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唱法,在一天內演出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差異巨大卻完整的舞臺戲劇作品,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武秀之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訓練方法使之變為可能。「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用美聲唱好中國聲音,認準了這件事,我就不會回頭。管它『洋嗓子』還是 『土嗓子』,立足於民族的才是『中國嗓子』」
▲武秀之在居所為大家講述「三合一」唱法。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雅鳴、史林靜
上午還是西洋歌劇《茶花女》裡的薇奧列塔,下午就扮成了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裡的農家女山水秀,晚上又成為原創音樂劇《中國蝴蝶》裡的祝英臺。年輕的聲樂演員付虹莉一天裡一人分飾截然不同的三個角色,讓遠道而來的中國頂尖聲樂家們連連稱奇。
奇蹟的背後,是著名聲樂教育家武秀之近40年的求索。
2016年歲末,85歲的武秀之教授和她的教學團隊舉行「三合一」-—「一演三」教學成果匯報演出,贏得了滿堂彩。不少中國聲樂界資深專家都以「震撼」一詞來表達他們的敬意。
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唱法,在一天內演出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差異巨大卻完整的舞臺戲劇作品,似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武秀之教授「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訓練方法使之變為可能。
中國歌劇研究會會長王祖皆說,同一組演員在同一天擔當演出風格樣式迥異的完整劇目,是絕無僅有的創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音樂事件。
75歲的中央歌劇院原院長王世光先生認為,武秀之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支撐她的是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她樹起了一面旗幟,應該大力表彰推廣。著名歌唱家李雙江表示,「三合一」和「一演三」是具有時代性的,可傳承的,作為一個演出了50多年的歌者,對此特別有共鳴。
為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囑託
武秀之的居所位於河南新鄭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內。這是一座平房結構的精緻小院,也是武秀之歌劇音樂劇的研究所。幾乎每個房間,包括她的臥室裡都擺放著鋼琴。此外,就是各種鮮花。
在學生們的簇擁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氣色白皙中透著紅潤,聲音細軟中透著亮堂,完全沒有耄耋之態。而當她說起音樂,你立刻能深刻地感受到,那柔弱的外表下分明奔騰著一腔激情與創造的熱血。
提起武秀之,很多人都說她是在用生命澆灌「三合一」聲樂藝術。而用武秀之自己的話說,是為了完成毛主席和周總理對她的囑託。
故事要從1959年說起。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音樂界關於「土」「洋」唱法之爭一直很激烈。1959年,武秀之在武漢中南文藝學校任聲樂教師,在武昌洪山賓館的一次晚會休息中,毛主席和武秀之談及聲樂藝術民族化問題。當時毛主席說,立足於民族的基礎上,吸取西洋的唱法是民族化;如果立足於西洋的基礎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毛主席還要求她要「老老實實向常香玉學習上三年」。這番精闢詼諧的談話讓年輕的武秀之茅塞頓開。
20年後,文革中飽受摧殘的武秀之拄著雙拐參加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她從中央音樂學院原院長趙渢口中得知,周總理生前講過,現在已經有了三種唱法,一種是西洋歌劇的《茶花女》,一種是民族歌劇的《白毛女》,一種是中國戲曲的《七仙女》,這三種唱法可以互相學習嘛!將來也許你們這「三女」合作以後,會產生新的什么女。
