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閩南生育禮俗

2021-01-12 超級生活小竅門

作者:粘良圖(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 副會長)

原文刊載於《譜牒研究與節俗禮儀》

——譜牒研究與海峽兩岸節俗禮儀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人重視「生」,傳統的道教重視生命,謂「道生萬物」,以修行、藥物等方式來延續生命,儒家也認為「天道有好生之德」,草長鳶飛,生機活潑,就是上天好仁的生動體現,就是天道。閩南生育禮俗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重視生命、愛惜生命的傳統文化。

閩南生育禮俗大概可分為求子、孕子、產子、育嬰、養子(教子)幾個階段:

一、求子

男女成家後,一般都想養育孩子。有求子願望的人家會供奉送子觀音、臨水夫人等與生育有關的神靈,在初一、十五燒香禮拜,虔祝早賜貴子。而家中的「床母」也是敬祀的對象,按照民間的說法,小孩生來有胎記,就說是「床母做記」,可見床母不僅管生育,而且關係到嬰兒的俊醜。所以人家會在初一十五備辦幾碗菜餚,擺在床前敬祀床母。有的人家,會在家中貼上「麒麟送子」這一類年畫,也是祈祝早生貴子的意思。還有一種「送燈」的風俗,就是女兒出嫁後還沒生子,則娘家在過年時得往女婿家中送燈,在閩南話中,燈與丁同音,送燈就表示給女婿家添丁。通常送的是蓮花燈,而且是白色的蓮花燈。因為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兒,過去的人重男輕女,總想求男孩。也有人到廟裡求神拜佛求子的。華表山紫竹寺有一株白色山茶花,就因為據說有靈,常有人來乞求採摘花朵回家供奉,祈祝生下男孩。不過現在風氣有所改變,願意生女孩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廟方也急人所需,在旁邊種下了一株紅色的山茶花。

二、孕子

過去,在婦女懷孕期間,有許多講究。比如家中不得動土,特別是不得移灶。不得動土是因為怕在家中引起大的動靜,驚動了嬰兒,還是怕不經意間驚動土地公,會對家中人口不利,或者兩者皆有顧慮,不得而知曰灶是家庭的象徵,有人家必要有灶,才能做飯,吃飯才能活命。一戶人家在閩南通常稱為「一口灶」,如果人戶滅絕,則稱「倒灶」,所以灶和人口關係甚大,不能輕易改移。

孕婦的食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說,禁忌吃兔子的肉,因為怕生下孩子「缺嘴」(兔唇)。有的說不能吃黑色的食物,怕孩子生下皮膚黑。

孕婦的居室裡通常貼上一些漂亮孩子的圖片,說是看了這樣的圖片生下的孩子長得漂亮,還說孕婦不能看猴子,以免剩下的嬰兒「著猴損」(佝僂病)。

在現代,還增加了一些「胎教」的內容,如讓胎兒聽音樂等等。

三、產子

生了男孩子,家裡就要大放鞭炮,以示慶祝。通常產後要煮雞蛋給產婦「壓肚」,補充營養。鄰裡親友也送雞蛋表示慶賀。雞蛋的寓意深長,一來有種傳說人是由鳥蛋繁育出來的,二來母雞生蛋很多,用雞蛋來寓意繁育至多,因為古人有「多子多福」的觀念。送人雞蛋數量要成雙,偶數比較吉利,但是不可送六個蛋,因為閩南語「六」與「搚」諧音,而「搚」則有孕婦難產,用手把嬰兒拉下的意思。那就有咒人難產之嫌。以往醫學不發達,孕婦因難產死亡的不少,故有俗語形容謂:「勿生不值錢,要生生命在腳桶沿」。

過去產婦不得在娘家生子,因為怕奪走娘家的好風水。也不得在別人家生子,理由也一樣。以至有「(房屋)借人死不借人生」這種話。萬一有此類事發生,則要為主人家掛紅彩、放鞭炮,以示謝意。

