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第一功臣卻飽受兩任皇帝厭惡,皇帝最不能容忍什麼

2021-01-10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提起短命的隋朝,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應該就是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獨孤皇后以及隋末的一眾英雄好漢。這些人在短暫的隋朝發光發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隋朝前期,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開皇盛世的助推手,是隋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他就是隋朝首任丞相高熲。

一、軍事平亂

高熲出身於渤海高氏,和北齊皇室是同宗,他的父親也曾經在北齊當官,後來被奸臣陷害不得已投奔北周,投靠在獨孤信門下。因此,當北周要求大臣將姓氏改回鮮卑姓的時候,高熲被賜為獨孤姓,楊堅為顯示對其器重,不直呼其名,只親暱地叫他「獨孤」。

從叛齊歸周到武帝滅齊、從徵討羌胡到北周衰敗,高熲經歷了南北朝最後的亂世,同時也成為了結束這個亂世的重要參與者。公元580年,楊堅預謀篡位,高熲主動投誠,在楊堅跟前表忠心「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高熲說到做到,在接下來的平定尉遲迥之亂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楊堅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在外自然就有不服的人。當時起兵反對的主要有三方人馬,一是鄴城的尉遲迥,二是鄖州的司馬消難,三是益州的王謙。

三路人馬中以尉遲迥的勢力最大,他一起事,關東州縣紛紛響應,短時間內號召起數十萬大軍,逼得楊堅不得不派遣年老的名將韋孝寬率軍平叛。

韋孝寬是南北朝名將,功勳卓著,但此時的他已經年老,與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敦對峙於武陟、隔沁水相望,難以取勝,且他不是楊堅嫡系,楊堅對隨軍出徵的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大將也信不過(前兩人後來果真叛變了),於是派遣了一位值得信賴、同時又很有才幹的人前去監軍,這人就是高熲。

高熲到達武陟後,隨即與尉遲敦展開較量。尉遲敦在兩軍對壘的沁水上遊放下火船,想燒橋阻斷敵軍進攻,高熲則見招拆招,相應地在上遊建築土狗(水中積土,前尖後寬,形狀像坐著的土狗)擋住火船。尉遲敦又假裝後退,想趁敵軍率軍追趕的時候半渡而擊之,高熲則率軍猛追,追過河後毀掉木橋,置之死地而後生,將士果然勇往無前,奮力拼殺,尉遲敦大敗,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於是高熲大軍兵臨鄴城城下。

到達鄴城後,韋孝寬和高熲互相配合,加上宇文忻、李詢等人出謀劃策,尉遲迥很快就兵敗自殺。從起兵到自殺,尉遲迥之亂僅僅持續了不到七十天。

如果說平定尉遲迥的時候高熲只是個監軍,並非主帥,那麼在接下來的滅陳之戰中,高熲則無疑是實際上的主帥。

其實早在滅齊之前,高熲就向楊堅建議過滅齊之策:一是時常騷擾南陳邊界,耽誤陳國農時;二是放火燒毀陳國房屋,損耗其經濟財力。不得不說,高熲這兩招是低端了一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採納他的策略後,「陳人益敝」。

公元588年,隋國以楊廣為元帥、高熲為元帥長史分八路、共計五十一大軍大舉伐陳,而真正節制諸軍的人是高熲。

在整個伐陳過程中,既有楊素從水路順流而下,又有韓擒虎、賀若弼等渡江作戰,甚至有燕榮浮海繞道進攻建康城的後方,在滅陳之後更是發生了韓擒虎、賀若弼爭功的事情。可想而知,要不是有功勳卓著、深受楊堅信用的高熲坐鎮中央、節制各軍,滅齊之戰會比實際上艱難得多,不可能僅用十餘天就佔領建康城。

二、政治治國

不僅在軍事上,高熲對隋朝的貢獻也體現在政治經濟上。

一是實施輸籍法。隋朝建立之初有四百多萬戶人口,開皇九年有七百多萬戶,大業二年有八百九十多萬戶,隋朝戶口的增長要歸功於高熲的輸籍法。

高熲將全國戶口按資產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多交稅、下等的少交稅。具體實施中,則讓縣令在每年的一月五日為戶口定樣,確定等級,編撰在冊,並以此作為依據收稅。

從而讓原本蔭庇在大地主家的佃農脫離出來,成為國家交稅人口,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因此隋朝出現了雖然天災不斷、但是人口數反而持續增長的現象,這就是輸籍法的作用。「隋氏之盛,實由於斯」。

