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科技日報】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2020-09-30 科技日報 陸成寬

【字體:

語音播報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的上下頜化石。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9月14日在《通訊-生物學》發表論文稱,利用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他們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分析。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於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大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亞洲出現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員,之後出現的貘犀被認為是從貘到犀的過渡類群,在經過約400萬年演化之後,才出現了沒有爭議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類和演化十分複雜,該類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類群也存有爭議。所以有關犀超科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而僅僅涉及貘超科或犀超科的系統發育分析,無法對整個角形類的演化有全面認識。

  研究人員報導了從早始新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並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濱說。

  基於形態矩陣,使用簡約法和貝葉斯法兩種不同的標準,研究人員通過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如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於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中,柯氏犀並不是後期巨犀科的祖先類群,而是處在犀超科中相對更基幹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構成姐妹群。

  研究人員同時認為,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類群的犀超科成員就開始分異;而利用估算物種分歧時間的貝葉斯法,他們估算出角形類不同類群的分歧時間可能早至中古新世。內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出現大量不同類群的角形類化石,表明當時它們的生存環境位於相對封閉、溼潤的林地。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20-09-30 08版)


  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的上下頜化石。受訪者供圖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9月14日在《通訊-生物學》發表論文稱,利用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他們構建了包括65個類群、361個頭骨和牙齒形態特徵的矩陣,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關係進行了全面分析。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於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大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北美和亞洲出現了最早的貘超科成員,之後出現的貘犀被認為是從貘到犀的過渡類群,在經過約400萬年演化之後,才出現了沒有爭議的犀超科化石。但貘犀自身的分類和演化十分複雜,該類群是否是所有犀超科化石的祖先類群也存有爭議。所以有關犀超科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而僅僅涉及貘超科或犀超科的系統發育分析,無法對整個角形類的演化有全面認識。
  研究人員報導了從早始新到中始新世早期5屬6個新種的角形類新材料,並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了最早的犀超科基幹成員、柯氏犀科和貘犀類的早期成員。「這些新材料的發現,填補了早期貘超科和稍晚出現的犀超科成員之間在演化和時代上的空白。」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濱說。
  基於形態矩陣,使用簡約法和貝葉斯法兩種不同的標準,研究人員通過對角形類的系統發育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如亞洲特有類群脊齒貘科和戴氏貘科之前一直被認為是貘超科成員,但基於簡約法的系統發育分析中前者是角形類的基幹類群,在貝葉斯分析中,後者歸入到了犀超科;一些之前被認為是早期貘超科的成員,在新的系統發育樹中處在犀超科的早期分支上;在犀超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係中,柯氏犀並不是後期巨犀科的祖先類群,而是處在犀超科中相對更基幹的位置;巨犀科和真犀科構成姐妹群。
  研究人員同時認為,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早始新世早期,在早始新世晚期不同類群的犀超科成員就開始分異;而利用估算物種分歧時間的貝葉斯法,他們估算出角形類不同類群的分歧時間可能早至中古新世。內蒙古二連盆地早始新世晚期出現大量不同類群的角形類化石,表明當時它們的生存環境位於相對封閉、溼潤的林地。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20-09-30 08版)
  

