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鄭燮)作品賞析:故宮博物院藏及其他館藏

2021-01-08 藝享甜開

鄭燮(1693-1765),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鄭板橋出身貧寒知識分子家庭,幼年喪母,賴後母撫養。少年時從學於鄉先輩陸震,20餘歲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鄉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七年出任山東範縣知縣。一年後調任濰縣。十三年,乾隆皇帝弘曆東巡至泰山,他為書畫史。十八年因請賑得罪大吏而罷官。 鄭燮的詩、書、畫世稱「三絕」,專長於畫蘭、竹、石、松、菊等,偶亦寫梅,筆法直接取法石濤,又多從徐渭、高其佩等畫家中得其意。剪裁構圖崇尚簡潔,筆情縱逸,隨意揮灑,蒼勁豪邁。其題材雖然局限於傳統的文人畫「四君子」範圍,但通過題詩、題跋寓社會倫理教育於畫中,能時出新意。其書法以畫法入筆,折中行書和隸書之間,自稱「六分半書」。縱橫錯落,整整斜斜,如亂石鋪街,不落前人窠臼,別具一番風味,後人亦稱書體為板橋體。

清 鄭燮 梅竹圖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梅竹圖》軸,清,鄭燮作,紙本,墨筆,縱127.8cm,橫31.3cm。

本幅自題七言詩一首:「一生從未畫蘭(誤筆「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板橋。」鈐「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二印。無鑑藏印。

竹是鄭燮最擅長表現的題材,他能出神入化地準確捕捉住竹枝、竹葉在風中搖曳的動態和神韻,並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同時竹之高潔素雅、堅韌不屈的物性亦最能體現鄭燮剛直不阿的人品。鄭燮畫梅的作品僅此一幅,但因他具有深厚的藝術功底,故在梅的表現上亦能揮灑自如,花瓣為中鋒運筆,其形狀雖方圓不一,但自然的行筆,流暢的圈線,勾勒出了花兒旺盛的生命力。梅與用潤墨表現的青竹在相互映襯中體現了它們不同的美。

清 鄭燮 墨筆竹石圖軸 160.9×8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墨筆竹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60.9cm,橫81.8cm。

本幅自題:「昨日山頭爛酸歸,路旁密筱亂牽衣。何須定要千尋竹,自有清光滿翠微。見翁年學長兄正畫,板橋鄭燮。」鈐「鄭燮之印」白文印、「二十年前舊板橋」朱文印。鑑藏印有:「福山鄧氏」、「黎堂」等。

鄭燮最喜畫竹,也最擅長表現各種環境下不同形態的竹子。此圖描繪了在清風中搖曳的勁竹與石相伴而生的畫面。構圖簡潔,筆法健挺灑脫,於寫意之中見寫實功底,將竹之高潔素雅、堅韌不屈的物性盡現筆底。

清 鄭燮 墨筆竹石圖軸 紙本墨筆 127.6cm×57.7cm 故宮博物院

《墨筆竹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27.6cm,橫57.7cm。

畫上自題:「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行輩中無此人也。屢索予畫,未有應之。乾隆五年九秋過予寓齋,因檢家中舊幅奉贈。竹無竿,蘭葉偏,石勢仄,恐不足當君子之意,他日當作好幅贖過耳。板橋弟鄭燮。」鈐「鄭燮印」、「克柔」印。乾隆五年為1740年。

鄭燮最喜畫蘭、竹、石,認為它們有節、有香、有骨。他筆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擴大了文人畫自娛的內涵,或用以寄託「用世之志」,或歌頌不為俗屈、挺然堅勁的精神。這種畫外意突破了文人畫自我表現的藩籬。此圖是鄭燮贈與友人的,從題詩上看,是他臨時找來一幅自藏的畫作,再補題詩以贈。圖中以竹之勁挺、蘭之清雅、石之堅韌來比喻「飲牛四長兄」的高尚品格。蘭、竹置於陡峭的巖石之間,縱橫交錯,天機自然,秀逸灑脫中更見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在畫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隸書筆法畫竹,以縱逸的草書之法畫蘭,陡峭的巖石則以側峰用筆簡括勾勒出輪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巖石上的題款使畫面本身傾斜的對角線構圖變得平穩厚重,此外以楷書融入篆隸的「六分半」書欹正相生,清勁縱逸,亦增強了主題的內涵。