二是主持制定《開皇律》。楊堅認為北周刑法嚴苛殘酷,刑罰混亂,於是讓高熲、裴政等人編撰新的律令,這就是著名的《開皇律》。

在魏晉南北朝的律令基礎上,高熲刪繁就簡,從輕量刑,廢除了鞭刑、車裂等殘酷刑罰,只規定了五種大的刑罰: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同時給予了貴族士大夫相應的特權,老百姓也可以通過縣、州逐級上訪伸冤,編成了一部相對寬簡的律令。

《開皇律》承上啟下,既是對北齊《麟趾格》的繼承,又是《貞觀律》、《唐律疏議》的基礎,對後世的律令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高熲還負責興建大興城、徵伐突厥和高麗,為楊堅推薦了一系列人才,許多隋朝大臣如楊素、蘇威、賀若弼、韓擒虎、李素等人都經高熲引薦過。因此,在楊堅一朝,除了楊堅本人和皇后獨孤伽羅外,對朝野影響最大的人非高熲莫屬。李世民就曾經評價他「高熲有經國大才,為隋文帝贊成霸業……及為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將高熲之死作為隋朝盛衰的轉折點。

三、被殺緣由

在隋朝前期,高熲是當之無愧的隋朝第一功臣,但是隨著太子楊勇的失寵,高熲也隨之失勢,甚至被楊堅、楊廣兩個帝王憎惡。公元599年,高熲被楊堅廢為庶人;公元607年,高熲被楊廣殺死,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一代功臣被兩個帝王憎惡至此,甚至被下獄殺死呢?

關於高熲之死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首先,高熲得罪了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女兒,和高熲這個父親舊部關係本來是很好的,但是高熲後來的一句話得罪了她。

楊堅是個妻管嚴,好不容易寵幸了尉遲迥的孫女,結果被獨孤伽羅發現,二話沒說把這女的殺了。楊堅又生氣又委屈,只好跑到沒人的地方大喊發洩,高熲急忙趕馬追上去勸「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正是這句話讓獨孤皇后和高熲之間產生隔閡。

之後高熲與獨孤皇后的兒子楊諒率軍討伐高麗,兩人在軍中產生矛盾,楊諒回來後就在獨孤皇后跟前告狀「兒倖免高熲所殺」。

此外,高熲的原配死後,楊堅想給他續弦,但高熲說自己和原配感情深厚,堅決辭讓。結果高熲的小妾懷孕了,獨孤皇后立馬說他壞話:你不是和原配感情好嗎,怎麼又和小妾好上了?你這不是欺君麼。

第二,高熲得罪了世家大族。高熲的輸籍法誠然讓隋朝財政大大增加,但是大量戶籍的增長必然伴隨著蔭庇在世家大族的佃戶減少,從而削弱了這些世族的利益。也因此,在高熲執政期間,大臣們中傷他的言論從未停止過。

第三,高熲得罪了楊堅。高熲是大隋首任丞相,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讓大隋走向巔峰,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這就難免受到楊堅的猜忌。

在伐陳之後,有人報告說高熲造反,楊堅「斬之」;將軍龐晃、盧賁等說高熲壞話,楊堅「怒之,(二人)皆被疏黜」,又有人將水災、旱災歸罪在高熲頭上,楊堅又將其罷黜。

之後高熲請派兵攻打突厥,有人又說他要造反,楊堅的反應是「未有所答」,從「斬之」到「未有所答」,楊堅對污衊高熲的人的態度產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一切都源於高熲功高蓋主,楊堅甚至直言「(高熲)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

最後,高熲得罪了楊廣。高熲的兒子娶了太子楊勇的女兒,這就無形中將高熲與楊勇綁在了同一條繩子上,也因此與楊廣、支持楊廣的獨孤伽羅產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高熲是楊勇派系的人,早在楊勇被廢之前,高熲便被楊堅廢為庶人。此後高熲雖然被楊廣起用,但他「不識時務」,屢次進諫,甚至在私下直言「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正是因為這句話,高熲被楊廣以「誹謗朝政」之罪殺死。

