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句囑託,聲樂教授的一輩子求索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唱法,在一天內演出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差異巨大卻完整的舞臺戲劇作品,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武秀之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訓練方法使之變為可能。「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用美聲唱好中國聲音,認準了這件事,我就不會回頭。管它『洋嗓子』還是 『土嗓子』,立足於民族的才是『中國嗓子』」

▲武秀之在居所為大家講述「三合一」唱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雅鳴、史林靜

  上午還是西洋歌劇《茶花女》裡的薇奧列塔,下午就扮成了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裡的農家女山水秀,晚上又成為原創音樂劇《中國蝴蝶》裡的祝英臺。年輕的聲樂演員付虹莉一天裡一人分飾截然不同的三個角色,讓遠道而來的中國頂尖聲樂家們連連稱奇。

  奇蹟的背後,是著名聲樂教育家武秀之近40年的求索。

  2016年歲末,85歲的武秀之教授和她的教學團隊舉行「三合一」-—「一演三」教學成果匯報演出,贏得了滿堂彩。不少中國聲樂界資深專家都以「震撼」一詞來表達他們的敬意。

  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唱法,在一天內演出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差異巨大卻完整的舞臺戲劇作品,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武秀之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訓練方法使之變為可能。

  中國歌劇研究會會長王祖皆說,同一組演員在同一天擔當演出風格樣式迥異的完整劇目,是絕無僅有的創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事件。

  75歲的中央歌劇院原院長王世光先生認為,武秀之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支撐她的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樹起了一面旗幟,應該大力表彰推廣。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表示,「三合一」和「一演三」是具有時代性的,可傳承的,作為一個演出了50多年的歌者,對此特別有共鳴。

為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囑託

  武秀之的居所位於河南新鄭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內。這是一座平房結構的精緻小院,也是武秀之歌劇音樂劇的研究所。幾乎每個房間,包括她的臥室裡都擺放著鋼琴。此外,就是各種鮮花。

  在學生們的簇擁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氣色白皙中透著紅潤,聲音細軟中透著亮堂,完全沒有耄耋之態。而當她說起音樂,你立刻能深刻地感受到,那柔弱的外表下分明奔騰著一腔激情與創造的熱血。

  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說她是在用生命澆灌「三合一」聲樂藝術。而用武秀之自己的話說,是為了完成毛主席和周總理對她的囑託。

  故事要從1959年說起。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界關於「土」「洋」唱法之爭一直很激烈。1959年,武秀之在武漢中南文藝學校任聲樂教師,在武昌洪山賓館的一次晚會休息中,毛主席和武秀之談及聲樂藝術民族化問題。當時毛主席說,立足於民族的基礎上,吸取西洋的唱法是民族化;如果立足於西洋的基礎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毛主席還要求她要「老老實實向常香玉學習上三年」。這番精闢詼諧的談話讓年輕的武秀之茅塞頓開。

  20年後,文革中飽受摧殘的武秀之拄著雙拐參加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她從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趙渢口中得知,周總理生前講過,現在已經有了三種唱法,一種是西洋歌劇的《茶花女》,一種是民族歌劇的《白毛女》,一種是中國戲曲的《七仙女》,這三種唱法可以互相學習嘛!將來也許你們這「三女」合作以後,會產生新的什么女。

  趙渢把「出新女」的任務交給了「不知回頭」的武秀之。

  周總理「三女合一」構想,是武秀之「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靈感來源。

  一句囑託重如山,從此武秀之許下了一生的承諾。文代會結束後她回到河南便立即組織成立科研小組,開始了艱辛探索。為了實現「三女合一」,學西洋聲樂出身的武秀之,拜師豫劇大師常香玉,面對面聆聽學習常老師的演唱,聽錄音、看錄像、天天不停地研究琢磨。在對歌唱器官研究過程中,武秀之還專門聘請開封市人民醫院的耳鼻喉專家聶瑞增教授,一起對不同歌唱狀態下各器官的運動及配合情況作了詳細研究,並對一些肌肉運動的屬性進行了考證。

  「但凡懂一點音樂的人都知道,學西洋的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的戲曲唱法,是水火不相容的兩件事,如果一個人美聲、民族、戲曲都能唱,不是天才,就是奇蹟。」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聲樂系教授魏冉說。