鄭燮 墨蘭圖 扇頁 故宮博物院

《墨蘭圖》扇頁,清,鄭燮繪,金箋,墨筆,縱16.8cm,橫53cm。

扇頁有自題:「古人云:寒花餘幾箭。板橋云:一枝也可入東風。故拈筆作此。」「寒字下落『盡蕙』二字。板橋又記。」鈐「克柔」朱文印、「鄭燮之印」白文印。

此圖是一幅帶有自娛性質的畫作,作者為了表明「一枝也可入東風」,僅單繪一枝有著鮮花綻放的蕙莖。作者為了以簡勝繁,同時令簡約的畫作變得富有情調,在構圖上,巧於布置,將蕙莖畫成右高左低的倒臥「S」形,它不僅打破了右左的平面空間而且分裂了上下的高低空間,令畫面因為分割的面積不同而顯得生動富有變化。莖上的花兒也巧於安排,它們處於莖的不同位置,或仰或俯,錯落有致。它們以彼此間的不同位置關係,將莖由一根線變成有律動變化的生命體。圖中以「亂石鋪街體」書寫的款題,其正斜疏密的墨跡,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成為了畫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穩定了畫面,增強了畫作的視覺審美意趣。

清 鄭燮 竹蘭石圖軸 123×65.4cm 故宮博物院藏

《竹蘭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23cm,橫65.4cm。

圖繪不畏環境險惡的蘭竹在懸崖峭壁上生機盎然的景象。構圖奇巧,不落俗套。以蘭竹打破石壁單調的平面,令畫面豐富而多變。同時,平整的石壁亦將紛紛雜雜的蘭竹統一起來,令畫面於繁亂中不失齊整。用筆率意,施墨潤澤,為鄭燮竹蘭石畫的代表作。

本幅自題七律一首,勸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謂的蘭、竹一樣心胸開闊,「容納百千端」。款署:「紹言老寅長兄教畫,板橋弟鄭燮。」鈐 「鄭燮之印」、「揚州興化人」 白文印二方。朱文鑑藏印二方:「無所住齋鑑藏」、「雪浪齋主人四十以後審定真跡」。

鄭燮 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

《竹石圖》軸,清,鄭燮繪,紙本,墨筆,縱120cm,橫59.7cm。

鄭燮所畫之竹,形象千姿百態,筆墨變化多端。同樣是數竿竹枝,卻有新竹、駝竹、鳳竹、晴竹、盆景之竹、庭院之竹、山野之竹、水鄉之竹的區別,並呈現各自不同的情態,給人以美的感受。畫面上翠竹兩竿,瘦勁挺拔,枝葉仰偃,蕭疏清逸。竹枝下有山石及竹筍數支,恰當襯託出春竹之勃發鬱茂,頗富自然之趣。其言將竹筍與鰣魚相佐,又創美食之竹,新穎別致,獨具匠心。

自題:「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東風三月初。為語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煥老年學兄正,板橋鄭燮」。鈐「鄭燮之印」(白文方印),「二十年前舊板橋」(朱文長方印),「歌吹古揚州」(朱文長方印)。

鄭燮 仿文同竹石圖軸 故宮博物院

《仿文同竹石圖》軸,清乾隆,鄭燮繪,紙本,墨筆,縱208.1cm,橫107cm。

此圖作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鄭夑時年70歲。圖繪山巖陡峭,幽篁靜立,枝節疏朗,既寫就翠竹之秀勁神採,又表達出鄭氏畫竹之理念,為其晚年之佳作。

