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大革命」

2021-01-16 虎嗅APP


現代社會,我們真的衣食無憂了嗎?


可能未必。


在FBIF2020食品飲料創新論壇產品創新A分論壇上,阿法拉伐全球資深工藝工程師Bent Ludvigsen在「蛋白質革命」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這樣幾組數據:


30年後的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會增長至97億,這意味著人類需要每年多生產2.6億噸蛋白質,才能滿足需求。但不論是我們現有的資源還是大多數加工技術,都無法彌合這一差距。


中國每年豬肉產量約為4000萬噸,相當於840萬噸蛋白質,卻需要消耗7200萬噸大豆飼料和更大量的土地、淡水資源。


目前人類每年生產的5.25億噸農業蛋白質中,有15%,也就是近8000萬噸會被以各種形式浪費掉,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在這樣的警示面前,我們突然發現,過去幾千年裡,人類幾乎最穩定且高效的蛋白質獲取方式:畜牧業,似乎無法滿足需求了。


我們需要尋找新的蛋白質來源,彌補逐漸擴大的蛋白質缺口,同時儘量降低這個過程對環境造成的不可逆損害。我們亟需一場蛋白質「大革命」。


變革:蛋白質大革命下,畜牧業成了那個「路易十六」?


英文中蛋白質「Protein」一詞來自希臘語「proteios」,意思是「首要」、「優先」。蛋白質作為生命基本物質之一,與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


而回想我們的歷史,畜牧業,幾乎是人類最穩定而高效的蛋白質獲取方式,它提供的肉、蛋、奶在幾千年裡幫助人類延續著文明。可到了新時代,這個「老傢伙」遇上了一些問題。


一方面,世界人口數量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都在指數級增長,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可畜牧業的增速卻是線性的。數據顯示,2004~2014這十年內,全球豬牛雞肉總產量每年都只有2%~3%左右的增長。



另一方面。即使能生產出足夠的蛋白質,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浪費和溫室氣體排放也是驚人的。如今,畜牧業佔用了全球約1/3的土地和約1/4的淡水,並釋放了約15%的溫室氣體。


這場「蛋白質大革命」中,陪伴我們幾千年的畜牧業,可能會不幸成為那個「路易十六」。你可能聽說過今年大熱的人造肉風潮,可能聽說過昆蟲、海藻等原本不被當成蛋白質來源的食材,如今被擺上了餐桌。如果你對前沿科技比較關注,可能還會聽說過分子生物學等前沿科技,為未來的蛋白質世界帶來無限可能。這些新技術、新趨勢在開闢著新的蛋白質獲取方式,「革」著畜牧業的命。


或許生活在幾十年後的孩子們翻開歷史書,會驚奇地對我們說:「爺爺奶奶你們看啊,以前的人居然還要靠殺掉活的動物來吃肉,這也太殘忍了!」


當然,革命也並不一定是要推倒重來。越來越多的生物、化學新技術,甚至是基因編輯和人臉識別這樣的「黑科技」,都在改變著畜牧業,提高它的效率、降低它的損耗。總之,蛋白質正踏上一條「革命之路」,畜牧業也將會迎來劇變。


替代:不養豬牛羊,我們還能從哪裡獲取蛋白質?


然而,就像歷史上每一場大革命一樣,砸碎了舊制度,新制度並不會自行產生。我們可以徹底「革」了畜牧業的命,解放豬牛羊,看著它們在大草原上自由奔跑。可是,誰來填飽我們的肚子?我們該去哪裡尋找新的蛋白質來源,填上越來越大的缺口?


別擔心,人類自有辦法。


1. 昆蟲:人類新朋友?