  38年來,武秀之抱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從聲樂教學起步,大膽接受諸多先進理念和元素。實踐中,她還將此以唱法為主的「三合一」,逐漸發展為歌唱、表演、舞蹈並重的「三合一」聲樂理論體系。進而又發展為「三合一」聲樂教學模式,即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演出,以演出檢驗教學和科研成果,形成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的「三合一」推動著中國歌劇、音樂劇的發展。

  音樂文化學者田青先生評價說,假如一個人可以這樣唱,你可以稱他為天才。但有意識地按照這種模式去培養,而且種活一棵是一棵,就不得不讓人佩服。

「土嗓子」「洋嗓子」終成「中國嗓子」

  「在現行音樂教學體制裡,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本是兩個專業,至於戲曲與美聲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武秀之說。如何站在民族基礎上吸收西洋唱法優點,再把中國民族音樂精華發揚光大,在唱西洋歌曲時保持聲音暢通圓潤,在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又能夠明亮優美?

  為了探尋這一方法,武秀之沒日沒夜地練。怕影響別人,她用被子把家裡的門窗都堵上,有時甚至蒙在被子裡唱。慢慢地武秀之開始用微聲唱,並用肌肉訓練來控制氣息,從而控制聲音。「我心甘情願逼著自己幹,困難重重,就是冒著毀掉嗓子的危險也要領著一批學生幹出來。」武秀之說,練「三合一」,必須勇於破嗓,很多學生都不敢出來練。

  「大家都說,武秀之你還讓不讓人活,不要命啦。沒有一個人相信我們能做到,一種都練不好,還練三種呢。」武秀之說。當時聲樂界反應不一,有愛護,但也有不少諷刺和挖苦。

  就這樣,師生齊心協力幹了幾年,1982年,武秀之團隊終於摸索出一種能夠適應三種風格的發音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此後,武秀之當時所在的河南大學專門為其成立了「三結合」科研小組,1984年9月又升格為民族聲樂研究室,這無疑為「三結合」科學實驗插上了翅膀。1986年,河南省教育廳批准河南大學增設「民族歌劇專業」,這也是全國首個開設此專業的學校,從此「假聲位置真聲唱法」有了試驗田。

  此後,武秀之通過科研開路,用教學加實踐的方式三條腿走路。1989年,武秀之的教學成果項目「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1997年,應文化部邀請,武秀之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三合一」聲樂匯報音樂會》,獲得讚譽。1998年,河南省委宣傳部下發《關於推動「中國聲樂學派」在我省創建工作的意見》,將「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命名為「武秀之唱法」。

  2013年7月,武秀之「三合一」理論教學成果展音樂會舉辦,為「三合一」教學模式量身定做的探索性實驗劇目《中國蝴蝶》再一次取得了實踐成功。該劇取材於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曾赴美國、韓國演出,廣受好評。而蝴蝶正是武秀之的最愛。

  用「三合一」的方法讓三組人演三個戲,只能說完成了當年周總理「三女合一」心願的一半。如何「合作出新女」?「不知回頭」的武秀之顯然不會止步。

  4年前,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為平臺,武秀之開始了新的徵程。這一次,她的目標是從「三合一」邁向「一演三」,最終實現「三女合作出新女」。

  武秀之設想的「一演三」,就是以同一團隊,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在一天內分別出演西洋歌劇《茶花女》、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和音樂劇《中國蝴蝶》。這個構想一經提出,便引來業內一些資深專家的質疑:這是一個無人企及的新高度。

  「一演三?是想搞奇蹟吧!」這是多年老友、著名歌劇評論家居其宏教授聽後的第一反應。頻頻遭受質疑,艱辛自然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下,武秀之依然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帶領她的團隊進行超強度訓練和排演,不斷挑戰人的嗓音和體能極限。

  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經歷。「這幫人,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3年來,沒有一天節假日。」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黨總支書記婁素君說,寒來暑往,夜以繼日,持續推進了三部大戲的排演。

  也正是這樣一段「不尋常的路」,讓武秀之的這支隊伍擁有了強大的體能和綜合性舞臺表演能力,整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居其宏教授多年跟蹤、研究這個團隊,對他們的演出給予了很大幫助。

