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年發現1億年前甲蟲新種!

2021-01-16 觀察者網

三年前,還在念初一的宋丞峻在一場科普講座中認識了中科院動物所昆蟲分類學專家劉曄。劉曄是一個對昆蟲近乎狂熱的人,而眼前這位少年亦從小喜歡跟蟲子打交道。因為這次遇見,這個少年走上了一條稍稍「反常」的路。

據中國科學報12月25日消息,不久之前,宋丞峻和來自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動物所、深圳世紀琥珀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在一枚緬甸琥珀中找到了非常珍貴的史前甲蟲新種——齒胸背長扁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論文作者團隊,宋丞峻(右一) 胡珉琦攝

琥珀化石 劉曄供圖

「磨」出原始甲蟲類群新種

每一枚蟲珀都是匠心之作,因為它的原石總是又大又髒,需要打磨、拋光,再打磨、再拋光,重複無數次這樣枯燥的步驟,還要絕對地小心謹慎,才能不把蟲子磨破。

一年前,不滿15歲的宋丞峻正在學習琥珀打磨。他已經可以敏感地從一塊「難看」的原石中發現蟲子的蹤跡了。

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動手求證自己的猜想,直到一隻完整的鞘翅目昆蟲的出現。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史宏亮介紹,全世界共有38萬種甲蟲,是昆蟲中最龐大的類群。甲蟲中有個極小的最原始的分支叫原鞘亞目,僅有40種左右,而其中最古老的當屬眼甲科,它的現生種非常稀有,只有5個種,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美洲南部。

史宏亮說,眼甲科早在三疊紀時期就已經出現,緬甸琥珀此前已發現的眼甲科物種共有8屬10種。而宋丞峻發現的是一個新種——齒胸背長扁甲,距今9900萬年。

這件標本保存完好,長約40.9毫米,寬約34.6毫米,高約19.3毫米,重約18.02克。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蟲體鞘翅末端有被擠壓出的雄性外生殖器。這是人類已知的第二個雄性外生殖器得到了完整保存的史前眼甲物種。

「原始甲蟲類群新種的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為眼甲科的分類地位提供了新的證據,對人類理解甲蟲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劉曄表示,科研人員可以通過相關研究,揭示、比對其與現生類群生活習性的異同。

儘管宋丞峻並不是主導物種鑑定和研究的第一作者,但作為高度依賴化石材料的研究,他的發現及全程參與、學習論文寫作的能力,讓作為導師的劉曄欣喜不已。

難得的是,他還在中科院動物所陳睿博士的指導下,繪製了這隻齒胸背長扁甲的生態復原圖。從手繪到學習電腦繪圖,他反覆修改了19稿才最終成型。

眼裡有光的人

從一個昆蟲愛好者,到把名字印在國際知名分類學期刊上,宋丞峻到底經歷了什麼?

他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名叫「石探記」的科學家團隊。

2015年,劉曄、陳睿等人創建了這個以科學研究和科學教育為核心的民間機構,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幾十位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組成。

他們的初衷是在小學到初中階段尋找一批真正熱愛自然、有科研潛力的孩子,幫助他們提前接受系統學習。

宋丞峻是他們中的一個。這個一見劉曄就粘上他的孩子,不僅知識積累豐富,好學且性格穩重。

於是,「石探記」團隊為他定製了一個培養計劃,每星期進行昆蟲學相關系統知識的培訓,看標本特徵,跟著科研人員去野外科考,後期又進入實驗室和研究生一起做實驗,閱讀文獻,參與科研小課題……一個普通研究生三年接受的訓練,他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

劉曄說,在 「石探記」接受過學習、培訓的孩子已經達到了五六百名,科學家團隊為此設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學培養路線圖,從自然知識普及到學科知識框架的搭建,從觸及科學理論的總結歸納,到掌握一個科學研究方向的全部基本技能。

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個性特徵,導師還會對他們從技能型和理論性不同方向進行著重培養。

和總是上完課就陷入集體沉默的研究生相比,跟一群總有問不完的問題的孩子在一起,劉曄更快樂。「我們總是忽視『喜歡的力量』,可這正是當下我們從事科學研究最稀缺的動力。」

在被問到為什麼支持孩子選擇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宋丞峻的母親說:「遇見劉曄的那一天,他的眼裡閃著光。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為眼裡始終有光的人。」

