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公立醫院的影響顯而易見,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時,醫院也面臨著業務收入與資源使用效率下降、成本消耗上升、醫務人員薪酬降低的窘境。
從基層到三甲,收入普降
2020年7月1日,國家衛健委通報《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有關情況》,2398家三級公立醫院有22.65%收支結餘為負數,約三分之一的醫院資產負債率大於50%。
7月7日,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的顯示,今年1—4月,全國公立醫院就診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7億。往日最為擁擠的三級醫院受影響也最大,診療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1.6億。
經濟參考報在報導中指出,公立醫院目前面臨幾大困難,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公立醫院業務量、業務收入普遍下降;
二是財政投入責任主要在地方,而財政資金緊張;
三是醫保總額管理戴上了「緊箍咒」,醫保結算的等待時間較長,出現大量醫保拒付現象。
在「健康智薈」平臺上,河南某基層醫療機構網友抱怨:「半年了沒有報過一次帳,還是年初預付了10萬元,目前門診住院帶各村衛生室刷卡已突破百萬,醫藥公司準備斷供,這月工資也沒錢發了,全年的住院資金已經超標,還不讓推諉病人,基層醫院太難了。」
不只是基層,縣級醫院和三甲醫院也出現窘境。
據財經報導,西南某地級市二甲醫院副院長稱,他們醫院今年的績效工資可能只有同期的三分之二。武漢的一位三甲醫生4月份也只收到了幾百元的工資,他感慨說那不能算是績效工資,只是辛苦費。
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都由兩部分構成,財政撥款支付的是基本工資,績效工資部分則由所在醫院自己承擔。如安徽淮南某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基本工資是2002元,加上科室的獎金和績效,約5000元-6000元。各科室因收入不同,標準也不同。
很明顯,就診量的減少使得醫院的整體收入也隨之下降。進而影響到醫院運營和醫務人員收入。
過一年緊日子,嚴禁超範圍使用藥品耗材
6月底時,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通知,將在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開展「公立醫療機構經濟管理年」活動,為期一年。《通知》尤其強調要樹立「過緊日子」的理念。
《通知》顯示,該活動旨在推動公立醫療機構加快補齊內部管理短板和弱項,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發展模式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管理模式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通知要求,各地認真梳理此前各類審計、督察、檢查等外部監管工作發現的經濟管理、經濟行為等突出問題,以及內部運營管理過程中發現的經濟管理短板弱項,及時整改落實到位。包括規範收費管理,嚴禁重複收費、串換項目收費、分解收費、超標準收費、自定項目收費等問題。
規範醫療服務行為,嚴禁超範圍使用藥品和耗材、無指徵入院或過度診療等問題。醫院可以單獨設置運營管理部門,或者確定具有牽頭負責運營管理職能的內設機構,積極推行運營助理員、價格協管員制度等,輔助協同臨床業務科室加強科室內部運營和價格管理工作等等。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疫情給醫院帶來了衝擊,但這也是醫院在一直高速運轉過程中難得的「冷靜期」,不妨利用精益思想對醫院運營進行「慢思考」,梳理醫院運營目前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調整相應的運營策略。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經濟管理年」將推動公立醫院經濟管理產生的「三本帳」、醫療資源浪費、過度診療用藥等問題的解決。未來將公立醫院的業務管理、財務管理相融合,通過有效管理手段優化流程,減少浪費,可以提高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率。
找方法提高醫務待遇
「大河沒水小河幹」。公立醫院要過緊日子,那麼醫院的醫務人員就要同甘共苦過苦日子。業內人士認為,醫院不是沒有辦法給醫務人員提高待遇,但是需要找到方法。
北京譽方醫管創始人兼顧問秦永方認為,精細節支管理、精益開源拓展以及多點執業等措施,可以開源節流,提高醫務人員待遇。
在精細節支管理上,他提出人員經費是醫院最大成本,尤其是當醫院收入遇到瓶頸時;DRG支付制度改革使得藥品耗材成為醫院的成本,多檢查也成為醫院的成本,這需要醫院精準降低藥品和耗材成本。另外,醫保基金與醫藥企業直接結算,必然加速醫院現金流緊張狀況。
因此,醫院必須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走內涵質量效益發展之路,提高醫務人員待遇。
在開源上,留給醫院開源的渠道有一條,就是向市場要效益。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向網上諮詢、網上問診、網上醫療等要效益,向特需醫療和非醫保患者要效益,通過績效引導設計,充分盤活醫務人員時間,提高待遇,調動積極性,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增加醫院的收入,緩解現金流緊張危機,才有可能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
第三是向多點執業要待遇。公立醫院「趨利性」增收遇到瓶頸,醫務人員待遇提升需要與醫院經濟承受力「互動」,幅度提高待遇的可能性,面對疫情的影響和衝擊,可能性變得越來不可能。隨著去編制,打破身份瓶頸,多點執業的興起,公立醫院執業可能成為品牌和地位的象徵,向市場要待遇才是未來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