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存在形式。從小小的昆蟲,再到鳥類、魚類和野獸,到處都遍布著群居動物。除了食草動物外,食肉動物也常常會一起捕獵,貓的近親獅子也是群居動物。
對於食草動物來說,群居可以減少自己被捕殺的機率,也可以提高自己找到食物的機率。因此,大部分食草動物都趨向於群居。
對於許多動物來說,群居生活還有一個好處:更有利於生殖。群居的動物更好尋找伴侶,而獨居的動物卻要花很多時間尋找伴侶。
當群居動物產下幼崽後,它們會遵循群養的法則,成年動物會共同保護或餵養幼崽,這樣的話幼崽會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
從南極的企鵝,到非洲的大象,還有翱翔在天空中的阿拉伯鶇鶥,乃至人類本身,都是群居動物。
看到這裡,你的心中一定產生了一個疑問:既然群居那麼好的話,為什麼貓咪不群居呢?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群居的好處無法彌補食物不足的缺點。
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表示,當群居動物一起進食,並達到一定程度後,和其他同類一起進食就會減少個體的食物數量。
獅子作為一種大型貓科動物,開始群居的原因是地盤意識,但除此之外,事物的因素也很重要。獅子一次可以狩獵一隻角馬或者斑馬,這樣的獵物足夠許多隻獅子吃飽。
然而,家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家貓體態嬌小,也只獵捕小動物,它們每次捕獲的獵物不足以讓它們和其他同類共享。
有的時候,貓看起來似乎願意與其他同類呆在一起,但這並不意味著貓就是群居動物。
約翰表示,貓咪互相之間的關係非常分散,而且它們沒有任何群體身份。貓咪呆在一起只是為了有一個共同的空間照顧自己的幼崽。
不過,在和人類一起生存的漫長時光中,貓咪也逐漸學會了與同類共處。
研究者發現,同獨居的豹子和野貓相比,家貓的個性和群居的獅子更像。日本愛媛縣的青島也是一個例子——上面生存了成千上萬隻貓咪。
怎麼樣,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