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這首最著名的,描繪琵琶彈奏過程中聲與情的完美交融的長詩,想來絕大部分人都聽過。
琵琶音色清脆,曲調起伏,情思悲切婉轉,最終惹得詩人「江州司馬青衫溼」,寫下一首《琵琶行》,成為千年傳唱的一段佳話。
但琵琶作為一種樂器,對它,你又真正了解多少呢?
「批把」與「琵琶」
批把,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這段話描述的是琵琶的兩種基本彈奏方法,右手向前彈叫「批」,右手向後撥叫「把」。
到了魏晉時期,人們根據「琴」「瑟」等樂器的命名方式,為「批把」也去偏旁,頭頂加上一對「王」字,才成就了「琵琶」這個我們熟悉的名字。
不過一直到唐代以前,「琵琶」這個稱呼都不僅僅指現在我們熟知的琵琶,而是包括了所有以「批」「把」為主要演奏方法的相似彈撥樂器。
比如現在的月琴、柳琴、阮等等。
南北朝時,來自西域的曲項琵琶傳入中原。與漢民族自有的「秦琵琶」、「漢琵琶」雜處一室,相互摩擦融合。
此時,琵琶的樣式種類可謂豐富無比,直項、曲項、橫抱、豎抱、圓腹、梨形……而這林林總總的彈撥樂器,仍然統稱為「琵琶」。
唐朝開放而多元的文化包容了幾乎所有的外域風情,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燕樂」取代了以鐘磬為主音的雅樂在宮廷生活中的地位,而在唐朝的梨園中,琵琶大放異彩,成為了「樂隊的主唱」。
唐代文人詩歌中更是經常描寫到聽琵琶的場景,所謂「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也正是在這個最開闊繁華的時代,「琵琶」兩字漸漸開始專指曲項琵琶了。
除此之外,在唐代,琵琶的彈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最為突出的就是從橫抱轉為豎抱,從撥彈逐漸改為指彈。
在曲項琵琶剛剛傳入中國時,彈奏曲項琵琶需要使用這樣的木撥子。
唐代貞觀初年左右,指彈出現。宋代基本處於指彈與撥彈並存狀態,到了明清,撥彈就完全被指彈取代了。
宋元時代,不同樣式的琵琶有了更加詳細的名稱界定。
像是大琵琶、小琵琶、蛇皮琵琶、屈茨琵琶、直頸琵琶、曲頸琵琶、雲和琵琶……各種各樣的名稱,都紛紛湧現出來。
如同其他民族樂器一樣,在清代,琵琶演奏也開始分流別派。而琵琶的形制,在明清便基本固定得與現代不相上下了。
直到上世紀60年代,以直項取代了曲項,以鋼弦取代了絲弦,現代琵琶便徹底完成了對古代形制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①張飛飛《論宋詞中的琵琶藝術》;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②張靜波《琵琶與中國文化》,《藝術探索》,2005年2月,74-77頁
③孫麗偉《琵琶文化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