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純「中國芯」 力聲特的15年人工耳蝸國產化之路|約見·資本人

2021-01-16 全景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國外壟斷到中國芯,從技術成果到產品國產化,從初代升級到新一代產品,作為國內第一家將人工耳蝸產業化的企業,成立於2004年的力聲特,通過不斷研發與試驗,為中國耳疾患者重獲新「聲」帶來福音。

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工耳蝸「中國芯」誕生

人工耳蝸主要通過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聽神經來恢復聽覺障礙患者的聽覺功能。

2019年6月4日,全景網走進力聲特

2004年,力聲特通過技術轉讓獲得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人工耳蝸技術的全部智慧財產權,之後組建開發團隊,踏上了人工耳蝸「產、學、研、醫」的產業化之路。

當時,全球人工耳蝸市場幾乎被澳洲科利耳公司、美國AB公司和奧地利MED-EL公司三大國外巨頭所壟斷。長期以來,我國人工耳蝸主要依賴進口,但進口產品價格及後期升級維護費用高昂,令國內大部分普通聽障家庭望而卻步。

力聲特總經理孫增軍介紹,人工耳蝸有三大關鍵技術——植入晶片、編碼策略和密封工藝,其中植入晶片是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它的研發難度是整個人工耳蝸技術中最高的。因為晶片被國外壟斷,根本採購不到,力聲特開始潛心研發設計人工耳蝸最為關鍵的晶片。

2005年,力聲特推出國產第一代REZ-I型人工耳蝸,並制定了第一個國產人工耳蝸企業技術標準,實現了國產人工耳蝸聽障治療應用的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孫增軍說,這是一顆在國內設計、流片、加工的,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芯」。

經過7年時間的不斷研究和試驗,2011年,力聲特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國內第一個人工耳蝸產品註冊證書,填補了人工耳蝸國內空白,這也意味著國內人工耳蝸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產品化。

比起外國的人工耳蝸,力聲特的人工耳蝸採用獨特的MTone言語編碼策略,可以分辨漢語聲調四聲,更適合漢語母語環境下的耳疾患者。更為重要的是,國產首個人工耳蝸的誕生讓人工耳蝸的市場價格大大降低。

資料顯示,進口人工耳蝸的價格昂貴,一般在14萬到28萬之間,加上人工耳蝸植入後的升級、維護以及康復訓練需要的金額,綜合來看,費用大約在40萬-50萬元之間。力聲特的人工耳蝸價格能做到進口產品的一半,維修費用、升級費用也只有進口產品的一半,這讓更多中國耳疾患者能夠通過植入人工耳蝸重新聆聽世界的聲音。

2012年殘聯副理事長湯小泉走訪力聲特

海南海藥入主加速發展

2012年,海南海藥收購力聲特,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加快了力聲特的創新和產業化步伐。

孫增軍回憶,2011年,公司在上海普陀區租賃的場地,只有不到30個人,硬體設施以及人才方面很欠缺。海南海藥入主之後,投資了1.67億元專門致力於國產人工耳蝸的產業化。

獲得資金投入的力聲特一方面積極招聘集成電路、軟體、機械以及可靠性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公司在上海浦東國際醫學園區投資建設1.35萬平方米的人工耳蝸專用廠房,購置人工耳蝸生產的產業化專用設備。

2015年,力聲特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生產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設計產能達到1萬套/年。經過多年的發展,力聲特在國內成人人工耳蝸已佔到約25%的市場份額,在技術指標、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2015年前力聲特租賃的辦公樓

中國殘聯2018年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近3000萬聽障人群,佔全球聽障人士的6%,是全球聽障人士最多的國家。其中重度、極重度聾有739萬,80%是感應神經性聾,大概600萬人需要植入人工耳蝸,但我國人工耳蝸植入率不到3%。