趙渢把「出新女」的任務交給了「不知回頭」的武秀之。
周總理「三女合一」構想,是武秀之「假聲位置真聲唱法」的靈感來源。
一句囑託重如山,從此武秀之許下了一生的承諾。文代會結束後她回到河南便立即組織成立科研小組,開始了艱辛探索。為了實現「三女合一」,學西洋聲樂出身的武秀之,拜師豫劇大師常香玉,面對面聆聽學習常老師的演唱,聽錄音、看錄像、天天不停地研究琢磨。在對歌唱器官研究過程中,武秀之還專門聘請開封市人民醫院的耳鼻喉專家聶瑞增教授,一起對不同歌唱狀態下各器官的運動及配合情況作了詳細研究,並對一些肌肉運動的屬性進行了考證。
「但凡懂一點音樂的人都知道,學西洋的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的戲曲唱法,是水火不相容的兩件事,如果一個人美聲、民族、戲曲都能唱,不是天才,就是奇蹟。」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聲樂系教授魏冉說。
38年來,武秀之抱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從聲樂教學起步,大膽接受諸多先進理念和元素。實踐中,她還將此以唱法為主的「三合一」,逐漸發展為歌唱、表演、舞蹈並重的「三合一」聲樂理論體系。進而又發展為「三合一」聲樂教學模式,即以科研帶動教學,以教學促進演出,以演出檢驗教學和科研成果,形成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的「三合一」推動著中國歌劇、音樂劇的發展。
音樂文化學者田青先生評價說,假如一個人可以這樣唱,你可以稱他為天才。但有意識地按照這種模式去培養,而且種活一棵是一棵,就不得不讓人佩服。
「土嗓子」「洋嗓子」終成「中國嗓子」
「在現行音樂教學體制裡,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本是兩個專業,至於戲曲與美聲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武秀之說。如何站在民族基礎上吸收西洋唱法優點,再把中國民族音樂精華發揚光大,在唱西洋歌曲時保持聲音暢通圓潤,在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又能夠明亮優美?
為了探尋這一方法,武秀之沒日沒夜地練。怕影響別人,她用被子把家裡的門窗都堵上,有時甚至蒙在被子裡唱。慢慢地武秀之開始用微聲唱,並用肌肉訓練來控制氣息,從而控制聲音。「我心甘情願逼著自己幹,困難重重,就是冒著毀掉嗓子的危險也要領著一批學生幹出來。」武秀之說,練「三合一」,必須勇於破嗓,很多學生都不敢出來練。
「大家都說,武秀之你還讓不讓人活,不要命啦。沒有一個人相信我們能做到,一種都練不好,還練三種呢。」武秀之說。當時聲樂界反應不一,有愛護,但也有不少諷刺和挖苦。
就這樣,師生齊心協力幹了幾年,1982年,武秀之團隊終於摸索出一種能夠適應三種風格的發音方法——「假聲位置真聲唱法」。此後,武秀之當時所在的河南大學專門為其成立了「三結合」科研小組,1984年9月又升格為民族聲樂研究室,這無疑為「三結合」科學實驗插上了翅膀。1986年,河南省教育廳批准河南大學增設「民族歌劇專業」,這也是全國首個開設此專業的學校,從此「假聲位置真聲唱法」有了試驗田。
此後,武秀之通過科研開路,用教學加實踐的方式三條腿走路。1989年,武秀之的教學成果項目「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1997年,應文化部邀請,武秀之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三合一」聲樂匯報音樂會》,獲得讚譽。1998年,河南省委宣傳部下發《關於推動「中國聲樂學派」在我省創建工作的意見》,將「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命名為「武秀之唱法」。
2013年7月,武秀之「三合一」理論教學成果展音樂會舉辦,為「三合一」教學模式量身定做的探索性實驗劇目《中國蝴蝶》再一次取得了實踐成功。該劇取材於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曾赴美國、韓國演出,廣受好評。而蝴蝶正是武秀之的最愛。
用「三合一」的方法讓三組人演三個戲,只能說完成了當年周總理「三女合一」心願的一半。如何「合作出新女」?「不知回頭」的武秀之顯然不會止步。
4年前,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為平臺,武秀之開始了新的徵程。這一次,她的目標是從「三合一」邁向「一演三」,最終實現「三女合作出新女」。