產婦坐月子,滿月內外人不得進入產房,認為有汙穢。

四、育嬰

嬰兒剛出生,餵給黃連煮的藥湯,寓意人生先苦後甘。

三日,要為嬰兒洗浴,謂之「洗三」,這也是古人對水的崇拜,認為通過水來洗淨汙穢,可以讓人健康成長。三日,主家要準備若干菜餚敬祀「床母」。

十四日,主家要賣用花生仁和糖做的糖餅(奶豆)或一種特製的有個奶頭狀突起的「奶包」分發親朋戚友,以祈祝產婦多奶水,可餵飽嬰兒。

幼嬰經常啼哭,父母總會去攜抱,長輩會說「新來媳婦,月內幼囡」,不要急著去抱,養成孩子總要抱著的習慣,其中已經寓寄著教子的因素。

有小孩子喜歡日間睡覺,夜裡哭鬧的,家人常用金紙一張,在上面寫「天靈靈、地靈靈,我家有個夜啼郎,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天大亮。」並把金紙貼到廁所牆上。據說過後小兒再也不會夜啼。這種厭勝的方法不知起於何時,而今還曾看到。

滿月,要給初生嬰兒剃頭,事先要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用煮蛋的水給嬰兒洗頭,一般剃頭也只是象徵性的剃一點,剃下的胎髮一般用紅紙或紅布包好收藏,不得亂丟棄。剃頭時用煮熟的雞蛋、鴨蛋在嬰兒頭上滾動,口念「雞卵頭,鴨卵面」,意欲孩子頭面長得勻稱好看。

滿月要辦喜宴、敬床母,敬七娘媽。外婆家要饋送食品、小孩衣物首飾等禮品。

四個月,也要辦喜宴慶祝,敬床母、七娘媽諸神。

周歲,也稱「度晬」要隆重進行慶祝,宴請親朋,搬演嘉禮(提線木偶),敬夫人媽,蒸四腳龜(做成扁圓形印成龜背狀的面粿,龜有長壽之寓意)、粽子分送親友。外婆家要送衣物,所送衣物要事先用紅線縫出「卍」字,帽子要縫上剪成紅桔狀的布條,要饋送銀手鍊、天官鎖等飾物。

周歲時要舉行「虵龜」的儀式,即在八仙桌上或地上鋪蓆子,上面放置若干物件如書籍、算盤、釐等(稱金銀的小稱杆)、上包、玩具等,讓周歲小孩在上面爬動,看他先抓什麼物件,以確定將來小孩的前途。其中也寓寄著教子的意義。

小孩子的衣物並非都穿用新做的,也要用一些別人用過的舊衣混合著穿,其用意是「惜福」,就是說有福分也要勻省著用,不要一下子用盡。

據說命中富貴的小孩子會招鬼神嫉妒,不好養,所以應該韜光隱晦,通常的做法是給取個賤命,所以小名叫狗屎、黑豬、溫州、啊北仔什麼的都有。再來是拜乞丐為誼父、誼母,吃一些討要來的食物,這樣就可避免鬼神的傷害。

更多是讓小孩子拜本地的神明為誼父母,託附神力保庇,讓小孩平安長大。拜的對象有觀音、臨水夫人、蘇夫人媽等女性神明,也有關帝、龍王、保生大帝、城隍公等正神,拜神當誼父母時要備辦敬祀,還要用紅紙寫張「契書」貼在廟裡。好像沒有人拜閻王、王爺等兇神為誼父母的。過去王爺等兇神的宮廟總建在村外,小孩子是不宜帶去朝拜的。

還有,一年裡頭,農曆七月是鬼節,相傳在這七月裡地獄放假,人間則大作普度,齋醮亡靈。所以在七月裡小孩子是不可隨便出外做客的,兩周歲,是小孩頭一回過生日。要煮一碗麵線(寓意長壽),煮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俗諺:一雞兼一鴨,吃啊到一百)給小孩吃。

