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要打窩,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打窩也是有技巧的。至少打窩的方式上就有很多種,有手拋窩的,也有抽散炮的,也有用打窩器,打窩勺打窩的。關於打窩的量也比較有爭議,有的釣友認為打大窩誘魚更快更多,有的釣友則認為窩量太大了容易出現魚兒進窩不吃餌的現象。其實打打窩還是小窩是要根據水情和魚情來實際調整的,有時候要打重窩,有時候卻只需要一點點窩料來誘魚就足夠了。那麼問題來了,不同的魚情下我們該怎樣打窩,什麼情況下要打重窩,什麼時候打輕窩?
一,什麼情況下打重窩
1,釣大魚要打大窩
這個應該很輕鬆就能想到了吧。大魚體型大,食量也大,尤其是草魚這種群體性魚種,本來食量就比較大,而且一來就是一大群,你說窩料少了能留得住它們嗎?而且在自然水域的大魚本身數量就比較少,水廣魚稀的情況下,如果窩料太少了那就很容易出現大魚還沒聞到味道,窩料就被小魚吃光了,這還到哪裡去釣大魚。所以,你看人家釣大魚用臉盆打窩,用桶打窩也沒啥好奇怪的。
2,生口魚的窩量可以適當大一些
生口魚對餌料的警惕性低(尤其是養殖的生口魚),基本上碰到食物就會吃,而且吃餌的信號也很清晰。尤其是在黑坑釣生口魚的時候,這時候就要注意窩量了,沒有足夠的窩量魚兒很快就會被別人搶走,那就得不償失了。如果自然水域資源比較好的地方,魚的個體也比較大,還是建議窩量偏大一些。
3,大水面,深水窩量適當大一些
大家的觀察力如果夠仔細的話,就會發現打大窩的水域一般都是水庫,湖泊這些大水域。這裡不但面積大,而且水比較深。如果打的窩料全是粉末的,可能在半水就融散了,就算小顆粒也很容易受到水流的影響而四處飄散,很難形成集中誘魚的優勢,所以窩量要相對大一些。而且大水面通常會有大物出沒,窩料太小了也很難吸引它們進窩。
二,哪些情況要少打窩
1,肥水水域
夏天的肥水水域是比較難釣的,本身裡面的食物就比較多,水裡的魚兒對食物的需求不是特別強烈,而且溶氧量也偏低。如果窩量太大,魚兒很容易吃飽而不去吃餌。而且窩量太大魚兒有沒有吃完的情況下,時間長了窩量還會變質,在水底散發出怪味,破壞水質,這樣就更難釣了。
2,釣小魚
小魚本身食量就小,吃不了多少東西,窩量打多了只會讓小魚吃飽了不吃餌。完全就是浪費窩料。比如說釣瓜子鯽,你打上2斤窩料,哪怕這群魚有一百條也吃不完這麼多窩料啊。實際上野釣的時候,一群魚頂多就是20條左右。
3,釣淺水
魚兒是喜歡到淺水區來覓食的,所以很多釣友在釣淺水的時候喜歡用打大窩來吸引魚兒的注意。其實不一定非要打大窩,淺水水域受到水流影響比較小,窩料入水後保留得比較完整。而且淺水水域窩料打得過多反而會引起魚兒的警惕性,那就得不償失了。
4,魚口不給力的時候
不管哪個季節都有魚口比較輕,魚兒覓食慾望不高的時候。冬天就不說了,溫度低魚兒覓食慾望不高,打重窩只會自找麻煩。夏天也同樣有魚口輕的時候,比如說氣壓偏低,水質不是特別理想的時候。這時候魚兒對食物的需求並不強烈,打重窩也沒什麼太大意義。從味道濃鬱一些的粉狀窩料刺激魚兒進窩,適當的有的顆粒留魚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