央財政累計給予142個江蘇企業4580萬元的經費資助;累計有24家獲獎企業成功在創業板上市或「新三板」掛牌,佔獲獎企業總數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