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課,這是一門目前在國際高校,包括頂尖學府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開設的大一新生必修課。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今年的首場「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宣布,清華大學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程,計劃到2020年,該課程將覆蓋所有本科生。
據了解,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下為清華經管學院)早在2009年就開啟了本科教育改革,推出以「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為教育途徑的本科培養方案。2014年,《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經濟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獲得每四年評選一次的國家級教育成果一等獎。而在新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就包括「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這是在清華大學乃至全國高校範圍內的初次探索。九年來,清華經管學院積極思索與實踐,「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為清華大學在全校範圍開設「寫作與溝通」課程提供了參考經驗。
認識課程:旨在系統提升文字語言溝通能力
在清華經管學院200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錢穎一院長公布了新的本科培養方案。這個方案延續了清華百年辦學中的優良傳統,同時結合了經濟管理學院的特點,又吸收了國際上優秀大學的經驗,突出體現了通識教育在大學本科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在通識教育課程「基本技能類」中,該方案在保持數學和英語這兩項基本技能的同時,增設中文這項基本技能,並具體落實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新課程上。
從國內一些高校的中文課來看,更多的是文學課、文化課,偏向文學閱讀和寫作、以及提高文學素養,更多關注的是寫作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寫作內容以及論說表達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面,從教師和用人單位的調研中可以看到,高校畢業生表現出的溝通能力差、會議總結或紀要寫不好、實驗結果表述詞不達意等現象,均凸顯了在高校中加強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訓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寫作和溝通作為一個切入點,提高大學生寫和說的能力,提高運用文字語言的基本能力,就成為「中文寫作」與「中文溝通」課程的基本功能。
內容與形式:聚焦論說寫作,多元化提升授課效能
清華經管學院開設的「中文寫作」包括寫作基本知識與論說文寫作,以寫作為中心,特別強調寫作的說理性、思想性和批判性思維的體現。「中文寫作」的授課方式採取課堂講授、小組討論和「面批」三種形式。課堂在30人左右;小組討論通常是5個人左右的小組;「面批」是老師與學生一對一,為學生講解文章的修改。學生寫作的主題由老師確定,具體內容根據學生興趣自由選擇。
「中文溝通」旨在幫助學生提升有效溝通的意識與技巧。這門本科課程借鑑了學院MBA項目中比較成熟的「商務溝通」課程,採用包括案例討論、遊戲、錄像等多種教學方式。課程內容主要著眼於職業生涯中最常用的溝通常識和技巧,包括溝通策略、講演技巧、傾聽、團隊合作、會議談判技巧以及跨文化溝通等。考核方式包括個人視頻演講、集體討論、實踐活動報告。
從九年的教學實踐來看,「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受到了學生們廣泛認可。2010級本科生陳大鵬表示,這兩門課程跟一般的知識性課程不同,尤其重視同學們之間的互動。在「中文寫作」課上,可以閱讀到其他同學的文章,分析同一主題主要觀點、切入點以及論述方式等有何異同。在「中文溝通」課上,有全程錄像的群組面試。觀察、比較同學們的做法,有助於跳出自己固有的溝通(包括寫作和口頭交流)模式,探索更優的溝通策略。
未來:改革和探索一直在路上
清華經管學院經過九年思索與實踐,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兩門課程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錢穎一院長並不滿足於目前的成績,他認為這兩門課距離他心目中的一流水平依然有相當的距離,改革依然在路上。
在實施2009年版本科培養方案七年之後,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至2018年春季學期的兩個學年中,經管學院組織了七場有關本科教育的座談會和研討會,認真總結經驗,尋找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並組織落實。在2017年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學院教學辦公室對通識教育課程組織專項調研,錢穎一院長把重點放在「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這兩門課程上。一方面,他通過組織座談會、與學生個別交談等方式,聽取在校生的意見。另一方面,他到「中文寫作」的三個課堂和「中文溝通」兩個課堂聽課,與授課教師交流,共同探討改進教學的方法。之後,他同學院分管教學的副院長徐心教授以及教學辦公室的老師們多次研究改進措施。為「中文寫作」聘請院外和校外新教師,增加「面批」環節的時間和要求,改進「中文寫作」課教學大綱等。
調研中發現,這兩門課,尤其是「中文寫作」課最大的困難仍然是師資匱乏。與美國一流大學通常只包括十幾個人的小班授課相比,現有的「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課堂規模仍然偏大。錢穎一院長表示,衡量對學生培養的成功與否至少需要20年或更長的時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好的教育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清華經管學院「中文寫作」和「中文溝通」的功效,也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
(責編:李依環 (實習生)、孫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