相關焦點

  • 皇帝睡覺夢見洪水,醒來一想,立刻將開國第一功臣滿門抄斬
    中國古代幾千年封建社會,王朝不斷更替,光皇帝就有幾百位,而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啊,皇帝一般又是喜怒哀樂很無常的人,任何的猜疑,任何的舉動都可能使得臣子帶來殺身之禍。下面這位皇帝,做夢夢見洪水淹了金鑾殿,醒來立刻將開國第一功臣全家殺絕,滿門抄斬。
  • 奪嫡引發的玄武門之變背後,實則是開國第一功臣反皇帝清洗的鬥爭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古代奪嫡之爭的一個極端體現,將「最是無情帝王家」演繹的是淋漓盡致,李世民是弒兄殺弟,並且逼迫父親李淵,可謂慘烈到極致。而在今天來看,玄武門之變其實不只是一場慘烈奪嫡,背後更是一場唐初的政治鬥爭,是開國皇帝對開國第一功臣的清洗,進而被反擊所引發的後果,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 他是隋朝開國第一功臣,隋煬帝如果用好,李淵得不了天下
    李淵是歷史上稱帝最快、統一最快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他之所以這麼快就統一天下,隋煬帝功不可沒,但是如果隋煬帝把這個人用好,恐怕李淵這輩子都別想染指帝位,這個人可以說是隋朝開國第一功臣,幫助隋文帝楊堅登上帝位,有輔佐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本來楊堅有意把他留給楊廣,可惜楊廣不但不用,反而將其殺害,這不是自掘墳墓嗎
  • 史上最有功績的七名皇帝排行,第一名平定四方堪稱千古一帝
    在我國2000年前的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好皇帝,也有被人稱為千古一帝的,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下歷史上最有名氣的7名皇帝,第七名,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我們都知道他的父親手握重兵,就因為這個,他從小就習武,並且非常厲害,歷史記載,他本是周世宗手下的一名武將,因為他的戰功赫赫,最終被升為殿前點檢,這可不一般也是手握兵權的職務,後來皇帝死了,他就發動了兵亂,滅了後周,建立了趙宋王朝。不過可惜的是,他一生都推崇重文輕武,導致他們的軍事實力都很膽小,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
  • 最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從未殺過一個功臣,還厚待不共戴天的仇人
    光武帝劉秀畫像 劉秀的人情味兒,首先可以從他對待親屬的一件小事上看出來。明太祖畫像 縱覽史書,自漢高祖開始,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中能做到善待所有的功臣、不枉殺一人者可謂屈指可數,殘暴如明太祖朱元璋者,甚至冤殺了絕大多數功臣。
  • 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他們會聊些什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趣哥(ID:imquge)   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總共出現了422位皇帝。   那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來了。   涉及的典故: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宇宙第一群的群主。
  • 隋朝有一著名奸臣,殺了皇帝還睡了皇后,最後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但是,要想治理好整個國家,單靠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需要有各種各樣的人幫助,而這些人一般都稱之為臣子。臣子雖然地位沒有那麼高,但是都能夠清正廉潔,國家肯定會是一片繁榮景象,反之,如果臣子都個個心懷鬼胎,昏庸腐敗,那國家就沒有好。就拿宇文化及來說,他就是一位奸臣,如果細緻一點說,他就是隋朝第一奸臣。
  • 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在說古代皇帝「賞金千兩」是不是真的給之前,先說一個數據。我國目前的黃金儲備大致在1948噸左右,這裡暫且將其當成正數2000噸,2000噸也就等同於兩百萬千克,等於四千萬兩。那麼有了這組數據,我們再往下說。首先我國現代的黃金開採力度以及儲備毋庸置疑是歷來最高。
  • 大將軍嘲笑皇帝:皇帝舒服還是王爺舒服?皇帝微笑道謝,殺心大盛
    臣子功高震主,皇帝就會猜忌疑心。倘若臣子居功自傲,橫行霸道,傲慢無禮,這便會引得皇帝的猜忌和厭惡,欲除之而後快。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人,陳國開國將領侯安都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絕路。皇帝駕崩太子繼位,但當時的太子還被扣押在北周,後宮皇太后不表態,滿朝文武更是無人吱聲,這個時候候安都站出來,說"現在到處都在打仗,國能沒有主嗎?我們沒有太子,不是還有陳蒨嗎?他戰功不小,為什麼不按照遺詔來。"最後在他提劍逼皇太后交出"玉璽",陳蒨順利做了皇帝。
  • 古代最傳奇公主,兩任丈夫早逝後嫁給自家僕人,皇帝得知拍手鼓掌