五、養子(教子)

為小孩子取名字,在過去要請算命的按小孩出生的年月時辰排定八字,算出命格裡「五行」所缺的因素,取名來彌補,比如命裡缺水,就取個帶三點水的名字,命裡缺火,就取個帶火字旁的名字。有的則更乾脆,命裡缺水缺金就取名金水,缺木缺土就取名木土。老規矩取名不得與族人前輩重名,通常按照家族排定的字行來做名字的首字。取名字每每寄託著家人對孩子的期望,也常常帶有時代的烙印。

在閩南,十六歲即視為成人,以往都要舉行成人禮,男性稱冠禮,女性稱笄禮。

冠禮的儀式相當繁複,事先要準備舉行儀式用的衣物、器具,請一位有德望有學問的先生作儐相主持冠禮。到時候,家人(通常由父親)迎接儐相上廳堂,為童子梳頭結髻,帶上頭巾,教導他現在已經步入成人,應該負起成年人的職責,並為他祝福,再一次為他換上儒巾、襆頭,希望他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在過去,人不僅有名,還得取字(比如關羽字雲長),男子在加冠後才取字。

笄禮在女子十五歲即可舉行,通常在內堂舉行,由母親及女儐相主持,為女孩梳髮髻並用簪固定。並為她取字。

小孩子頭髮是披散的或隨便紮成兩個發叉,所以童年稱為垂髻、總角。經過冠禮、笄禮後稱為束髮(俗稱」上頭」),就是成年人了。閩南有句:」未耶上頭爺不算大人」,就是這個意思。近代以來,冠禮已廢弛不用。不論男女,只「做十六歲」。「上頭」的儀式就放在婚禮前進行。

做十六歲與做周歲禮俗基本相同而更隆重些。外婆家要送衣物、金器,慶賀外孫(外孫女)成年。家中要辦宴席請客,拜床母、夫人媽。有拜神明為誼父母的,要到廟裡敬拜酬神,稱為「洗契」。還要備辦糕粿粽等食品分送親友。家裡通常要燉一隻雞,讓十六歲的孩子獨自享用。

總而言之,從胎兒養育到成人,要經過種種禮俗,禁忌也相當繁多。這種種禮俗無論合理不合理、科學不科學,總的目的都是對幼小生命的愛惜和呵護。體現的是一種重視生命的原則,十分契合傳統的「天地好生之德」。而從禮俗中一次次對各種神明的敬祀,以及在小孩生命過程中各個節點與周邊的人的互動,如滿月、周歲、十六歲的宴請親友,娘家人送禮等形式,事實上也是為這幼小生命搭建一道道安全的保護網。「禮之用,和為貴」,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在這裡也可見一斑。

—END—

作者 | 粘良圖

圖片 | 網 絡

整編 | 許漢冬

終審 | 施若凡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影像圖文均註明來源及作者,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文章內容標註原創的,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任何媒體、網站、單位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歡迎分享、轉發,另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視作侵權。