  「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用美聲唱好中國聲音,認準了這件事,我就不會回頭。」武秀之說,「管它『洋嗓子』還是『土嗓子』,立足於民族的才是『中國嗓子』。」武秀之說。

與聲樂終身相伴 她的幸福幾人知

  一生屢遭挫折、命運坎坷的武秀之,無兒無女。在本該兒孫繞膝的年齡,她的周圍永遠都是她的學生,當然還有鋼琴和音樂。經歷了太多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也有一般人無法得到的幸福。

  執著於聲樂的武秀之,很少談及個人經歷,包括種種遭遇。被聲樂充滿的世界,似乎已容不下其他。

  一個人的專注透過眼神就可以看出來。講話的時候,看學生表演的時刻,武秀之會用眼神用心地盯著你。她在藝術上的嚴苛是出了名的。

  「我跟了武老師26年,在武老師嘴裡,沒有表揚過任何一個學生,即使是很成功的表演她也會潑冷水,讓人永遠都覺得還有很多很多要學。」魏冉說,武老師的要求幾近苛刻,永遠在找缺點,找問題。但對音樂有多嚴,她對自己的學生就有多愛。

  從「50後」到「90後」,武秀之培養出了一大批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唱法集一身的歌唱人才。孫偉國、小香玉、陳真……這些聲樂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武秀之的學生。

  冬日的校舍裡,一群學生把武秀之圍坐在中間。他們中,大多數都已為人師,並把「三合一」傳給一屆又一屆學生。

  56歲的王凱歌是1986年首屆民族歌劇班的班長,拜師之前,他在洛陽豫劇院唱了6年戲。「從戲曲轉換為歌劇,很難,硬生生地給掰過來。」王凱歌說,那個時候武老師幾十年如一日,每天6點半開始,先上一個小時的早課,8點開始正式上課。

  「放倒了重新立起來,重新建立一種歌唱方式,塑造一種全新的歌唱狀態。一路走來,聽到了太多諷刺,但跟著武老師,就是不怕打擊。」王凱歌說。

  剛開始時,很少有人願意跟著武秀之搞實驗,常香玉傾其所有,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和兩個孫女都送到了武秀之這裡。「因為她堅信聲樂民族化是沒有錯的,需要的只是時間問題。」常香玉對武秀之的信任和支持,給了武秀之莫大的幫助,也更加堅定了武秀之的信念。

  「引領就是前面沒有路,摸索著走。」王凱歌現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分院院長,多年來,他一直延續著武老師開創的教學模式,並在聲樂、表演、舞蹈基礎上,加上臺詞課。

  38歲的付虹莉,目前也是西亞斯歌劇音樂劇學院「三合一」聲樂教師。「遇到武老師之前,我是個不會唱、不會跳,也沒有戲曲功底的人,學姐們出去演出的時候,我就管服裝。」付虹莉說,現在不僅學會了,還能一演三。

  「我們是最受益的一代,武老師的教學理論已到了成熟期,很慶幸我們能趕上。」24歲的劉成蔭是目前武秀之最小的學生。

  教學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走向大眾、走向市場,是武秀之思考的問題。「現在排個劇,就只是一個劇,排完就沒了。『三合一』聲樂教育不能成為「飛鴿牌」,我們要做「永久牌」。」武秀之說,目前,我國高校開設民族聲樂專業的屈指可數,她想把「三合一」這種教學模式固定、推廣下去,在高校生根發芽。