據孫增軍介紹,隨著國家的政策逐漸放開,很多地方的醫保,包括殘聯都對人工耳蝸植入進行報銷,人工耳蝸的植入量在逐漸擴大,中國的人工耳蝸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國家也不斷發布扶持政策,提升人工耳蝸植入率。2016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工作部門分工方案》專門提到,要重點開發人工耳蝸等高端植介入產品。

中國科學院王正敏院士參觀力聲特生產車間

2018年,我國正式啟動「十三五」人工耳蝸救助項目,為符合條件的聽障兒童免費實施人工耳蝸產品植入和給予手術費用及康復訓練費用補助。目前,吉林省、河南省、安徽省、和廣東省等省市已將人工耳蝸器械列入報銷範圍。

新一代人工耳蝸面世

力聲特的第一代REZ-I人工耳蝸只應用於18歲以上的成人患者,國產品牌的市場覆蓋率仍要遠遠小於國外品牌。為了讓更多耳疾患者能夠進入有聲世界,力聲特開始了第二代產品的研發與升級。

2019年5月,力聲特新一代人工耳蝸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人工耳蝸植入體及聲音處理器的《醫療器械註冊證》,適用於年齡在6周歲及以上的患者。新一代人工耳蝸的適應人群從成人擴展到了兒童。

相較於初代產品,力聲特新一代人工耳蝸植入體更安全可靠,同時加入了微彎電極設計,可以保護耳蝸的精細結構,還增加了神經反應遙測功能,在輔助小兒植入術後調機方面有重要價值。

此外,新一代人工耳蝸可以支持兩種編碼策略,還可以支持多種噪音環境模式,在外觀上體積更小更輕便,續航時間更長,可反覆充電更加環保,同時節省植入者在耗材上的投入。

孫增軍表示,無論是性能還是功能,新一代產品均可以媲美國際市場主流產品。這也就意味著,新一代產品一旦正式上市,耳疾患者可以花費更少的錢,來獲取更為便捷的服務。

未來仍將聚焦聽力康復領域

在談到人工耳蝸的未來發展方向時,孫增軍提到,人工耳蝸未來將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會與人工智慧相結合,這樣產品將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化。第二個方向是全植入人工耳蝸,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植入體一個晶片上,包括電池、麥克風,這樣應用起來更加方便。

孫增軍表示,力聲特未來將立足於高端醫療器械,聚焦於聽力康復領域。公司已經成立了上海人工耳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開始開發下一代產品。目前力聲特正在做六歲以下的臨床驗證,並已完成了50例,按照國藥局70例的要求,預計要到明年年底,或者後年年初可以拿到六歲以下的生產批文。

同時,力聲特也在不斷完善聽力康復產品線,包括助聽器等產品正在研發當中。公司還將眼光瞄準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俄羅斯片區、東南亞等地區。孫增軍預計,力聲特的產品最快今年年底獲得歐盟CE認證,公司將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採訪:周榮