自題:「乾隆壬午夏五月午後寫此」。鈐「二十年前舊板橋」(朱文長方印)。又題:「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燮又記」。鈐「有數竿竹無一點塵」(白文長方印)。 再題:「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陰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巖谷。受老年學兄正,板橋道人鄭燮」。鈐「鄭燮印」(白文方印),「丙辰進士」(朱文方印),「歌吹古揚州」(朱文長方印)。

鑑藏印:「倉稊乙亥以後所得」(朱文長方印)。

其他

清 鄭板橋 蘭竹圖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清 鄭板橋 竹石圖軸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清 鄭燮 華封三祝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 鄭燮 荊棘叢蘭圖 南京博物院藏

清 鄭燮 蘭竹圖卷 紙本水墨 34.9 x374.7釐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清 鄭燮 遠山煙竹

清 鄭燮 竹石圖 旅順博物館藏

清 鄭燮 竹石圖 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藝術館藏

清 鄭燮 竹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清 鄭燮 竹石幽蘭圖 天津博物館藏

相關焦點

  • 經歷三朝鄭燮為官清正,寫絕六分半書,自創「板橋體」
    鄭燮性格曠達,不拘小節,喜高談闊論,臧否人物。當時即被人稱為「狂」和「怪」。鄭燮《自書詩四首中堂》紙本行書 136.5×74.6cm 1741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鄭板橋的書法特色就是「六分半書」,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介於楷、隸、草之間,而將傳統中國繪畫方法融人其中的書法。據鄭燮自述,他學詩不成功,轉而學書法,書法沒學好又去學作畫。
  • 鄭板橋的四十九幅經典作品欣賞
    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鄭板橋更多作品欣賞
  •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開展
    八大山人貓石花卉圖卷國際在線消息(記者丁旭):「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5月拉開帷幕,集中展出「清初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的典型書畫作品。基於坎坷多折的生活經歷,他們的書畫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真摯的感情色彩,不但個性鮮明,而且藝術面貌獨特新穎,極富藝術內涵,又充滿了勃勃生機。他們的藝術特色對清代乃至近現代、當代書畫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大批以「四僧」為師的書畫家群體。據介紹,本次展覽的展品多達81件套,總計163件,是歷次「四僧」相關主題展覽之最。
  •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書畫冊頁《娛目賞心冊》,故宮博物院藏 清人書畫《娛目賞心冊》
  •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將於武英殿開展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 「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將於5月6日在武英殿書畫館拉開帷幕,展期近兩個月,至6月28日結束。 「清初四僧」(以下簡稱「四僧」)是指活動於明末清初的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四人。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丨董其昌晚年草書神品《呂仙詩卷》
    明代 董其昌書法 呂仙詩卷,紙本24.8×292.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相傳北宋熙寧(1068-1077)中,呂洞賓前往拜訪湖州東林山的沉東老,飲醉後以石榴皮書此詩於壁上,七年後蘇軾前往拜訪,沉東老雖已故三年,仍和詩三首以記之。
  • 故宮博物院館藏:竹、木、牙、角、匏
    此件作品為立體圓雕技法製作,刻工渾厚圓潤,造型威嚴壯健,反映了我國民間對神勇力量的崇拜,為研究明代圓雕竹刻工藝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此件飛熊於1962年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博物院。  雕花卉象牙雕花卉象牙,清晚期,通長69.9釐米,徑8.3釐米。