相關焦點

  • 他是毛主席的老師,曾撕毀毛主席的作業,死後毛主席為他題寫碑文
    從1914-1918的五年間,袁吉六先生一直教授毛主席的國文課,對毛主席影響頗深。在袁先生的指點下,天資聰穎的毛主席「改變文風」,不久就能寫出像樣的古文了。袁先生則常常在毛主席的文章後批上「孔融筆意」「昌黎手法」等評語,並發給學生傳看。袁吉六先生對少年時期的毛主席格外器重,十分關注他的學習。袁先生嗜書如命,他的書籍輕易不借給別人閱讀,唯有毛主席例外。
  • 最著名的毛澤東頌歌——《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
    第一次聽到這樣柔美的旋律,觀眾都覺得只有這首歌才能表達自己對毛主席的真情實感,大家長久地佇立原地,品味這首歌,覺得毛主席沒有走,就在我們身旁。 詞作家付林在回憶自己的這首「最得意之作」時說:「就想寫出一種毛主席還沒走,還活著的那種感覺。」
  • 他砍斷手指寫下血書激勵學生發憤圖強,毛主席說:他永遠是我先生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教育家他叫徐特立,他曾經用「抽刀斷指」的方式教育學生挑起愛國救亡的重擔,毛主席在他60大壽的時候寫信致賀,稱徐老「今後還將是我的先生」。那徐老有什麼特殊的教育方式呢?他的教育方式在當時可以說是轟動一時,學子們無不佩服徐特立先生。1909年,長沙修業學校的課堂上,徐特立慷慨陳詞,歷數洋人欺侮中國人而滿清政府則對外屈從、對內殘酷鎮壓的事例。
  • 這個女人噴了毛主席一臉唾沫,毛主席一句話輕鬆化解
    先別急,在毛主席面前,沒有人敢這麼做,連尼克森、赫魯雪夫來了,也得做個乖寶寶的樣子。這個女人之所以噴了毛主席一臉口水,自然也是有原因的。那是1958年11月14日,毛主席去湖北孝感視察,當地的領導自然很激動,都圍上來跟毛主席握手。
  • 南京紅色日曆 | 「你們要組織起來」 毛主席來到十月村
    當時,毛主席已經視察完村莊準備走了。葛保富一急,便擠過人群走到了主席身邊說道:「主席,我為了看你從堯化門跑來的。」見到眼前這個年輕人,毛主席關切地詢問:「小夥子你多大了?幹什麼工作的?」葛保富還沒有反應過來,毛主席已經主動與葛保富握手。
  • 周恩來總理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一個是張學良,另一個是誰你...
    床前囑託勿忘臺灣兩個人 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來平靜地躺在病床上。當時,他的體溫是38.7℃。從是年12月中旬起,他已無法進食,所需要的營養靠管子通過鼻飼直接送到他的胃裡。那天上午11點左右,周恩來醒來,說:「我要見羅青長。」
  • 毛主席學英語很努力,幽默地寫便條給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明白過來的斯諾不由得被毛主席的幽默逗的哈哈大笑,他沒想到毛主席居然還會一點英語。實際上,毛主席對於英語來說並不陌生,早在學生時代就接觸了英語。1910年秋,毛主席第一次離開家鄉韶山沖,去湘陰縣的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這所學堂在當時來說是一所新式學堂,所開設的課程除了圖畫、自然科學音樂以外,還有英語。
  • 女高音歌唱家俞穎一舉囊括四項國際聲樂大獎
    :美國Protege國際聲樂比賽歌劇組一等獎、最佳表演獎,以及美國金色浪漫主義國際聲樂比賽一等獎和美國金色之音聲樂比賽二等獎。經過一年的努力,俞穎以聲樂全市第一的成績順利考入了省重點大學。大學畢業以後,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全額獎學金資助,跟隨美國著名歌唱家Brenda Dawe學習聲樂表演,攻讀碩士,踏出了藝術道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
  • 毛主席讓三條龍一起上陣,解放這個大省,再次耍了蔣介石一把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在中國歷史上,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的四川總是每每充當重頭戲。新中國的解放戰爭,再次驗證了這一點。新中國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可當時四川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有解放,還在國民黨手裡。
  • 陳玉英:毛主席的保姆,曾在楊開慧臨刑前大呼:「要殺就先殺我」