武秀之設想的「一演三」,就是以同一團隊,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在一天內分別出演西洋歌劇《茶花女》、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和音樂劇《中國蝴蝶》。這個構想一經提出,便引來業內一些資深專家的質疑:這是一個無人企及的新高度。
「一演三?是想搞奇蹟吧!」這是多年老友、著名歌劇評論家居其宏教授聽後的第一反應。頻頻遭受質疑,艱辛自然在所難免。這種情況下,武秀之依然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帶領她的團隊進行超強度訓練和排演,不斷挑戰人的嗓音和體能極限。
這是一個異常艱難的經歷。「這幫人,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3年來,沒有一天節假日。」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黨總支書記婁素君說,寒來暑往,夜以繼日,持續推進了三部大戲的排演。
也正是這樣一段「不尋常的路」,讓武秀之的這支隊伍擁有了強大的體能和綜合性舞臺表演能力,整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居其宏教授多年跟蹤、研究這個團隊,對他們的演出給予了很大幫助。
「在中國傳統聲樂基礎上,用美聲唱好中國聲音,認準了這件事,我就不會回頭。」武秀之說,「管它『洋嗓子』還是『土嗓子』,立足於民族的才是『中國嗓子』。」武秀之說。
與聲樂終身相伴 她的幸福幾人知
一生屢遭挫折、命運坎坷的武秀之,無兒無女。在本該兒孫繞膝的年齡,她的周圍永遠都是她的學生,當然還有鋼琴和音樂。經歷了太多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也有一般人無法得到的幸福。
執著於聲樂的武秀之,很少談及個人經歷,包括種種遭遇。被聲樂充滿的世界,似乎已容不下其他。
一個人的專注透過眼神就可以看出來。講話的時候,看學生表演的時刻,武秀之會用眼神用心地盯著你。她在藝術上的嚴苛是出了名的。
「我跟了武老師26年,在武老師嘴裡,沒有表揚過任何一個學生,即使是很成功的表演她也會潑冷水,讓人永遠都覺得還有很多很多要學。」魏冉說,武老師的要求幾近苛刻,永遠在找缺點,找問題。但對音樂有多嚴,她對自己的學生就有多愛。
從「50後」到「90後」,武秀之培養出了一大批美聲、民族、戲曲三種唱法集一身的歌唱人才。孫偉國、小香玉、陳真……這些聲樂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武秀之的學生。
冬日的校舍裡,一群學生把武秀之圍坐在中間。他們中,大多數都已為人師,並把「三合一」傳給一屆又一屆學生。
56歲的王凱歌是1986年首屆民族歌劇班的班長,拜師之前,他在洛陽豫劇院唱了6年戲。「從戲曲轉換為歌劇,很難,硬生生地給掰過來。」王凱歌說,那個時候武老師幾十年如一日,每天6點半開始,先上一個小時的早課,8點開始正式上課。
「放倒了重新立起來,重新建立一種歌唱方式,塑造一種全新的歌唱狀態。一路走來,聽到了太多諷刺,但跟著武老師,就是不怕打擊。」王凱歌說。
剛開始時,很少有人願意跟著武秀之搞實驗,常香玉傾其所有,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和兩個孫女都送到了武秀之這裡。「因為她堅信聲樂民族化是沒有錯的,需要的只是時間問題。」常香玉對武秀之的信任和支持,給了武秀之莫大的幫助,也更加堅定了武秀之的信念。
「引領就是前面沒有路,摸索著走。」王凱歌現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戲劇分院院長,多年來,他一直延續著武老師開創的教學模式,並在聲樂、表演、舞蹈基礎上,加上臺詞課。
38歲的付虹莉,目前也是西亞斯歌劇音樂劇學院「三合一」聲樂教師。「遇到武老師之前,我是個不會唱、不會跳,也沒有戲曲功底的人,學姐們出去演出的時候,我就管服裝。」付虹莉說,現在不僅學會了,還能一演三。
「我們是最受益的一代,武老師的教學理論已到了成熟期,很慶幸我們能趕上。」24歲的劉成蔭是目前武秀之最小的學生。
教學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走向大眾、走向市場,是武秀之思考的問題。「現在排個劇,就只是一個劇,排完就沒了。『三合一』聲樂教育不能成為「飛鴿牌」,我們要做「永久牌」。」武秀之說,目前,我國高校開設民族聲樂專業的屈指可數,她想把「三合一」這種教學模式固定、推廣下去,在高校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