  • 「摸金校尉」倒賣文物青花瓷大罐 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
    黑市驚現青花瓷大罐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2019年10月,由於發掘古文化遺址和倒賣文物,阜新市公安局要求市檢察廳逮捕姚某、李某、毛某、沈某、姚某超等5名嫌疑人。受理案件後,阜新市檢察院成立專案組,主動提前介入,及時引導公安機關偵查。
  • 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清 · 朱耷《貓石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 · 朱耷《貓石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清 朱耷 貓石圖卷 紙本水墨34×2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作品鑑賞八大生於末世皇族,江山易姓,同時又一生坎坷,懷才不遇,他的畫帶著悲憤、
  • 鄭板橋的自敘:吾貌寢陋,好大言又自負…
    在中國書法史上,鄭板橋因其一反常態的獨特言論和書畫風格而被世人稱為「怪」,書法之怪更為明顯——他敢於把不同的書體混在一起而構成一件書法作品,這是他書法最大的特點。 清代鄭燮行書《板橋自敘》,故宮博物院藏。《板橋自敘》言,「貌寢陋,人鹹易之。又好大言,自負太過,漫罵無擇,諸先輩皆側目,戒勿與往來。」
  • 藏在故宮博物院的琴——九霄環佩、大聖遺音
    故宮博物院現存唐代至清代古琴共29張,其中唐琴四張,分別為「九霄環佩」、「大聖遺音」、「飛泉」和「玉玲瓏」。九霄環佩和大聖遺音因為名家「帶貨」也更廣為人知。九霄環佩九霄環佩為伏羲式,相傳為唐朝開元年間由四川斫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所制。名為九霄環佩的琴現在所知的共存五張。
  • 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青花瓷大罐,竟現身黑市……|今晚九點半
    黑市驚現青花瓷大罐器形大過故宮博物院館藏被查獲的青花纏織牡丹紋蓋罐2019年10月,因涉嫌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阜新市公安局向市檢察院提請對姚某、李某、毛某、沈某、姚某超等5名嫌疑人批准逮捕。接案後,阜新市檢察院成立專案組,主動提前介入,適時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
  • 鄭板橋的書法藝術:六分半書遊戲筆墨,手書判詞為官清廉
    《行書懷素自敘帖語軸》是鄭板橋「六分半書」的形成期作品, 作品中「行、隸、楷、草」仍具有很多獨立的成分和氣息, 相互「融合」的情狀尚不成熟, 但為他以後的書法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鄭板橋對中國傳統書法的學習是博學諸家, 不僅學帖、館閣體, 也學碑, 且和金農等人是首先開創學碑風氣的。
  • 臺北故宮傳世珍藏: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特展【多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近百件「揚州八怪」書畫作品亮相河北 呈現淮揚古郡意趣
    (鄭板橋)仿文同竹石軸。崔佳明 攝     中新社石家莊3月24日電 (郝燁)24日,匯聚了金農、鄭燮(即鄭板橋)、高翔、汪士慎、李鱓、黃慎、李方膺、羅聘等多位名列「揚州八怪」的清代名家的90餘件書畫作品亮相河北,為觀眾帶來了一場來自淮揚古郡的清新之旅。
  • 北京故宮博物院鐘錶館改陳完成 以新面貌與觀眾見面 (1/7)
    北京故宮博物院鐘錶館改陳完成 以新面貌與觀眾見面 (1/7) "← →"翻頁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古畫珍品欣賞〗元代部分二(原圖免費發放)
    元 吳鎮 清江春曉114.7cmX100.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局部▼元 任仁發 橫琴高士圖146.3cmX5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上雖有王蒙款識,然由山石結組與設色方式判斷,應為明代文派畫家臨仿王蒙風格的作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現代化的空氣調節、防火、防潮、防盜等設施,以維護珍貴的文化瑰寶。
  • 遼臺文博互展頻繁 鴻禧美術館館藏東北首展
    原標題:遼臺文博互展頻繁 鴻禧美術館館藏東北首展  中新社大連4月17日電 (楊毅)齊白石的《波濤帆影圖軸》、吳昌碩的《書齋韓翔圖軸》、顧澐的《溪山垂釣圖軸》……來自臺灣鴻禧美術館的126幅(組)珍貴書畫17日上午在遼寧省大連市現代博物館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