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進北京,為什麼都說是曹化淳開了廣寧門?其實另有其人

2020-12-05 有爭議的歷史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僅用兩天時間就破城而入。有著兩百餘年的都城本就城高水深、堅固無比,緣何會在如此短時間內被攻破?俗話說「日防夜防,家賊難防」,再如何固若金湯的城池,也怕家賊開門迎敵,再次印證了「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這句名言。

01曹化淳叛國通敵,打開了廣寧門?

京師城破始於廣寧門,那麼開啟廣寧門的那個家賊是誰?查閱眾多史料均指向一個人:太監曹化淳。那這個曹化淳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眾口一致說是他?到底誰才是那個家賊?

縱觀曹化淳一生,其為人處世忠厚正直。因家境寒微,受「近君養親」風氣影響自幼入宮,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得以陪伴侍奉五皇孫朱由檢,頗受信任。魏忠賢得寵弄權後,作為司禮太監王安親信的曹化淳受牽連被貶南京待罪。

曹化淳影視形象

朱由檢繼位後,曹化淳被委以重任,負責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餘件。因辦事得力,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累遷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地位極為顯赫。在人生巔峰之際,他卻選擇了激流勇退,於崇禎十一年連上三疏請求告老還鄉,第二年才獲準離開。

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實在很難與叛國通敵的家賊聯繫到一起。況且至崇禎十七年十月,曹化淳已經在家鄉養老六年多了。甲申三月變故,他壓根不在北京啊,正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02欺負老好人,曹化淳」背鍋「並非偶然

然而,這個鍋選擇曹化淳來背看似偶然,其實事出有因或許早有預謀。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北京城破的結果就是明朝滅亡,君王死社稷(崇禎自殺)。這是極其嚴重的後果,明朝君臣難辭其咎,崇禎已經以身殉國,這是口巨大的鍋更多的理應自然是要這些臣子去背。堂堂京師不到兩日就被破城亡國,即使有瘟疫的影響,也斷不至此啊,文臣武將是多麼的無能,這是有多丟人,試想這個誰敢負責,那是要遺臭萬年啊!

事實上,明朝即將滅亡的關頭,滿朝大臣沒幾個為國出力,以致淪為如此境地,崇禎帝怒斥」爾等皆是亡國之臣「一點也不為過。主導輿論話語權的文官集團為了遮羞,太監作為對立陣營且是無根無後之人,自然是最佳背鍋者,尤其是無權無勢的前朝太監。在文人的口誅筆伐下就有太監王相堯開德勝、阜成二門,王相堯開宣武門,太監張永裕開朝陽門等說法,但最流傳最廣的是曹化淳開廣安門。

崇禎以身殉國

其次,甲申變故直接過失莫過於北京城破,而北京城破首要過失在於廣寧門之啟。李自成農民軍正是從廣寧門進入外城,而後破內城滅明,逼死崇禎帝。因此,這樣一個鍋得找一個不僅毫無權勢,跟文官集團關係和睦(避免落人口實,質疑故意栽贓),還得是深受崇禎帝信任(這個用心委實險惡,就如同告訴大家,你看這可是崇禎帝最信任的人幹的,我們也無能為了)的太監。很顯然,符合這個條件的人不多,賦閒鄉居多年與東林黨交好且為人忠厚,沒有其他惡跡的曹化淳算一個。

再次,崇禎十七年十月,滿清已經入主中原。曹化淳到北京上疏請求妥善處理崇禎帝後陵寢。這是導致曹化淳被指責開啟廣寧門的關鍵因素。崇禎帝身死社稷,亂離之際竟草草埋葬,曾為大明之主身後如此悽慘,豈不令人潸然淚下。想必作為崇禎帝深受信任的曹化淳定是悲慟萬分,身前未能盡全忠,死後怎麼也要給先帝一個像樣的歸宿之地吧。滿清為收買人心(曹化淳何嘗又不是利用了滿清),批准了曹化淳請求,還委任他一起總理其事。

清朝入主中原

崇禎帝屍骨未寒,那些文人就急不可耐的極盡能力諂媚新主子,而致舊主子草草埋沒荒野無人問津。曹化淳此舉無疑是給了那些投降清朝的官員一記響亮的耳光,還把他們的醜惡嘴臉徹底撕了。惱羞成怒的文人分別上疏參告曹化淳「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復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