    退一步說,皇帝雖然掌握著天下,但往往也需要將公主下嫁給功臣之後,以顯示皇恩浩蕩,同時更能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在此情形之下,公主下嫁的對象也往往都是達官貴人家中的子弟。在西漢王朝,有一位地位頗高的公主,作為當朝皇帝一母同胞的親姐,她最終卻嫁給自己昔日的僕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此人便是平陽公主,她是漢武帝的長姐,亦是後者最信賴的親人。平陽公主的真名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只知道她嫁給的第一個夫君乃是平陽侯曹壽(開國功臣曹參曾孫),故而世人稱其為平陽公主。就像吳大帝孫權的長女孫魯班曾嫁給東吳名將全綜,亦被人稱之為全公主,是相同的道理。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皇帝排名,第一女帝武則天上榜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餘年,產生了400多個皇帝,這其中有昏君,也有千古一帝。判斷一個好皇帝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他為國家,民族作出的貢獻和給百姓帶來的福祉。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皇帝究竟是誰呢?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趙禎宋仁宗趙禎,是熱播劇《清平樂》的主角,他做皇帝以「仁」著稱,對身邊所有人都很寬厚,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到了宋仁宗趙禎的臉上,趙禎也不怪罪。在位42年,百姓不知兵戈,史稱「仁宗盛治」,宋仁宗也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第九名,絕代女皇——聖神皇帝武則天誰說女子不如郎?
  • 《甄嬛傳》皇帝駕崩時,熹貴妃說了什麼讓皇帝死不瞑目
    便對他委以重任,託與江山,不過,當上皇帝後的雍正帝,為了鞏固掌權,對待自己的親兄弟也是很有手段的。雍正繼位時,康熙皇帝年滿20歲的皇子有15個人,他們分別是允禔、允礽、允祉、胤禛、允祺、允佑、允禩、允禟、允我、允祹,允祥、允禵、允偶、允祿和允禮。除了允祚夭折,其中,皇四子就是雍正皇帝。這樣看來,雍正皇帝繼位後,共有3個哥哥和11個弟弟已經長大成年。
  • 史上最牛老丈人,三個女婿都是皇帝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中國歷史上眼光最好,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獨孤信!他為三個女兒挑選的三個丈夫,皆成為皇帝,而且還是不同朝代的皇帝。隋朝建立,以文獻皇后父故,追封太師、趙國公,諡號為景。唐朝建立後,以元貞皇后父故,追封梁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不管哪個朝代的建立,最後都會對獨孤信進行追封,封號是一級比一級高。這背後當然都與他選擇的三個女婿有關係。
  • 他是隋朝統一的大功臣,魏徵卻說他是隋亡的推手,他是誰?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朝,他結束了自晉以來的亂世。在隋朝的建立過程中,有一個人居功致首,他就是隋朝楚公,尚書令楊素。楊素楊素第一次走進歷史的舞臺是他為自己的父親爭取到了大將軍的贈官,而他自己也受到當時的皇帝周武帝的賞識,被封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三年以後,楊素跟隨北周皇帝討伐北齊,因功被封為子,後又進封為縣公。
  • 古代的貴族家庭,為什麼敢拒絕和皇帝成為親家?而皇帝卻無可奈何?
    如果我問你,在古代,誰的身份最尊貴?大家毫無疑問,都會說皇帝! 那假如你回到古代,皇帝想和你聯姻,你願意嗎? 可能你會覺得我傻,竟然問這種問題,有這樣的好事兒,誰會拒絕。
  • 皇帝:朕聽說愛卿要造反?大臣脫下衣服,皇帝哭了,當場原諒了他
    皇帝:朕聽說愛卿要造反?大臣脫下衣服,皇帝哭了,當場原諒了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複雜的,古時候的君臣關係就更是這樣了。打天下的時候,皇帝需要能帶兵打仗的人,為了籠絡這樣的人,皇帝會給他們官職、財富、美人,對他們禮遇有加、恩寵不斷。
  • 手下打了勝仗,皇帝說:朕的女人任你挑選,然後成帝王中最大贏家
    特別是每當新皇登基,往往會大肆屠殺跟隨自己四處徵戰的大臣們,這似乎成為了一個歷史定律,得到善終的開國大臣們屈指可數,為了保證自己的後世無憂,皇帝往往會找到各種藉口來掃除他們,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登上皇位之後,所要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自己曾經最親密的戰友。古代皇權高於一切,除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們,會讓自己的江山更加穩固,歷史證明諸侯的權勢過大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 史上6大戴綠帽子的皇帝 李世民成口碑最好的烏龜
    1、成也烏龜,敗也烏龜 李淵李淵基本介紹: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又升職為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官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大業十三年(617年),官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
  • 近衛軍:本是皇帝的鷹犬,為何最後卻成皇帝的「掘墓人」?
    然而,作為開創羅馬帝國時代的皇帝蓋烏斯·屋大維,他卻親自在自己「臥榻之側」安置了一頭猛虎——近衛軍。 《文明的歷程》裡記載:「他(屋大維)自稱「第一人」,含意為「第一公民」或「第一元老」。他將羅馬的全部權利集於一身:他是各省的總督、全軍的統帥,有權宣戰、媾和(交戰國雙方達成和平條約,停止戰爭)、提出法律和否決法律。」
  • 皇帝如何過完一天?晨讀,批閱奏摺佔一半時間,私人時間少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裡,都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形形色色的人,匆匆忙忙的在工作,很多時候都很繁忙,都在奔波打拼,那麼古時候的帝王,身處高位,隨便任何時候都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沒有人來催促自己,那麼古代帝王的一天真的就是隨心所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