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
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草長鳶飛,生機活潑,就是上天好仁的生動體現,就是天道。閩南生育禮俗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重視生命、愛惜生命的傳統文化。
閩南生育禮俗大概可分為求子、孕子、產子、育嬰、養子(教子)幾個階段:
一、求子
男女成家後,一般都想養育孩子。有求子願望的人家會供奉送子觀音、臨水夫人等與生育有關的神靈,在初一、十五燒香禮拜,虔祝早賜貴子。而家中的「床母」也是敬祀的對象,按照民間的說法,小孩生來有胎記,就說是「床母做記」,可見床母不僅管生育,而且關係到嬰兒的俊醜。所以人家會在初一十五備辦幾碗菜餚,擺在床前敬祀床母。有的人家,會在家中貼上「麒麟送子」這一類年畫,也是祈祝早生貴子的意思。還有一種「送燈」的風俗,就是女兒出嫁後還沒生子,則娘家在過年時得往女婿家中送燈,在閩南話中,燈與丁同音,送燈就表示給女婿家添丁。通常送的是蓮花燈,而且是白色的蓮花燈。因為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兒,過去的人重男輕女,總想求男孩。也有人到廟裡求神拜佛求子的。華表山紫竹寺有一株白色山茶花,就因為據說有靈,常有人來乞求採摘花朵回家供奉,祈祝生下男孩。不過現在風氣有所改變,願意生女孩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廟方也急人所需,在旁邊種下了一株紅色的山茶花。
二、孕子
過去,在婦女懷孕期間,有許多講究。比如家中不得動土,特別是不得移灶。不得動土是因為怕在家中引起大的動靜,驚動了嬰兒,還是怕不經意間驚動土地公,會對家中人口不利,或者兩者皆有顧慮,不得而知曰灶是家庭的象徵,有人家必要有灶,才能做飯,吃飯才能活命。一戶人家在閩南通常稱為「一口灶」,如果人戶滅絕,則稱「倒灶」,所以灶和人口關係甚大,不能輕易改移。
孕婦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說,禁忌吃兔子的肉,因為怕生下孩子「缺嘴」(兔唇)。有的說不能吃黑色的食物,怕孩子生下皮膚黑。
孕婦的居室裡通常貼上一些漂亮孩子的圖片,說是看了這樣的圖片生下的孩子長得漂亮,還說孕婦不能看猴子,以免剩下的嬰兒「著猴損」(佝僂病)。
在現代,還增加了一些「胎教」的內容,如讓胎兒聽音樂等等。
三、產子
生了男孩子,家裡就要大放鞭炮,以示慶祝。通常產後要煮雞蛋給產婦「壓肚」,補充營養。鄰裡親友也送雞蛋表示慶賀。雞蛋的寓意深長,一來有種傳說人是由鳥蛋繁育出來的,二來母雞生蛋很多,用雞蛋來寓意繁育至多,因為古人有「多子多福」的觀念。送人雞蛋數量要成雙,偶數比較吉利,但是不可送六個蛋,因為閩南語「六」與「搚」諧音,而「搚」則有孕婦難產,用手把嬰兒拉下的意思。那就有咒人難產之嫌。以往醫學不發達,孕婦因難產死亡的不少,故有俗語形容謂:「勿生不值錢,要生生命在腳桶沿」。
過去產婦不得在娘家生子,因為怕奪走娘家的好風水。也不得在別人家生子,理由也一樣。以至有「(房屋)借人死不借人生」這種話。萬一有此類事發生,則要為主人家掛紅彩、放鞭炮,以示謝意。
產婦坐月子,滿月內外人不得進入產房,認為有汙穢。
四、育嬰
嬰兒剛出生,餵給黃連煮的藥湯,寓意人生先苦後甘。
三日,要為嬰兒洗浴,謂之「洗三」,這也是古人對水的崇拜,認為通過水來洗淨汙穢,可以讓人健康成長。三日,主家要準備若干菜餚敬祀「床母」。
十四日,主家要賣用花生仁和糖做的糖餅(奶豆)或一種特製的有個奶頭狀突起的「奶包」分發親朋戚友,以祈祝產婦多奶水,可餵飽嬰兒。
幼嬰經常啼哭,父母總會去攜抱,長輩會說「新來媳婦,月內幼囡」,不要急著去抱,養成孩子總要抱著的習慣,其中已經寓寄著教子的因素。
有小孩子喜歡日間睡覺,夜裡哭鬧的,家人常用金紙一張,在上面寫「天靈靈、地靈靈,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天大亮。」並把金紙貼到廁所牆上。據說過後小兒再也不會夜啼。這種厭勝的方法不知起於何時,而今還曾看到。
滿月,要給初生嬰兒剃頭,事先要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用煮蛋的水給嬰兒洗頭,一般剃頭也只是象徵性的剃一點,剃下的胎髮一般用紅紙或紅布包好收藏,不得亂丟棄。剃頭時用煮熟的雞蛋、鴨蛋在嬰兒頭上滾動,口念「雞卵頭,鴨卵面」,意欲孩子頭面長得勻稱好看。
滿月要辦喜宴、敬床母,敬七娘媽。外婆家要饋送食品、小孩衣物首飾等禮品。
四個月,也要辦喜宴慶祝,敬床母、七娘媽諸神。