撰文:塗蔚宏

文字速記:謝逸

攝像:陳昊

相關焦點

  • 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加速 海南海藥攜自研人工耳蝸突圍
    據EvaluateMedTech的測算,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從2016年的3980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5300億美元,CAGR約5.1%,而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從2001年的179億元增至2017的4450億元,遠高於全球增速。
  • 人工耳蝸國產替代進口加速 海南海藥助患者「從深海上岸」
    據中國殘聯2018年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近3000萬聽障人群,佔全球聽障人士的6%,是全球聽障人士最多的國家,但我國人工耳蝸植入率不到3%。中國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739萬人,按500萬人植入人工耳蝸,每套價格10萬元,市場規模5000億元。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性聾的增多、人工耳蝸植入適應症的擴大,市場前景廣闊。
  • 王正敏回應質疑:人工耳蝸非克隆 未收力聲特股權
    「克隆」說不成立    據王正敏回憶,生產製造人工耳蝸的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曾於1996年向其贈送了兩個人工耳蝸樣機。在成功為一對來自武漢的兄妹進行了植入手術後,雙方隨即開始了合作,舉辦人工耳蝸技術學習班。在此過程中,王正敏團隊又從澳方接收了一個用於授課的人工耳蝸。
  • 人工耳蝸手術多少錢?做人工耳蝸費用明細
    90%以上的聽障患者本人或家長在選擇做人工耳蝸手術前都會在網上搜索關於人工耳蝸的費用問題,但了解到的費用信息很局限,對於人工耳蝸每個環節涉及到的具體費用並不清楚,有些聽障家庭選擇在海外做手術,也想了解具體費用明細,還本文將從術前檢查、不同的耳蝸品牌的選擇,手術醫院的選擇、手術收費、及人工耳蝸後期維護五個維度給大家講明工耳蝸費用明細
  • 十張圖了解中國人工耳蝸發展現狀與前景 人工耳蝸價值20萬,且聽且...
    雖然我國具有龐大的聾兒人群,實際上能夠獲得植入人工耳蝸的聽力損失兒童卻很少。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全球人工耳蝸植入術者已超過60萬例,而我國僅超過5萬例,佔比為8.3%。我國人工耳蝸植入術者佔比如此低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全球人工耳蝸技術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進口產品價格高昂導致我國大部分普通中國聽障家庭都望而卻步。
  • 人工耳蝸上市兩年市場低迷 進口品牌價格直線下降
    2010年8月16日,海南海藥在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中披露,募集資金中16734萬元將增資上海力聲特用於人工耳蝸擴建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3月,海南海藥的子公司上海力聲特自主開發的人工耳蝸拿到國家藥監局的批文。憑藉國內幾乎獨一無二的人工耳蝸技術,近年來海南海藥備受市場青睞。
  • 打破國外市場壟斷 民族品牌人工耳蝸獲批上市造福更多病患
    然而,在中國市場上,人工耳蝸產品一直為美國、澳大利亞、奧地利廠商壟斷。中國生產人工耳蝸企業數量屈指可數,且市場份額不足10%。  不過,未來,這樣的狀況將會得到改變。  記者13日獲悉,不久前,由海南海藥生產的新一代力聲特耳蝸產品獲批上市。
  • 20萬元人工耳蝸原來是進口 國內拿不出一副優質人工耳蝸?
    20萬元人工耳蝸原來是進口 國內拿不出一副優質人工耳蝸?雖然早在1960年,世界上就出現了將人工耳蝸技術應用於臨床並獲得成功的案例,但我國在1989年才開始引用這一技術,全球人工耳蝸技術長期以來都掌握在西方國家手上。
  • 做人工耳蝸需要多少費用?
    新生兒聽力篩查如果沒有通過、後天藥物致聾或者其他原因喪失聽力後,在重度和極重度級別的聽力重建中,人工耳蝸植入是一個常常被醫生提供給患者的方案。那麼,這個時候,做人工耳蝸需要多少費用?就成為多數患者關注的首要問題。
  • 格力500億造芯計劃進展如何?中國芯的國產化之路!
    雖然家用電器晶片也是顆中國芯,最少這個芯我們國產化了,但它遠遠算不上是高端晶片,其實做晶片就像一個無底洞,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未必會有回報,所以想繼續造芯,董大姐每年一百億拍是遠遠不夠的。造芯第一,不要搞研發。華為海思造型十六年,整整虧損了七年。從零八年到一七年,華為研發投入了四千億,光是晶片研發就佔到了百分之四十,也就是一千六百億左右。
  • 關於人工耳蝸植入的那些事兒---觀《耳蝸》電影有感