    在書信的末尾,還有一句"我父親也問候你,並望你絕不退步,跟著大眾前進!"毛主席也曾給陳玉英寫過信,在信中說"你過去在反革命面前意志很堅決,沒有屈服,這是很好的。"是天註定的緣分,讓陳玉英與毛澤東一家結緣在長沙市國家綜合檔案館裡,關於革命文件的紀念文物裡,發現了一份保姆陳玉英關於毛主席一家人的口述文件,記錄著陳玉英同毛主席家以及革命單位來往的故事。
  • 貴陽聲樂培訓班多少錢一節課
    各位家長在選擇一所培訓學校時,要看一下這所聲樂培訓學校是否是現代化培訓,如果是現代化平均學校,那麼它收取的學費也會更加高一些,現代化培訓的聲樂培訓學校能夠以人為本,並且會對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採取不同的指導方案,這樣的聲樂培訓學校是值得大家去選擇的。
  • 丹東:只能坐沙發扶手的聲樂老師(圖)
    金秀哲正教大家唱歌  近日,記者走進丹東新區新城管理辦公室左岸社區,只見一群人坐成了一圈,其中坐得最高的那個人是社區魅力文藝隊的聲樂老師,此時,他正坐在沙發扶手上,邊拉著手風琴邊興致勃勃地指導大家唱歌,在他的身旁還立著一個拐杖
  • 陳燕2011悽美風音樂會 聲樂鋼琴舞美三元老聯袂
    離開舞臺十多年 隨樓乾貴追求聲樂  據介紹,樓乾貴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歌唱家,曾獲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被公認為中國聲樂界的一代宗師。樓老先生作為此次「陳燕2011悽美風音樂會」的聲樂指導,仍然像往常一樣每周上課,只是覺得稍微有點壓力。樓乾貴和陳燕二位都表示將共同努力,爭取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音樂會。  眾元老級藝術家護航 打造高規格藝術品質  從音樂會主創團隊人員名單簡介獲悉,我國著名鋼琴家、原中央歌劇院藝術指導趙啟雄擔任音樂指導兼鋼琴伴奏。
  • 毛主席糾正翻譯提出「紙老虎」是Paper-tiger
    高菊村:據他同班同學周世釗回憶,毛主席還跟他談過,他說當時,我就到那個地圖上去看我們韶山在哪裡,怎麼也看不到韶山,又去看湘潭在哪裡,也看不到,他就恍然大悟了,他說,世界這麼大啊。  【字幕: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英語成為毛澤東每天的必修課】  1920年6月,在給自己的老師兼摯友黎錦熙的信中,他同樣談到了英語學習。
  • 我給毛主席當廚師
    能到樓外樓工作,對我來講已經是件天大的好事了,可我怎麼也沒想到後來能夠十分幸運地走進中南海,給毛主席當廚師,並且一幹就是20 多年,其中的故事耐人尋味,令人難以忘懷。給毛主席做飯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是在1953 年年底,那一年毛主席來杭州視察工作,住在西湖邊上的劉莊。劉莊,位於西湖西岸的丁家山下,屬於西湖公安分局的轄區之內。
  • 他是毛主席的弟弟,建國後因家中太困難,兒子只好綴學務農
    偉大領袖毛主席是一位偉人也是一位人情味很濃的人。建國後,每當親人有了困難,他慷慨解囊,從自己的工資和稿費中給予幫助,但更多的是給以啟迪,培育志氣。而毛主席的親屬也從不願意用主席的光環打扮自己享受特權。毛澤連一家是開國領袖毛主席在韶山最親的親戚。
  • 毛主席青年時代的求學之路,曾想實業興國,開肥皂廠當企業家
    1911年春,剛從湘陰東山小學堂畢業的毛主席來到了長沙,繼續自己的求學之路,在長沙他考上了湘鄉駐省中學。 10月份,辛亥革命爆發,毛主席懷著一腔熱血加入了湖南新軍,成為了一名列兵,半年後,由於所在部隊解散,不得不退伍另尋出路。
  •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
    他是毛主席的曾孫,與毛主席同一天生日,從小愛唱東方紅文|無名歷史(本文由筆者原創文章,嚴禁抄襲轉載)毛主席是我國偉大領袖,在他的領導下,如今咱們中國繁榮昌盛,對於毛主席的後人,可能很多筆者都不是很了解,
  • 靈寶籍教授常態化回鄉義診醫者心公僕情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靈寶籍教授常態化回鄉義診醫者心公僕情 2019年08月13日 16:55來源:中新網河南責任編輯:陳徵帆  中新網河南新聞8月13日電  關愛生命、呵護健康。
  • 貴陽聲樂培訓內容有哪些
    ​貴陽聲樂培訓學校,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是學習和研究這個事物的先決條件,學習聲樂也是這樣。許多學生對聲樂的認識有這樣的誤區,比如:聲樂就是簡單的唱唱歌、就是唱幾個高音、就是把聲音唱大、顫音就是顫抖的聲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