周歲,也稱「度晬」要隆重進行慶祝,宴請親朋,搬演嘉禮(提線木偶),敬夫人媽,蒸四腳龜(做成扁圓形印成龜背狀的面粿,龜有長壽之寓意)、粽子分送親友。外婆家要送衣物,所送衣物要事先用紅線縫出「卍」字,帽子要縫上剪成紅桔狀的布條,要饋送銀手鍊、天官鎖等飾物。
周歲時要舉行「虵龜」的儀式,即在八仙桌上或地上鋪蓆子,上面放置若干物件如書籍、算盤、釐等(稱金銀的小稱杆)、上包、玩具等,讓周歲小孩在上面爬動,看他先抓什麼物件,以確定將來小孩的前途。其中也寓寄著教子的意義。
小孩子的衣物並非都穿用新做的,也要用一些別人用過的舊衣混合著穿,其用意是「惜福」,就是說有福分也要勻省著用,不要一下子用盡。
據說命中富貴的小孩子會招鬼神嫉妒,不好養,所以應該韜光隱晦,通常的做法是給取個賤命,所以小名叫狗屎、黑豬、溫州、啊北仔什麼的都有。再來是拜乞丐為誼父、誼母,吃一些討要來的食物,這樣就可避免鬼神的傷害。
更多是讓小孩子拜本地的神明為誼父母,託附神力保庇,讓小孩平安長大。拜的對象有觀音、臨水夫人、蘇夫人媽等女性神明,也有關帝、龍王、保生大帝、城隍公等正神,拜神當誼父母時要備辦敬祀,還要用紅紙寫張「契書」貼在廟裡。好像沒有人拜閻王、王爺等兇神為誼父母的。過去王爺等兇神的宮廟總建在村外,小孩子是不宜帶去朝拜的。
還有,一年裡頭,農曆七月是鬼節,相傳在這七月裡地獄放假,人間則大作普度,齋醮亡靈。所以在七月裡小孩子是不可隨便出外做客的,兩周歲,是小孩頭一回過生日。要煮一碗麵線(寓意長壽),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俗諺:一雞兼一鴨,吃啊到一百)給小孩吃。
五、養子(教子)
為小孩子取名字,在過去要請算命的按小孩出生的年月時辰排定八字,算出命格裡「五行」所缺的因素,取名來彌補,比如命裡缺水,就取個帶三點水的名字,命裡缺火,就取個帶火字旁的名字。有的則更乾脆,命裡缺水缺金就取名金水,缺木缺土就取名木土。老規矩取名不得與族人前輩重名,通常按照家族排定的字行來做名字的首字。取名字每每寄託著家人對孩子的期望,也常常帶有時代的烙印。
在閩南,十六歲即視為成人,以往都要舉行成人禮,男性稱冠禮,女性稱笄禮。
冠禮的儀式相當繁複,事先要準備舉行儀式用的衣物、器具,請一位有德望有學問的先生作儐相主持冠禮。到時候,家人(通常由父親)迎接儐相上廳堂,為童子梳頭結髻,帶上頭巾,教導他現在已經步入成人,應該負起成年人的職責,並為他祝福,再一次為他換上儒巾、襆頭,希望他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過去,人不僅有名,還得取字(比如關羽字雲長),男子在加冠後才取字。
笄禮在女子十五歲即可舉行,通常在內堂舉行,由母親及女儐相主持,為女孩梳髮髻並用簪固定。並為她取字。
小孩子頭髮是披散的或隨便紮成兩個發叉,所以童年稱為垂髻、總角。經過冠禮、笄禮後稱為束髮(俗稱」上頭」),就是成年人了。閩南有句:」未耶上頭爺不算大人」,就是這個意思。近代以來,冠禮已廢弛不用。不論男女,只「做十六歲」。「上頭」的儀式就放在婚禮前進行。
做十六歲與做周歲禮俗基本相同而更隆重些。外婆家要送衣物、金器,慶賀外孫(外孫女)成年。家中要辦宴席請客,拜床母、夫人媽。有拜神明為誼父母的,要到廟裡敬拜酬神,稱為「洗契」。還要備辦糕粿粽等食品分送親友。家裡通常要燉一隻雞,讓十六歲的孩子獨自享用。
總而言之,從胎兒養育到成人,要經過種種禮俗,禁忌也相當繁多。這種種禮俗無論合理不合理、科學不科學,總的目的都是對幼小生命的愛惜和呵護。體現的是一種重視生命的原則,十分契合傳統的「天地好生之德」。而從禮俗中一次次對各種神明的敬祀,以及在小孩生命過程中各個節點與周邊的人的互動,如滿月、周歲、十六歲的宴請親友,娘家人送禮等形式,事實上也是為這幼小生命搭建一道道安全的保護網。「禮之用,和為貴」,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在這裡也可見一斑。
—END—
作者 | 粘良圖
圖片 | 網 絡
整編 | 許漢冬
終審 | 施若凡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影像圖文均註明來源及作者,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文章內容標註原創的,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媒體、網站、單位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歡迎分享、轉發,另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視作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