曹化淳趕緊上疏辯白,情真意切。所以滿清也為之回覆:「曹化淳無端抱屈,心跡已明,不必剖琛,該部知道。」但這依然無法阻止文人對其抹黑污衊,後期各種野史廣為流傳。

03孤臣忠膽,還原群回倡亂開門真相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被曾經同情和幫助過的文人倒打一耙,曹化淳終於體會到了文人的無恥。為了表明心跡和證明清白,他於去世前抄錄整理崇禎朝資料成冊,並作有《被誣遺囑》及《感懷詩》四首,情真意切,憤懣與無奈溢於言表。

廣寧門

若曹化淳是被誣陷的,那到底是誰開啟的廣寧門?據《崇禎遺錄》記載,廣寧門周圍附近是回回聚集居住地區,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農民軍攻打廣寧門激烈,大批回回聚集城門,倡亂打開城門,導致外城陷落。

《崇禎遺錄》的作者是崇禎帝身邊的錦衣衛王世德。王世德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之要職,頻繁出入宮門,穿梭於宮廷皇族內臣之間,親身目睹經歷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期間朝中的諸多事件,起伏變故,以及王朝的最終滅亡。與一般的旁門閭巷稗官野史筆記相比較,其可信度較高。

明朝錦衣衛

王世德自稱為草莽孤臣,對崇禎帝極為忠心,為了完成死前祭奠崇禎的願望,八十高齡仍從江南動身北上,途至天津遺憾逝去,死前不忘囑咐兒子王源代父赴思陵祭奠。由此可見,雖然身為宮廷內侍,但王世德應不會為宦官閹黨開脫罪責,何況涉及人是深受崇禎信任的曹化淳。試想若是曹化淳叛國投敵開啟廣寧門,致大明亡國,逼死崇禎帝,王世德豈會為他開脫?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反過來證明了廣寧門不是曹化淳開啟的。

明朝大小官吏的腐敗與無能,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而掌握筆桿子的文人卻將責任推卸到殉國的崇禎帝和他身邊的太監身上,可謂無恥之極。《崇禎遺錄》記載,李自成軍進攻北京時,京師漫無守備,失陷之罪,京營總督李國禎要負首要責任,本兵協理次要責任。還提到負責守城的太監監軍等,是臨時才緊急出動協助的。而現在文人急於為大臣回護,置本兵、總協、文武大僚不問,專責宦官,太監的實際起到的作用無足輕重,卻要背所有的鍋。但開啟廣寧門之人卻非宦官,而是回回聚亂所為。