用昆蟲當食物,乍一聽有點噁心,其實昆蟲是非常優質且高效的蛋白質來源。有資料顯示,蟋蟀的蛋白質含量高達69%,相比之下牛肉最高也不過29%。同時,昆蟲對資源的消耗量也非常低,每100加侖的水如果用在畜牧業中,只能生產出6g牛肉蛋白或者18g雞肉蛋白。但如果用來養殖蟋蟀,可以生產出238g的昆蟲蛋白。


在專業的食品圈子中,「昆蟲基」食物已經不算太新鮮的概念,已有大量應用產品面試,在國外甚至成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常規食品選擇,Cision預測顯示,到2021年,全球食用昆蟲市場預計將達到15.3億美元。


專門生產昆蟲基食品的初創公司也已經出現,例如紐西蘭公司Eat Crawlers,名字直譯成中文意為「吃爬行者」,非常直觀地說明了公司業務。該公司開發出了一系列昆蟲基零食,包括螞蟻、蝗蟲、蟋蟀、甚至是狼蛛和蠍子。


Eat Crawlers昆蟲巧克力系列,從左至右依次添加了:蟋蟀、蝗蟲、蠍子、狼蛛,截圖來源:Eat Crawlers官網


而在國內,昆蟲基食品剛剛起步,但也已經有了相應產品。例如曾當過一段時間「網紅食品」的饞巴拉蠶蛹蛋白脆,採用蠶蛹作為蛋白原料,生產出的脆片與薯片口感類似,卻有著更高的蛋白質含量。


饞巴拉蠶蛹蛋白脆,圖片來源:微博@饞巴拉蠶蛹蛋白脆


FBIF2020論壇中,Ludvigsen先生還為我們介紹了昆蟲的更多優點。例如,昆蟲不需要像豬牛羊那樣專門準備飼料,他們的食物就是食品工業中產生的蛋白質廢料。目前整個食品行業每年會產生超過10億噸蛋白質廢料,這些原本只能白白浪費掉的資源,如今可以通過昆蟲這種神奇的小生物,實現再次利用。


Ludvigsen先生還為我們介紹了一種特別的昆蟲原料:黑水虻幼蟲。與雞相比,黑水虻幼蟲的養殖減少了92%的土地消耗、85%的淡水消耗和82%的二氧化碳排放。


Bug Bacon公司的黑水虻幼蟲原料食品,圖片來源:Business2Business


同時,阿法拉伐還有一整套昆蟲幼蟲加工工藝,將黑水虻幼蟲轉化成昆蟲蛋白粉、昆蟲油與冷凝水,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浪費。只要技術得當,小小的蟲子也能肩負起保護地球的重任。


阿法拉伐昆蟲幼蟲加工流程,圖片來源:阿法拉伐


2. 藻類:古老的物種,新時代的原料


藻類作為地球上最原始而古老的物種之一,早在人類出現前數十億年就生存在了地球上。幾十億年來它默默地靠光合作用養育著自身,幾乎從未引起人類注意。而到了這個時代,藻類的價值被突然發掘,一躍而成極具潛力的「新原料」。


藻類引人注目首先是因為它極高的蛋白質含量。研究顯示藻類乾重的蛋白質含量通常能達到40%~60%。


但除此之外,藻類生產過程中的優點更是巨大:


理論上說,藻類幾乎可以在任何環境,哪怕是惡劣環境下生長,而不佔用寶貴耕地資源。從廣袤海洋,到淡水湖泊或池塘,甚至是荒蕪的鹽鹼地、廢棄的沼澤,藻類都可以在其中生長;其次,藻類產量極高。常見農作物一年只能收穫一到兩季,豬、牛、羊等常見家畜生長周期也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而藻類只需要幾天就能收穫一代;最後,藻類本身生長只需要極少淡水,海藻的生長甚至完全不需要淡水,卻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整個生產過程非常清潔而環保。


不知道各位讀者看到這裡是什麼感受,我的感受是:這簡直就像是上帝送給人類的禮物啊!


可口可樂投資的果汁公司Suja生產的添加了微藻的系列果蔬汁,圖片來源:Suja官網


於是,藻類市場也在被逐漸打開,Global Market Insights今年的一份預測顯示,未來6年間藻類蛋白市場將穩定保持每年6%的增長速度。到2026年有望突破10億美元。


各種應用產品自然也隨之出現,例如美國食品科技公司Iwi Life就以海藻為原料,開發出了多款保健產品。


Iwi Life海藻保健品,圖片來源:Iwi Life官網


而藻類家族的另一重要成員微藻,更是已被百事、雀巢、億滋等多家食品飲料巨頭看中,運用在旗下公司的產品中。


3. 甚至是....空氣?