相關焦點

  • 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時間:2019-12-21 22:35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厲害了少年!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其種名意指該種前胸背板側緣具有4個明顯的大齒。本次原始甲蟲類群的發現,為   原標題:厲害了少年!
  • 新物種!15歲高一學生在琥珀中發現上億年甲蟲,師出名門!
    新物種現世,一聽這麼高大上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將其與古生物學家、考古專家、地質學家等聯繫到一起,我們通常認為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事情。然而,這次新物種的發現,確確實實與一個15歲的高中生有關。12月21日,中國科學團隊宣布,他們在琥珀化石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denticollis。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專家:全新物種
    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這是一種前所未知的甲蟲。該研究項目由來自北京林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機構的多名專家共同開展,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5.18億年前寒武紀「生物寶庫」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創新研究團隊張興亮教授、傅東靜副教授等人歷時12年在清江沿線科考踏勘,3月22日在國際最權威的《科學》雜誌正式發表論文,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國宜昌長陽地區發現了距今5.18億年的寒武紀特異埋藏軟軀體化石庫——清江生物群,這是古生物學界又一突破性發現。
  •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2018-01-17 00:53:1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新發現的這類遠古昆蟲被命名為緬蠍蛉。它們體長約7毫米,形態上看,很像一隻放大版的蚊子。但蚊子有一對翅膀,緬蠍蛉有兩對。另外一項不同是,蚊子的嘴一般比較短小,而緬蠍蛉卻擁有長達3至4毫米的「超長嘴」,其嘴部長度甚至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緬蠍蛉的「超長嘴」還有複雜的內部結構。它由外部兩個半圓柱狀的外套和中間一條長舌共同組成。
  • 英國發現距今1.4億年前的「蜘蛛網」(圖)
    英國發現距今1.4億年前的「蜘蛛網」人民網12月16日訊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15日宣稱,他們在一塊琥珀內發現了距今1.4億年的「蜘蛛網」殘跡。這一發現說明,自從恐龍時代開始,蜘蛛就會結網捕食昆蟲了。古生物學家發現,這塊琥珀中竟然包裹著長度在1釐米左右的蜘蛛網殘片。除琥珀外,人們從未在其他地方發現過「史前蜘蛛網」的任何蹤跡。此前,人們也曾從黎巴嫩出土的琥珀中發現了距今1.3億年前的蜘蛛網。琥珀是億萬年前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埋藏於地下,經過複雜化學變化後形成的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中國發現5.41億年前「非主流」生物化石(組圖)
    5.8億~5.41億年前,有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生物群:它們有的像一張大葉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埃迪卡拉生物群。過去中國一直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昨天,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在三峽首次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並發現了一個新類型:霧河管。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新華社南京9月17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
    原標題:四川攀枝花發現2.1億年前怪獸足跡(圖)   這個問題現在有了部分答案—近日在金沙江畔,有一些奇怪的足跡被人發現。足跡距今約2.1億年,即三疊紀晚期。根據古生物學者研究後初步斷定,足跡的主人為「手獸」,屬於主龍假鱷類。這類怪獸體型超過5米,在三疊紀晚期的四川,乃至其他大陸來說,是毫無疑問的頂級掠食者,早期的恐龍根本不是它的對手,可被輕易「秒殺」,當做點心吃掉。4月7日,中、美、德三國古生物學者向華西都市報獨家披露手獸足跡化石的發現過程。
  • 最新發現!近1億年前的滅絕蜘蛛!
    緬甸克欽琥珀真是個寶藏不僅可以用來觀賞把玩還是科研的富礦近期,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了兩種近1億年前的滅絕蜘蛛——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建立了蜘蛛種群的兩個新科。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的扁巨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供圖)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
  • 發現一億年前蛙類 保存完好四肢頭骨清晰可見
    發現一億年前蛙類 保存完好四肢頭骨清晰可見時間:2018-06-16 11:4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發現一億年前蛙類 保存完好四肢頭骨清晰可見 記者14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了解到,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鑑定並描述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
  • 山西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為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受訪者供圖據介紹,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裡的頂級捕食者。
  • 自然界12種動物活化石:螳螂蝦4億年沒進化
    原標題:自然界12種動物活化石:螳螂蝦4億年沒進化 螳螂蝦,這種海生甲殼綱動物有著非同尋常的視力,具有現今人們已知動物中最複雜的視覺系統。它能夠分辨出12種顏色和多種形式的偏振光。相比之下,人類只能分辨出其中3種。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社會性寄生甲蟲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進行研究,發現兩枚奇特的前角隱翅蟲化石,通過詳細的功能形態學分析以及與現生類群的對比研究,認為其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螱客化石,該項成果於4月13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 葡萄牙發現1.5億年前「鱷魚蛋」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葡萄牙一處恐龍巢穴遺蹟中發現了距今1.52億年前的鱷目動物蛋化石,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同類化石。  古生物學家在裡斯本北部一個村莊出土的恐龍巢穴中發現了這些鱷目動物蛋化石。據分析,這些化石最初是鱷形超目類動物的近親在侏羅紀晚期下的蛋,距今已有1.52億年,估計孵化成年後體長近2米。
  • 研究發現1.25億年前澳大利亞恐龍遍布全球
    騰訊科技訊(嘟嘟/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對澳大利亞一塊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1.25億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恐龍是一類四海為家的動物,而不像目前的某些野生動物是澳大利亞獨有的。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或為蚊子遠古「怪親戚」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
  • 科學家發現4億年前魚化石 人類祖先可能是一種魚
    北京8月17日電 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被認為是最接近四足動物與肺魚類共同祖先的一種生活在4億年前的原始肉鰭魚———張氏蝶柱魚。8月15日的英國《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與該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凱恩大學生物繫於小波教授的最新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