相關焦點

  • 劉宗敏說:大夥出生入死才殺進北京城,宮裡的美女應該分給兄弟們
    崇禎皇帝接過書簡一看,勃然變色,叫道:「來人,把這奴才趕走!」叫了幾下,沒人答應。杜勳不慌不忙,向四面看了一下,說:「我自己就走,我話已經傳完,皇上自己要保重。」神閒氣定地走出了皇宮。杜勳出了皇宮,徑直往北京守軍曹化淳大營走去。曹化淳見到杜勳後,吃了一驚,連忙問道:「公公此番到來,有什麼皇上的旨意?」杜勳說道:「不瞞將軍說,小的已經投誠李闖王。」
  • 李自成為什麼只當了42天的皇帝?這42天中他都在幹什麼?
    李自成進攻北京,作為兵部尚書的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接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率軍入城。在像張縉彥這些人的幫助下,李自成很順利的就佔領了北京,崇禎在召集不到群臣的情況下,絕望無奈的跑到了景山自縊殉國。後來李世民找到崇禎屍體之後以天子之禮將其安葬,由於崇禎生前沒有修建陵寢,所以只能將他葬在田貴妃墓中。
  • 李自成有一百萬大軍,為什麼突然就被消滅殆盡了?原來是天要亡他
    可以說,在明末的眾多起義軍中,李自成可謂是最為耀眼的一人。 他的生命力之強,連一直抹黑他的《明史》中都有著細緻的記載。當年,他以十八騎逃往商洛山,然後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甚至,攻破了京城,滅亡了明朝。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個如日中天的梟雄,卻在佔據京都後迅速隕落。他建立的大順朝,在清軍的進逼下屢戰屢敗,他本人也在一蹶不振之後沒了蹤影。關於李自成失敗原因的討論,後世一直眾說紛紜。
  • 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最終是清朝取代了明朝,然而在當時,清朝取代明朝並非毫無疑問的,相反,這個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李自成建立大順朝也已經有三個多月了,此時大順朝控制的區域包括京城、河北、山西、陝西、山東、甘肅、河南和湖廣一部,與清朝、明朝南方殘餘勢力(南明)三分天下,而且大順朝作為一股新興的勢力有著蓬勃向上的朝氣,只要李自成處理得當,南明部分早晚都會歸順大順朝。
  • 大順皇帝李自成的黃粱一夢,稱帝僅一年半載卻身首異處
    (闖王李自成)一、落草起義,屢敗屢戰相對於「大順皇帝」這個稱號,世人仿佛更願意以「闖王」李自成這個名號來稱呼其人。然而,縱觀李自成一生的歷史軌跡,便足以發現在這稱呼的背後,所蘊含的科學性。而李自成與其他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是有著懸殊之差的,他是即為了生存,也為了反叛。在長達十七年的起義(叛亂)過程中,無論情勢如何危若累卵,哪怕是置之死地而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李自成都異常堅定地秉承心目當中的信念——不投降!
  • 李自成入侵北京之前,聲勢浩大,為何僅呆了42天就敗走
    滿清的崛起讓邊關心煩意亂,尤其是張獻忠的大西軍和李自成的大舜軍,讓崇禎皇帝苦惱不已。鎮壓起義軍和抵抗八旗,都需要大量軍餉。崇禎只能增加賦稅,老百姓苦不堪言。同時,自然災害頻發,老百姓除了造反沒有出路。在李自成「免諸田稅」的號召下,起義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都「迎王」,以求「不領糧」。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兵分兩路從西安向北京進軍。
  • 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後,他的高皇后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別不信
    唯獨到了崇禎年間,國家兵強馬壯,皇帝夜以繼日的玩命工作,最終卻天災不斷,盜賊四起,最後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所滅。 當攻佔北京的李自成正在志得意滿的時候,這個時候聽到吳三桂拒絕投降的消息,這個時候李自成就預感不妙了,
  • 李自成手下第一猛將,勇猛無敵的權將軍劉宗敏,最終被清軍俘殺
    他很認真努力的學習鍛造打鐵,後來,劉宗敏成了遠近聞名的鐵匠,劉宗敏力大無窮,空有一身本事,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童年的遭遇給他留下了永遠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他心中一直對明政府恨入骨髓,故而,劉宗敏在打鐵之餘,還經常習武,他希望將來能有一番作為,能推翻腐朽的明王朝。
  • 闖王李自成當上皇帝,下旨天天過年,本來十八年天下十八天就過完
    闖王李自成當上皇帝,下旨天天過年,本來十八年天下十八天就過完。——長山說:原創作品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當了皇帝。李自成當上皇帝就飄飄然,不知姓啥了。馬上開始腐化墮落,為非作歹,和土匪一樣。
  • 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相比之下,明朝滅亡之後,原屬於明朝的土地被一分為三,張獻忠、李自成、南明小朝廷分別有各自的勢力。即使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以多爾袞時期八旗兵的戰鬥力,攻破山海關也只是時間的問題。鼎盛時期的八旗兵明朝時期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女真不過萬,過萬則無敵」。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八旗兵只有幾萬人,就已經打的明軍節節敗退。