昆蟲和海藻,雖然少見,但起碼還可以納入人們印象中的「食物」範疇。接下來說的這項新原料就有些奇怪了,那就是:空氣。


去年11月,美國Air Protein公司宣布他們研發出一款「空氣蛋白質」,是真的從空氣中生產出來的蛋白質。


據Air Protein公司CEO麗莎·戴森介紹,她們利用一種叫做氫營養菌的特殊微生物,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氧氣和氮氣為原料,發酵轉化成為可以食用的蛋白質。麗莎還介紹,這種蛋白質「具有與動物蛋白相同的胺基酸譜。它還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包括純素食中缺乏的維生素B12。」


麗莎·戴森,圖片來源:The Spoon


今年1月,芬蘭一家食品技術公司Solar Foods也宣布研發出了自己的空氣蛋白質「Solein」。Solar Foods表示,他們的方法可以通過空氣和電力在任何地方生產蛋白質,並且十年內價格就有望與大豆蛋白相競爭。


當然,這些「空氣蛋白質」目前都還處於研發階段,沒有相應產品上市,但這一輪的技術創新往往會成為下一輪的技術基礎。這種新技術值得我們關注。


4. 還有……難以描述的東東


如果你以為空氣已經是最奇怪的蛋白質來源,那你可就天真了。人類在「吃」這條路上永遠沒有最奇怪,只有更奇怪。現在如果您正在吃飯,建議您暫緩查看這一段,因為我們要介紹一種有些重口的蛋白質來源:糞便。


所有人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可能都是震驚,為什麼要用便便來做食物?難道食物真的缺乏到了這種程度嗎?沒錯,這種新技術就是為一群可能面臨食物困境的人製造的:太空人。


對於航天工程來說,哪怕幾十克的重量,都意味著成本的增加。而人類的排洩物中有著大量未消化的營養物質。如果能重複利用它們,就可以減少食物攜帶量,降低發射成本。


於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個研究項目,用特殊的微生物處理太空人排洩物,提取微生物分解出的營養物質,然後製作出可以食用的食品。或許等到埃隆·馬斯克帶我們飛往火星的那一天,我們都會吃上....算了,還是不要設想了。


5. 黑科技,人類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接下來要說的技術就有些「硬核」了。俗話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一些,跳出食品飲料領域,會發現有一些最新最熱的蛋白質「黑科技」已經悄然出現。假以時日,這些新技術逐漸成熟,再走進食品飲料領域,可能會成為下一場「蛋白質革命」的生力軍。


例如合成生物學技術,21世紀早就被預言為「生物的世紀」。如今,在合成生物學的幫助下,人類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基因元件」直接搭建出想要的蛋白質產品,甚至是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的蛋白質種類。


你可能聽說過蜘蛛絲韌性高、強度大,是非常優質的紡織蛋白來源。但蜘蛛很難大規模人工養殖,蛛絲也就一直難以商業化應用。但美國一家科技公司Bolt Threads,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利用酵母菌合成人造蛛絲,產品可以被用來製作領帶、衣物、甚至是防彈衣。


Bolt Threads合成蛛絲原料,圖片來源:Bolt Threads官網


分子生物學的威力還不光在蛋白質領域有所應用。角鯊烷是一種化妝品中常用的保溼物質,過去只能從鯊魚肝臟中提取,生產1噸角鯊烷需要殺掉3000條鯊魚。而有了分子生物學,人們可以在酵母菌中直接合成角鯊烷。


另一項最新技術是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噬菌體中插入能表達蛋白質的基因片段,再通技術手段使噬菌體產生大量基因突變,最後篩選出所需的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目前這種新技術已經在製藥等前沿科技領域有了一定的應用。例如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PD-1/PD-L1免疫療法,就利用了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中間及右邊為噬菌體展示技術的兩位獲獎者喬治·史密斯與格雷戈裡·溫特


科技為人類插上了一雙翱翔的翅膀。這些最新最酷的科技是未來的方向。


6. 說了這麼多,人造肉哪去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想問:人造肉呢?怎麼到現在都沒提到人造肉?的確,如今提到蛋白質革命,人造肉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一環。


