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獅扎紙工藝精美絕倫
惟妙惟肖的仙女、形態逼真的三國人物、活靈活現的武松打虎等一些中國歷史、傳說故事裡的人物造型展現在黃榮宗的工作室裡,簡直是精美絕倫。乍一看,以為它們是雕塑出來的,實際上它們是用紙張和綢絹包紮出來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紙紮藝術。
-
閩南清明節習俗 閩南清明有什麼風俗習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今年的天公生陽曆在2020年2月2日,原本正月是閩南人一年中拜拜最濃重的時候,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嚴重,所有的廟會活動都取消了,泉州祭拜天公大型活動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在家裡自己舉行了,廟會就沒有參與了,但是在家拜天公的氛圍一點都不減,熱鬧又講究!
-
閩南的「拜拜」,是迷信還是文化?
「滄海曉月鼓浪披秋紗激情年華絲海的風兒甜甜的在暖流中對你不變的牽掛」閩南的美,不只在於山水,而在於那些獨特樸素的民間文化這裡介紹一個在閩南盛行很久的習俗----「拜拜」,我想身在閩南的人都不會陌生。曾有人戲稱,閩南的媽媽勤勞又顧家,不是在忙拜拜,就是在去拜拜的路上你覺得「拜拜」是習俗還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呢?
-
正月初九閩南習俗敬天公 泉州人拜天公來歷有什麼講究
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再窮的人家每年正月也要祭祀一次,除了正月初九天公生日外,每逢喜慶節日就會殺豬倒羊來敬天公。 敬天公的民俗除了閩南地區,在臺灣和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祭祀的風俗和規矩與閩南地區大致一樣。除了祈福保佑的含義外,「敬天公」更是華僑們思鄉的一種表達方式。
-
民間奇人「扎紙匠」的傳說與禁忌,紅男綠女,紙人不可畫上雙眼
而四不扎則是說,有四種人不能給扎紙人:孕婦死了不扎、村裡邊兒好罵街的潑婦死了不扎、同時幹撈陰門行業的同行死了不扎、清明節死的不扎。除了這些大的規矩和忌諱,一些細節上更是講究頗多,比如說扎紙人用的紙、竹篾、漿糊那都不是隨便用的。
-
閩南入厝習俗,你知道嗎
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 自從人類定居生活以來,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輩子,就是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滿地生活一輩子。
-
身為閩南人,不能不拜神!
…… 農曆七月中元普渡,閩南媽媽的碎碎念,開始不絕於耳。 作為閩南人的一份子,七月鬼門開,中元到,關地門,廈門人得準備諸多祭事,忙得不可開交。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從前的七夕,閩南人都在給這位媽媽慶生
>閩南地區有「拜契」的信俗,按照傳統信仰十六歲以下的囝仔家長們都會拜契給神明當義子,以求神明庇護。 新契:清《泉州府志·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
七月初七,閩南人這樣過七夕!從古至今的老風俗:敬拜「七娘媽」七夕馬上就來了,在這個充滿浪漫神話色彩的愛情節日裡,在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獨特的習俗,今天小編想說的是閩南七夕節的習俗與傳說。閩南七夕的傳說關於閩南七夕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比如當年七仙女與董永成婚,天帝得知還有盛怒,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的夫妻隔開,只允許她們以後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讓喜鵲送信傳達這項命令。喜鵲也不知道是急了呢,還是記性不好,嘴鈍舌笨的,居然將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導致七仙女與董永這對苦命鴛鴦一年只能見一次面。
-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還有一種「送燈」的風俗,就是女兒出嫁後還沒生子,則娘家在過年時得往女婿家中送燈,在閩南話中,燈與丁同音,送燈就表示給女婿家添丁。通常送的是蓮花燈,而且是白色的蓮花燈。因為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兒,過去的人重男輕女,總想求男孩。也有人到廟裡求神拜佛求子的。華表山紫竹寺有一株白色山茶花,就因為據說有靈,常有人來乞求採摘花朵回家供奉,祈祝生下男孩。
-
在農村,關於新屋入夥的風俗,來了解一下
本文章由六府且未盈獨家發布,歡迎各位朋友來領略~新屋入夥這個詞,大家應該不會感覺到陌生,雖然現在是科學資訊時代,但是因為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東西很難從我們的心裡徹底抹除,農村很多的風俗習慣,在科學上面看來,其實就是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只是人們迷信的結果。
-
衡陽市西湖公園「扎燈」迎新春
衡陽市西湖公園「扎燈」迎新春
-
「天上天公,地上舅公」你可知閩南舅公有多大嗎
最近都羨慕男主有個好舅舅,你可知閩南母舅公有多大嗎?「母舅公」就是舅舅,母系的兄弟。閩南風俗裡,母舅公到底有多大?從俗語裡可窺知一二,俗話說「天上天公,海裏海龍王,地上母舅公」,就是說天上玉皇大帝最大,海裡龍王最大,地上那可是母舅公最大了!
-
旅行中國:臺灣的過年風俗
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
大眼美女變身「紙紮人」!40分鐘直播嚇壞網友:夭壽喔
一名程姓正妹網友日前就用約40分鐘的時間變身「玉女紙紮人」,超狂又不容易撞角色的裝扮引起大批網友討論,還有人笑虧:「這是中元節吧!」網友程靜怡日前在臉書《美妝公社》教學,如何從大素顏變成金童玉女紙紮人中的「玉女」,她先穿上鳳仙裝便開始化妝,她表示這個妝並不難,精髓就是「找到夠白的粉底」,眉毛的部分則是要畫出「細細的柳葉眉」,且「要故意畫的非常醜非常不均勻」,隨後,她拿出眼線筆畫出把眼睛都框起來的超長的眼線,「最好是要拉長,像埃及豔后一樣」,並在眼皮處畫出3根睫毛,眼妝就大功告成。
-
身邊的非遺丨鯉魚燈下的燈彩傳人(附視頻)
第三代傳人何偉福的工作室就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裡。走進這個掛滿「鯉魚燈」「金魚燈」「兔子燈」的房間,宛若進入奇妙的燈光世界。「祖父天性聰明,從製作燈彩開始,他沒有老師、沒有家傳,全憑一個人摸索,等到16、17歲,他的燈彩已經可以賣錢了。」何偉福說,每年夏天,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弄堂裡玩耍,祖父何克明躲在閣樓的小房間裡做燈,他把鳥的翅膀、魚的尾巴一一裱糊好,放在大的香菸盒子裡,一個個摞起來,堆了幾十盒。等到11月底,刮西北風時,何克明便開始組裝燈彩配件。
-
古人說:「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你知道啥意思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好男好女評判標準會和"多毛"、"鞭春"、"有膘"、"看燈"這些特徵聯繫在一起呢?好男有毛不鞭春其實"有毛"中的"毛"指的就是體毛,古人經常把它作為男人身體是否壯碩的衡量標準之一。"鞭春"其實是一種古代非常常見的農業風俗。因為春天都是播種的季節,所以人們會讓牛下地耕種。如果有些牛不聽話的話,農戶們就會用鞭子去抽打他,所以這也就是"鞭春"。但是這種風俗到了隋煬帝執政的時期有所改變,因為他本人是屬牛的,所以他下令不準再用鞭子抽打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