    該片於2015年9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獲得了廣泛好評,因為感人至深,賺取了觀眾的大把眼淚,並獲第15屆百合獎優秀故事片一等獎、第47屆納什維爾國際電影節優秀國際電影獎和田納西州州長特別獎。1、      什麼是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所以又稱電子耳蝸,是一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變成電信號刺激,電流繞過外耳、中耳和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的螺旋神經節而產生聽覺,人工耳蝸是用來恢復重度和極重度感音性聾患者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
  • 鄭州市兒童人工耳蝸手術康復救助定點機構在鄭州市三院正式啟動
    央廣網鄭州12月30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姜偉)2020年12月29日,「鄭州市兒童人工耳蝸手術康復救助定點機構啟動儀式暨人工耳蝸術後康復患兒經驗分享會」在鄭州市三院順利舉辦,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張松振、鄭州市衛生健康委醫政處處長張嵐、中國聾人協會副秘書長楊華、鄭州市三院院領導以及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的
  • 讓愛有聲 人工耳蝸風雨裡程20年暨第17屆寶迪康植入者日活動
    北京2017年11月27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11月25日,北京山水美術館,賓客雲集,「讓愛有聲  聆聽世界」人工耳蝸風雨歷程20餘載寶迪康記憶暨第17屆植入者大會活動盛大開幕。
  • 急尋20萬人工耳蝸是炒作?耳蝸丟了就要開顱?真相是……
    而關於所稱的「20萬的人造耳蝸」,李女士稱,弟弟的手術做於2008年,從裡到外的整體費用為17萬,多說了三萬「很對不起大家」。對於所謂「炒作」「與企業合作」一說,李女士回應稱,沒跟商業合作,自媒體想蹭就蹭吧。
  • 人工耳蝸除了貴,你更應該知道什麼?
    人工耳蝸品牌人工耳蝸品牌主要包括有澳大利亞 Cochlear 科利耳人工耳蝸,1981 年創建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現屬科利耳公司(Cochlear Limited)所有,市場普及率最高,預估市場佔有率 50%;奧地利 MED-EL人工耳蝸,1977 年創建於奧地利維也納,為創始人私人擁有(Erwin Hochmair+Ingeborg Hochmair)預估市場佔有率30%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近期一則「尋找人工耳蝸」的消息被熱心網友紛紛轉發,沒多久,又演變成一則「孰真孰假」的社會新聞。且不論這個事件中的是非曲直,我們來說說事件主角——造價昂貴的人工耳蝸,究竟能為聽力的世界帶來什麼。1植入後靠電極刺激聽神經人工耳蝸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美國House研究所研發的單通道人工耳蝸商品機問世。
  • 耳蝸的作用是什麼 做人工耳蝸費用了解一下
    耳蝸的作用是什麼 做人工耳蝸費用了解一下時間:2018-10-23 19:5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耳蝸的作用是什麼 做人工耳蝸費用了解一下 耳蝸是位聽器官內耳骨迷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傳導並感受聲波的結構。耳蝸是一螺旋形骨管,繞蝸軸捲曲兩周半。
  • 人工耳蝸價格為什麼這麼貴?
    人工耳蝸人工耳蝸價格為什麼這麼貴?人工耳蝸從功能上講是一種聽神經補償系統,也是人類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從商業價值上來講,它是具備跨時代價值的商品,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人工器官,三方角度來看這兩個維度足以證明高昂的價格應該是合理的。我們從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三個方面解釋人工耳蝸價格為什麼這麼貴?
  • 植入人工耳蝸,40年來第一次聽見兒子叫「媽媽」……
    文/圖 羊城派記者 張華 通訊員 伍曉丹 陳先生許下了近三十年的願望,在2019年終於實現了——喪失聽力近40年的母親,植入人工耳蝸,她第一次親耳聽見了兒子叫「媽媽」。
  • 創「芯」人工智慧,引領企業發展,這場大會很應景
    《國產GPU發展之路》的精彩分享。因此,任何時候都要用國產化突破作為「敲門磚」,讓中國半導體產業「腰板」挺起來。  那麼中國半導體產業要如何發展?莫大康認為,要集中優勢兵力,有計劃地分輕重緩急,以質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