所以今天我們不會泛泛地談人造肉,而是特地把人造肉留在了這一部分的最後,將大家從美好的未來拉回現實,來討論一個大多數人,甚至一部分專業人士都會落入的人造肉誤區。


觀察一下如今的人造肉市場,會發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同時存在著。


一方面,人造肉概念異常火爆,即使是普通消費者也很可能聽說過這種新概念。各大人造肉公司也紛紛獲得資本熱捧。去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別樣肉客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首日公司股價便暴漲163%,創造了21世紀以來美國公司IPO首日最佳表現。就在上周,另一家美國人造肉明星企業Impossible Foods再獲2億美元融資,自2011年公司成立以來,Impossible Foods總計已經獲得15億美元融資。包括肯德基、星巴克、喜茶在內的餐飲企業也都先後試水人造肉。


同時,人造肉也多次得到權威科技媒體的認可,被認為是可能改變世界的新技術。2018年9月,《科學美國人》將人造肉評為「2018十大新技術」之一。2019年,人造肉漢堡又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2019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要知道,一起入選這兩份榜單的還有定製癌症疫苗、可流利對話的AI助手、增強現實技術等極有可能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新技術。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人造肉不屑一顧,他們的質疑聽起來也很有道理。在知乎、微博等平臺上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種質疑:人造肉有什麼新鮮的?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素雞、麵筋、甚至是辣條,和人造肉有什麼區別?


而人造肉的那些優點,仔細看來也有點經不起推敲。如果說人造肉營養豐富,但各種營養物質早就可以製作出高濃縮版的營養補充劑。蛋白質有蛋白粉、維生素有維生素片、礦物質有礦物質膠囊,它們更方便搭配出完美的營養配比。但為什麼沒有人會在家裡擺著一堆瓶瓶罐罐,每頓飯拿出幾包粉幾片藥幾粒膠囊,用水泡一泡喝下去?


人造肉常被提起的另一大優勢是環保。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只願意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支持環保事業。一旦影響到真實生活,他們就不願意了。就如同沒有人會為了減少碳排放而放棄去巴黎度假的機票。


為什麼這兩種看起來截然相反的現象會同時存在呢?答案是,人造肉想要取代真肉,關鍵並不在「人造」,而在「肉」。人造肉的口感必須足夠接近真肉。傳統的素雞、麵筋、辣條,口感與真肉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一吃就能嘗出來,因此他們算不上「人造肉」。而將別樣肉客和ImpossibleFoods兩家公司的專利分析一遍,就能發現它們的大量精力都花費在製作口感更像真肉的植物蛋白、植物脂肪與植物添加劑。Impossible Foods甚至專門研製出了一種通過特殊酵母生產的大豆血紅蛋白,以模仿真肉中的血絲。


圖片來源:Impossible Foods官網


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不光是人造肉,而且此前提到的昆蟲、海藻等蛋白質原料共同存在的問題。我們此前的推文中曾經說過:人類花了幾百萬年爬上食物鏈頂端,並不是為了嚼蠟。這些年的食品圈出現了太多隻顧著炒概念,卻忽略了「好吃」這個「食品之根」的新產品。在這條蛋白質「革命之路」上,不忘初心,才不至於跑偏。


改造:畜牧業還能「再搶救一下?」


說了這麼多要「革了畜牧業的命」的新產品、新技術。但至少目前,豬、牛、羊還是我們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假如有辦法放大畜牧業的優點,改進它的缺點,將畜牧業「再搶救一下」。似乎也沒有必要「趕盡殺絕」。


辦法還真有。


1. 節流:錢不是省出來的,但蛋白質是省出來的


序言中提到,每年被浪費掉的農業蛋白質近8000萬噸,幾乎等於中國10年的豬肉蛋白質產量。相比投入大量科研資本,從蟲子、海藻中獲取新的蛋白質,如果能有辦法降低蛋白質浪費,或者將副產品中的蛋白質再次利用,蛋白質缺口就能被大大彌補。


說到這裡,我們要再次請出Ludvigsen先生和他的阿法拉伐。在過去的魚類、肉類生產過程中,副產品只能被加工成低價值的飼料產品。但阿法拉伐開發出了一套「CentriFlow」溼法提煉系統,可以從副產品中提取出食品級的蛋白質和油脂,大大減少浪費。