列印 責任編輯:張芳丹

相關焦點

  • 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於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 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科技日報記者陸成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學家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合作,9月14日在《通訊·生物學》發表論文稱,利用近年來在內蒙古二連盆地採集到的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他們構建了包括早始新世犀超科成員的上下頜化石(受訪者供圖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
  • 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於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 犀牛和貘外形差別巨大,卻是「親姐妹」,5000萬年前有相同祖先
    ,在研究犀牛和貘之間的關係時,最終通過化石分析,確認它們的祖先曾經是「親姐妹」。外形相差懸殊的「親姐妹」說起來,早在幾年前,在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方面,就有研究者提出,犀牛和貘很可能是同一個祖先起源,雖然在外形上它們相差懸殊。作為哺乳動物中的一員,犀牛和貘的如今現存的數量都是相對較少的。
  • 犀牛和貘外形差別大,卻是「親姐妹」,5000萬年前有相同祖先
    「親姐妹」說起來,早在幾年前,在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方面,就有研究者提出,犀牛和貘很可能是同一個祖先起源,雖然在外形上它們相差懸殊。為了找到事實真相,研究者們將近年來在我國內蒙古地區採集到的化石材料,進行了統一的分類研究,這些化石來自於65個遠古類群、361個遠古動物頭骨和牙齒。最終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犀牛和貘作為奇蹄目的一員,至少在5000萬年前,它們都曾經是同一個祖先,而且貘出現的時間要比犀牛早很多,雖然如今貘經過上千萬年的演化,現存的數量已經不多了。
  • 犀牛的祖先找到了!和現在的外形差異巨大,如今仍生活在地球上
    研究者表示,在東南亞、南美洲等多地,存在著一種叫做「貘」的生物,它們現存一共有5個物種,它們不僅和犀牛一樣是奇蹄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奇蹄目。這意味著,如果從誕生時間來推算的話,貘出現的時間要比犀牛早很多,甚至有研究者認為,貘可能是犀牛的祖先。那麼,這個猜想究竟對不對呢?
  • 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而上世紀70年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奧斯特隆通過分析鳥類與其它初龍類(一個包括恐龍、翼龍、鱷型動物以及一些滅絕支系的爬行動物類群)的關係,也進一步論證了鳥類可能起源於獸腳類恐龍中的一類小型恐龍。
  • 尋找我們共同的祖先:哺乳動物演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月7日凌晨,《自然》發表了哺乳動物演化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科學家們獲得了鴨嘴獸等單孔類哺乳動物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並以此為基礎結合包括人等哺乳動物已有的基因組信息,如同時光倒流般反向追溯了我們整個哺乳動物類群的演化歷程,確認了一些關鍵的事件和時間點,追蹤到了我們共同祖先的遺傳信息,同時也解讀了哺乳動物性染色體演化的故事
  • 生命演化|鯨魚的最初祖先長啥樣?
    與魚類以及頭足類等海洋動物不同,鯨魚是一種哺乳類動物,它們用肺呼吸空氣,有鼻孔,體型往往非常巨大。從漢字「鯨」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先民依然認為鯨魚是一種魚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現生的鯨類它們的體形與魚類實在是太像了:流線型的外形,巨大的尾鰭等等無一不顯示著它們是為了適應海洋生活而高度魚形化的哺乳動物。       然而,你可知道,鯨魚的祖先長啥樣?
  • 人類和鴨嘴獸有共同祖先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
    光明生物圈【人類和鴨嘴獸有共同祖先 現生哺乳動物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首次成功構建】中外科學家攜手合作,以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基因組數據,首次成功構建出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最近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鴨嘴獸和針鼴為何通過分泌乳汁來哺育幼崽,但卻是靠產卵來繁殖後代?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
  • 人類的祖先竟是「老鼠」,曾與恐龍活在同一時代,成功度過大滅絕
    對於漫長的地球來說,500萬年也僅僅只是曇花一現,眾所周知,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像如今的黑猩猩曾經與我們人類擁有共同的祖先,黑猩猩是一種靈長類的動物,而且黑猩猩的基因與人類十分相似,智慧也非常高,腦容量非常非常大,所以黑猩猩其實非常聰明,有些黑猩猩通過人類馴化之後,還可以幫人類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
  • 深圳華大生科院聯合中外科學家首次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
    大洋網訊 鴨嘴獸和針鼴為何通過分泌乳汁來哺育幼崽,但卻是靠產卵來繁殖後代?人類和鴨嘴獸有著共同祖先,為何獨立演化出了不同的性染色體系統?作為最早與其他哺乳動物分歧的物種,單孔目處在哺乳動物的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們了解哺乳動物演化歷史的關鍵分支。這些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演化地位一直吸引著科學家對它們的性狀特徵、起源進行研究。對於現生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科學家們已經能通過化石證據還原它們的一部分外觀特徵,但其染色體數目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