相關焦點

  • 劉曉春:「禮俗」的「內/外」「文/野」關係(「禮俗傳統與中國社會...
    關於「禮俗」關係的研究,劉志琴的觀點具有代表性。她視「禮俗」為一種文化現象,將「禮」「俗」作為一組對立的概念進行分析,「禮」代表的是國家的、制度的、精英的、文字的,而「俗」代表的是地方的、生活化的、民間的、口傳身授的。她特別關注「俗」如何上升為「禮」、「禮」如何化為「俗」, 即「禮俗互動」,並視之為中國思想史的本土特色。
  • 2020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在廈門開營
    2020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在廈門開營 2020年10月08日 10:03:00來源:中國新聞網   2日下午,在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52名來自福州、廈門、泉州的臺籍中學生和大陸中小學生,開啟了一場為期4天3夜的閩南文化研學之旅。  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廈門建發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當天開營,給兩岸青少年搭建交流心聲、碰撞思想的平臺。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撅芋。」
  • 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在臺灣新竹閉幕
    新華社臺北9月30日電(記者張鍾凱 劉剛)以「為了藝術為了愛」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合唱節30日在臺灣新竹縣圓滿落幕,交流規模再創新高,4支大陸隊伍和2支臺灣隊伍獲得金獎。此次合唱節參與人數逾1200人,參與團隊共計23支,其中大陸合唱團隊15支,臺灣合唱團隊8支。
  • 快來走進「920就愛你」海峽兩岸電商購物節
    9月20日,備受兩岸網友關注、引爆購物狂潮的「920就愛你」海峽兩岸電商購物節(以下簡稱「購物節」)將閃亮登場。本屆購物節是由國臺辦經濟局、商務部臺港澳司及電商司指導,中國臺灣網自主打造的公益活動。去年9月18日,首屆「920就愛你」海峽兩岸電商購物節在浙江杭州啟動,受到兩岸網友熱烈追捧,2019年在天貓國際、雲集等大陸電商平臺銷售臺灣商品超過10億元。
  • 閩南泉州節俗禮儀之生育禮俗篇
    未懷孕前,則有生殖崇拜及歲時節日中的求子習俗,如泉俗元宵節,娘家要為新婚女兒送上紅、白成對的蓮花燈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燈,寄以「早生貴子」的祝民新婦懷孕,俗稱「病子」或「有身」,期間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諸多禁忌。孕婦要注意營養,多從雞鴨魚肉、豬肝豬腎等補養身體,促使胎兒健壯。娘家於孕婦臨產前,通常要送雞蛋、線面、雞等物品到男家,俗稱「催生」,祈望外孫降生順遂,頃注著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誼。
  •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兩岸民眾共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廈門新增兩個非遺傳習中心 兩岸民眾共同感受閩南文化魅力 2020-09-21 21:59:22明朝時期,錦裡村民從安溪清水巖祖殿分靈來清水巖清水祖師香火併在錦裡社建造宮廟,清水祖師信仰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信仰,擁有廣泛的信眾。長期以來,錦裡村積極開展兩岸林氏宗親民間交流,成為閩臺文化交流的基地。  廈門市海滄區清水祖師(海滄)信俗文化節當天舉辦。
  • 臺灣六旬翁當兩岸閩南語「信鴿」 吟唱古詩詞
    ­  十年來,蔡金安經常往返臺灣和大陸,用閩南語吟唱的方式,當起了兩岸閩南語交流的「信鴿」。­  被閩南語文學感動致力閩南語詩詞吟唱­  頭戴草帽、吟唱詩詞聲音洪亮……昨日,記者見到了這位飽含古風古韻、精神抖擻的六旬老人。­  當記者問及為何要推廣閩南語時,蔡金安打開了話匣子。
  •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順利召開
    第七屆海峽兩岸及港澳鯨豚研究和保護研討會在廈門順利召開 2020-11-21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裡面體現了很多古人的生育講究呢!
    這一說法雖較為晚出,但重視子女生育的觀念,則在遠古社會時期,即已萌生。在這一觀念支配下,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育習俗。進入到文明社會後,對大多數社會階層,尤其對貴族階層而言,生子育女對於保持家族傳承連綿不絕具有重要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制定了豐富多彩的生育禮。一、商代生育禮俗考古發現的甲骨文有關記載表明,商朝時,已經形成比較系統的生育禮俗。