阿法拉伐CentriFlow溼法提煉系統,圖片來源:阿法拉伐


2. 搭配:分「三六九等」的蛋白質


除了前面提到的尋找新蛋白,還有一種思路是,改變已有蛋白質的配比,使之更適合人類食用,從而提高蛋白質的利用效率。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蛋白質也是分「三六九等」的。目前為止,人類發現了20種天然胺基酸,其中12種可以由人體自身合成,剩下8種必須從食物中獲取。這8種胺基酸也就被稱為「必須胺基酸」。評價蛋白質的好壞,就是看蛋白質種這8種必須胺基酸的種類與含量。


有了這個思路,就可以通過改變不同種類蛋白質的配比,使胺基酸組合更加豐富、多元,從而改進蛋白質了。


例如養生堂推出的蛋白質粉,就是主打「4:1」的黃金配比,用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的合適比例,讓蛋白質粉含有全部8種必須胺基酸,更適合人體食用。


圖片來源:養生堂天貓旗艦店


再比如輕養蛋白脆片,也是通過豌豆蛋白、大豆蛋白、微藻蛋白的配比,使胺基酸組合更合理。


圖片來源:輕養


還有上月剛剛獲得融資的ffit8 蛋白棒,則是利用從牛奶中提取的WPI分離乳清小分子蛋白,通過蛋白質小分子緩釋吸收技術,提高人體吸收效率,並且解決國人乳糖不耐受問題。


圖片來源  :ffit8


3. 黑科技,又是黑科技


最後又來到了黑科技部分,科技再一次向我們展現出它的神奇力量。


首先出場的是基因編輯技術。《連線》雜誌去年4月刊的封面文中,用一整篇長文詳細介紹了基因編輯技術會給畜牧業帶來哪些改變。


傳統畜牧業工廠中,不同企業會對不同性別的動物有偏好。肉牛養殖場希望後代多生肌肉厚實的公牛,乳牛養殖場則希望多生能產奶的母牛。為了節約成本,養殖場通常會將不需要的性別在幼崽階段就直接宰殺,不僅浪費,更會讓每一個有愛心的人都覺得「太殘忍」。而如今有了基因編輯技術,養殖場可以直接在胚胎階段就決定動物性別,從而避免「屠殺」慘劇。


而現代養殖場中了提高效率,動物之間往往極度擁擠,一旦爆發傳染病,可能就是整欄動物的「滅頂之災」。


而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動物帶有特定抗病基因,大幅減少動物傳染病造成的損失,也杜絕動物將傳染病繼續傳播給人類的進一步隱患。例如,一種叫「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俗稱「藍耳病」的疾病,每年會給美國養豬業帶來超過5億美元的損失。而如今,美國密蘇裡大學的遺傳學家蘭德爾·普拉瑟已經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了對藍耳病有抵抗力的豬。


澳大利亞科學家範·埃寧鈉姆還曾培育出一種經過了基因編輯的母羊,這種羊產下的奶中帶有一種叫「溶菌酶」的人類蛋白質,可以降低人類患腹瀉的機率。


除了基因編輯,另一種可以「改造」畜牧業的黑科技是人臉識別技術,沒錯,就是那個你每天在用來解鎖手機屏幕的技術。愛爾蘭有一家創業公司Cainthus,專門從事用人臉識別技術提高奶牛產奶量的生意,還獲得了美國第一大非上市公司嘉吉集團的投資。具體方法是在養殖場中安裝大量攝像頭,再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追蹤每一頭牛的「牛臉」。這樣就可以精準跟蹤每一頭牛的活動軌跡、吃草量、產奶量等信息。快速找出有異常情況的奶牛,提高整個養殖場的運營效率。


Cainthus的「牛臉識別」,圖片來源:Flykit Blog


最後,我們來說說轉基因技術。利用轉基因技術,從動物身上生產藥品,已經是製藥業的「常規操作」。2009年,用轉基因山羊奶生產的抗凝血藥Atryn就獲FDA批准上市。2014年,用轉基因兔生產的一種治療遺傳性血管性水腫藥物也獲得了FDA的認可。誰知道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有一天製藥業與畜牧業成功合併,開藥廠和開養豬場是同一回事了!