  • 李自成受到京城百姓擁戴,為何42天後,大家又不支持他了
    李自成剛開始發動起義的時候,手下不過十幾人,然而不到一年時間,他的隊伍就發展至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這些人團結一致,最終成功打入京城,明朝崇禎帝見大勢已去,便跑到煤山上自縊殉國。李自成還沒有進京,以及剛進京的時候,受到京城百姓擁戴,也就是說,大家都願意接受他來領導眾人。
  • 曹化淳看了眼劉時敏,點點頭,讓人拿來錦被給朱栩蓋上
    朱栩深吸一口氣,眉宇擰成川字,這會兒他才意識到,所謂的『小冰川』不止是大旱這麼簡單,大澇更可怕,一場洪水,足以摧毀數十萬上百萬人的生活根本,幾年都不一定能恢復過來,更何況這種洪澇不是一次兩次! 好在歪打正著,連續兩年的疏浚河道總會起作用,今年哪怕受災大一點。明年也會有更好的準備。
  • 明朝十大太監排名,魏忠賢僅第三,有一人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首富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黨爭和宦官,黨爭就是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之間的鬥爭,最終動搖國本,導致明朝元氣大傷,最終釀成滅國之禍;太監專政就更不用說了,明朝的大太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與東漢並列,來看看明朝歷史上十大有名的太監都有誰吧:TOP、10 曹化淳曹化淳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奈何後來王安被魏忠賢害死後,曹化淳也受到了牽連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愛卿怎麼辦?內閣首輔:這事還得你拿主意
    要是這幫文人有真才實幹還好,但是大部分是迂腐無能,空談誤國。這其中便以明朝末代首輔魏藻德為代表,其至於崇禎,堪稱「坑爹」。 因為國庫缺錢,前線士兵軍餉都發不出,崇禎急得要命,百般無奈之下向官員們發起募捐籌款。平日裡滿嘴家國天下的魏藻德第一個跳出來哭窮,反對崇禎徵餉;他這麼一帶頭,底下的文武百官自然是有樣學樣,各個裝傻哭窮。在崇禎近乎哀求之下,大家哭鬧錶演了半天,每人才「痛不欲生」地湊出一百兩,兩百兩等數目。最終籌款之事草草了事。
  • 清朝的江山,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得,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從小學習的歷史教育就告訴我們明朝之後的王朝是清朝,所以說清朝的江山應該是從明朝的手裡繼承而來的,那麼這個說法就一定是正確的嗎?而至於說後期清朝的江山到底是從大明王朝手裡奪來的?還是李自成的大順王朝手裡奪來的?我們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件事情。我們說清朝疆域是繼承的明朝的疆域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當時明朝在北方對清朝的作戰之中連連失誤,相當一部分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滿清的八旗,這也是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了。
  • 一次佔卜讓李自成絕處逢生,而成為歷史的拐點!
    假如不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話,滿清就不太可能入主中原。滿清不入主中原,我國就甚有可能通過君主立憲而走向近代化。明末農民起義,雖歷時較久、規模甚大。然而,明末的農民起義卻並非由朝政的糜爛而引起的,其早期是由陝北災荒而引起,後期因河南大災荒而臣燎原之勢。相比秦末、隋末、元末等那種全國範圍內的大起義,明末的農民起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 李自成沒被人打死和當和尚,而是逃到了臨澧快活
    同其他一些名人一樣,李自成的下落之謎,眾說紛紜。關於李自成的最終結局,正史和野史中,說法不下五種。其中以「當和尚說」和「被地主組裝打死說」,這兩種說法比較流行。相傳:順治二年,李自成兵敗退往湖北九宮山地區。查看地形時,李自成和隨從十餘人遭到地方武裝襲擊。
  • 都說明朝有骨氣,明朝恰恰死在了有骨氣這一點上
    明朝為什麼這麼說呢?李自成同樣是在崇禎朝,當時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的大軍即將包圍北京,李自成上表崇禎皇帝,說只要崇禎皇帝冊封李自成為西北王,就不再和朝廷作對,而且還幫助明朝應對後金的進攻。其實當時的明朝已經瀕於絕境,這種談判條件已經是天上掉餡餅了,結果崇禎皇帝想接受,臣子們還是不答應,理由還是——我大明從來沒有議和的先例,議和就是投降。
  • 李自成首席軍師被俘虜,清軍問他是誰,他說完4個字,馬上就被放
    號稱「闖王」的李自成在明末農民起義中有些許成就,不僅推翻了大明政權,更是建立了以他為首的大順政權,年號永昌。當然,李自成能坐上君王的位子,他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面,另外,他手下也有賢才能人,就像這一位——宋獻策,名如其人,他專門給李自成獻上計謀,是李自成的首席軍師。
  • 吳三桂設計拿下山海關,但擺在他面前只有三條路,哪一條都不好走
    上一節說到吳三桂的家人被李自成折騰,愛妾都被霸佔了,他必須想一條出路,可是山海關在李自成手下的一員副將牛大山的手裡。就在吳三桂三月十八從山海關開拔後,李自成便想到了奪取山海關。山海關外控遼瀋,內護京師,乃兩京鎖鑰無雙之地,萬裡長城第一關,其背向不僅決定大順軍與清軍孰勝孰敗,而且決定誰能取明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