  • 第二屆「長江之光」海峽兩岸創意周在漢啟幕
    海峽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是融合兩岸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紐帶,通過兩岸創意交流活動展現荊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本次活動有來自臺灣藝術大學、臺灣樹德科技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和山東工藝美院的15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
  • 海峽兩岸植物病理與昆蟲學研究生論壇在福建舉行
    中國臺灣網3月26日福州消息 3月23日至27日,由福建農林大學和臺灣大學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植物病理與昆蟲學研究生論壇在福建農林大學舉辦,來自臺灣大學的植物保護學科3位教授和12位博碩士研究生參加。
  • 閩南年俗之新正、拜正
    年 ● 龍 海 味 閩南 年俗
  • 臺生入閩研閩南聚落文化
    大公網7月20日訊(記者 蔣煌基)來自臺北科技大學等的近百位臺灣大學生,20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雷鋒鎮瑞坂村,展開閩南聚落文化及傳統建築調查。臺灣華梵大學教授蕭百興告訴記者,兩岸年輕人可聯手找到一條既能保護好鄉愁,又能讓鄉村活化的道路,不僅對正在城鎮化的大陸農村有巨大意義,也給了臺灣年輕人有再創業再出發的機會。
  • 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全文)
    為擴大兩岸郵政業務合作,便利兩岸人民聯繫與交流,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兩岸直接郵政合作事宜,經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如下:   一、業務範圍   雙方同意開辦兩岸直接平常和掛號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郵簡、印刷品、新聞紙、雜誌、盲人文件)、小包、包裹、特快專遞(快捷郵件)、郵政匯兌等業務,並加強其他郵政業務合作
  • 閩南童謠的「生活歌」 見證深厚「兩岸記憶」
    2017年「清新福建行」系列報導之四泉州歌訣傳承人傅孫義老先生給兩岸媒體吟詠閩南童謠「古早味」引發兩岸共鳴在今天的閩南童謠交流活動中,相同的方言,閩南童謠讓在場的臺灣媒體不自覺的跟著吟唱起來。但身為福州本地人的記者來說,聽起來真是頗為吃力,可是當耳邊響起熟悉的「天黑黑……」時,與來自對岸的同行產生了「共鳴」,了解了這種節奏明快的「古早味」所散發出的人情味。
  • 大金龍金威封閉廂式貨車亮相海峽物流節
    2014年11月21日~23日,「2014海峽物流節暨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物流與供應鏈博覽會」在福建廈門舉行,此次物流節聚焦「創新與變革——擁抱移動互聯時代」主題,對於廈門打造現代物流千億產業鏈更具現實意義,吸引了海峽兩岸眾多物流企業參與。大金龍攜旗下輕客產品金威小海獅廂式運輸車展參展,助力城市物流發展,受到多方好評。
  • 《兩岸關係》——臺中紀行
    大甲鎮瀾宮——開啟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灣媽祖宮廟   曾於19世紀80年代末首先開啟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中大甲鎮瀾宮,近20年來每年都要組織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朝聖,使其成為與湄洲島媽祖祖廟聯繫最密切的臺灣媽祖宮廟。
  • 閩南的年俗:閩南文化就是這般有魅力,這些圖片讓你如臨其境
    妻是閩南人,家住泉州永春。說起永春,也許少有人知道,若說詠春拳,恐怕少有不知道的。據說詠春拳與永春白鶴拳同宗,是南拳的一種。老人們說,詠春拳流傳廣泛,鄭成功的軍隊和天地會的會眾中,就不乏詠春拳高手。傳說雖然未必可信,詠春拳在江湖上的名望倒是響噹噹的。閩南的年俗就如這詠春拳,經久而不衰,對於我這個「化外之人」來說,尤其顯得有吸引力。就拿除夕祭祖來說吧。
  • 「2020陽光海峽——兩岸少年藝術展」開幕
    東南網1月9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月9日,「2020陽光海峽——兩岸少年藝術展」在福州朱紫坊正式拉開帷幕,藝術展作為「2020陽光海峽———兩岸快樂小天使」 雲上交流營活動的收官之作,集中展覽了兩岸少年透過雲端分享的精彩視頻,並設置多元藝術分享和互動環節,讓來自福建和臺灣的少年雲上相約,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