好了好了,再說下去就是科幻了。


結語


現代社會為我們帶來了光榮與夢想,也帶來了困難與挑戰。畜牧業在過去幾千年裡為我們持續地提供蛋白質產品。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它體現出了一絲「老態」。但人類前進的腳步並不會因此停下,我們在用著各種各樣的新方法、新技術,或變革、或改造,推進著這場「蛋白質大革命」。


就如同Ludvigsen先生所說:儘管世界總體上面臨著蛋白質供應可持續性的嚴峻挑戰,但解決方案已經找到,我們要做的就是迎接挑戰,引領新時代!




相關焦點

  • 法國大革命圖像史研究的興起、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摘要:法國大革命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圖像資料,19世紀早期收藏家和藝術史學家就開始收集編撰大革命圖像資料。法國大革命的圖像史研究至今經歷了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傳統史書的插圖、獨立成冊的圖像集以及專門的圖像研究。
  • 玩家自製 刺客信條大革命 喵星人刺客短片
    玩家自製 刺客信條大革命 喵星人刺客短片 新遊戲 3DM ▪ 2014-09-27 09:07:40
  • 《刺客信條:大革命》男主角長這樣子
    在《刺客信條:大革命》中,主角是一名叫做亞諾(Arno Dorian》的年輕人,在失去摯愛之後,選擇了踏上危險的贖罪之路。那麼Arno究竟是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在遊戲中呢?遊戲畫師Anthony Guebels的兩張3D設定圖讓你看個明白。
  • 又一款法國大革命遊戲《我們,革命(We The Revolution)》公布 扮演...
    除了3A級《刺客信條:大革命》以及一些獨立策略遊戲,遊戲圈很少涉及法國大革命題材作品,不過波蘭廠商Polyslash意圖打破常規,製作一款超群創新的法國大革命題材遊戲《我們,革命》。
  • 重讀「法國大革命」,它對歐洲的影響力比想像得要大,且迅猛異常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法國大革命」的情況及其發生的原因。 由此可見,是平民的覺醒和資產階級的需要,使得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之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讓統治了法國多年的封建政權,在短短三年內就土崩瓦解了。他們正式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人民可以監督政府的君主制。而這個時期,不僅是法國的轉變時期,還是法國邁向近代化的關鍵時期。
  • 都是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王室卻被推翻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與大多數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家一樣,她也深受盧梭思想的影響,認為用美德可以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她曾經跟著祖母在鄉下生活了三四年,這三四年是雅娜扱幸福快樂的時光。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成就羅蘭夫人的與其說是她的丈夫,不如說是法國大革命。作為政治家,羅蘭先生是這場大革命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著名的吉倫特派的代表人物。
  • 刺客信條大革命收集攻略 謀殺之謎任務圖文攻略
    巴士單機分享的刺客信條大革命全劇情任務流程圖文攻略已經更新完畢今天小編帶來的是刺客信條大革命收集攻略,單獨介紹謀殺之謎任務圖文攻略,稍後還與大家分享刺客信條大革命諾斯特拉達姆士謎團收集攻略,有需要的玩家可以收藏慢慢看。更多精彩遊戲內容請關注巴士單機刺客信條大革命專區!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近代世界歷史兩場影響深遠的歐洲革命運動。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盤點法國腐敗統治階級的11種,最終導致法國大革命的方式
    儘管瑪麗·安託瓦內特可能並沒有真正說過「讓他們吃蛋糕吧」這句話,但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幾十年裡,法國的君主和貴族們,表現出了一種近乎可笑的,與普通人脫節的生活狀態。儘管歷史學家指出了法國大革命的各種原因——從經濟和社會問題到政治問題,但法國王室的過度行為,在造成平民和王室之間的隔閡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 她奢侈無度,大革命遭斬首
    法國奧塞納拍賣行當地時間11月15日表示,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最後一位王后、路易十六國王的妻子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Antoinette)穿過的一雙拖鞋拍賣被追捧,最終以4.375萬歐元(約合34.2萬元人民幣)成交。
  • 為何法國王室破產,引發大革命,而英國王室延續至今!
    1789年,法國發生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臺,從此統治法國長達幾個世紀之久的波旁王朝覆滅,法國王室破產。這是我們在中學就已經耳熟能詳的歐洲近代歷史,但或許就有人疑問,為什麼同樣是歐洲王室,英國王室卻能延續至今呢?
  • 神聖羅馬帝國法國大革命捅了神羅的命根子
    西方歷史上的驚雷——法國大革命正式開始。議會成為法國的主人,人民建立了國民自衛軍,通過了《人權宣言》。法王路易十六也淪為議會的「俘虜」 說起來,法國和德國一貫不大對勁,從法蘭克帝國分裂時候算起,兩家差不多掐了快一千年了,神聖羅馬帝國好多任皇帝都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更別說近些年來,法國波旁王朝和德意志哈布斯堡家族為爭奪歐洲霸權的那些過節了。
  • 蛋白質過多或過少皆有害 3類食物補充蛋白質
    我們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就需要補充各種各樣的營養元素,蛋白質就是不能少的。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蛋白質補充過量或者過少都是有危害的,必須適量才行。那麼,吃什麼食物可以有效補充蛋白質呢?蛋白質不足的危害即使運動了脂肪也很難燃燒。
  • 營養素的故事(2)——蛋白質
    一、蛋白質是什麼? 蛋白質是一種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可提供能量,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蛋白質有多重要? 6、對於減肥人士來說,蛋白質可幫助脂肪燃燒、促進肌肉生長——身體肌肉含量越高,基礎代謝就越快,也就能減得更快。 總之,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蛋白質之於身體,就像磚瓦之於樓房,是最基本的構成物質,同時高蛋白質飲食還可以提高身體抵抗力,所以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群。
  • 法國大革命是關鍵
    不過,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最終為新戰術登堂入室創造平臺的依然是政治上疾風驟雨般的法國大革命。▲圖4. 修建大道,韋爾內1774年繪製大革命的歷史背景已經毋庸贅述,不過,我們也可以稍稍回顧一下法蘭西共和國革命軍在1791-93年間的若干次軍隊規模擴張:1791年1月1日,國民制憲議會授權將正規軍規模擴充到15.7萬人。
  • 對寵物來說,2個關鍵點決定了動物蛋白質就是好過植物蛋白質
    同樣是蛋白質,本質上來說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是具體到大部分寵物,尤其是肉食動物的寵物貓來說,動物蛋白質為什麼就比植物蛋白質更好呢?這就要從兩個關鍵的方面來說明。寵物需要蛋白質,並不蛋白質本身,而是合成蛋白質的基礎單位---胺基酸Amino Acids.。
  • 人體有多少種蛋白質?
    《科學通報》特邀四川大學蘇丹教授等撰文「人體有多少種蛋白質」,結合真核模式生物的進化、基因編碼、蛋白質修飾以及當前蛋白質組學技術發展, 綜合分析人體內可能存在多少種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中所必需的生命物質,直接參與人體生命各項活動。我們紛繁複雜的生命活動需要大量的不同種類的蛋白質來完成。
  • 優質蛋白質十佳食物排行榜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生命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蛋白質功能的體現,因此生命離不開蛋白質。  營養專家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物中「蛋白質含量」、「蛋白質的胺基酸評分」兩項指標進行了考察,來評價蛋白質質量的高低,列出了排在前十名的「優質蛋白質十佳食物」,希望對人們日常進行優質蛋白質的補充有幫助。  1、雞蛋  雞蛋中的營養素含量豐富,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雞蛋蛋白質含量在13%左右,胺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非常接近,通常可作為胺基酸評價的參考蛋白。
  • 蛋白質對人體有什麼作用?缺乏蛋白質會有什麼後果?看完你就懂了
    蛋白質是人體三大產能營養素之一,它對我們身體有著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物質,並且還能夠促進身體發育,參與許多重要物質的轉運,為身體供能,還能夠調節身體的滲透壓,調節身體免疫功能,構成某些激素,調節肌肉收縮,合成膠原蛋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