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676字,閱讀時間3.5分鐘
有位新手媽媽@飛花最近在群內吐槽老公:「我老公一點沒當爹的自覺,抱個孩子也不會!」
有人勸到:「多讓他帶帶,就進入狀態啦!」
飛花繼續說:「讓他帶,我怕娃有危險,今天我去洗澡,讓他看會兒娃。回來看到他竟然豎抱著寶寶在家裡溜達!」
另一位媽媽說:「這麼小的寶寶,脖子還沒長硬,可不敢豎抱!」
飛花說:「對啊,他說覺得沒事兒,簡直氣死我了。」
看了他們在群裡的對話,我忍不住出來說:「你錯怪你老公了。」
小寶寶剛出生時,軟綿綿一團,我們想當然覺得寶寶脖子沒長硬,豎著抱會傷害孩子的脊柱,但其實真相未必如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新出生的寶寶到底能不能豎抱,該如何豎抱呢?
新生寶寶到底能不能豎抱?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對於醫學上比較穩定的早產兒,可以採用KWC來代恆溫箱的養育措施。
KWC其實是一種豎背寶寶的方法,讓寶寶用小青蛙一樣姿勢趴在媽媽雙R間,面部向側上方微微上揚。
這樣的抱娃方式,在西爾斯女士的親密育兒理論中也經常被提及。既然權威機構世界衛生組織和教科書式育兒書籍都支持新生兒豎抱,說明這種豎抱寶寶的方式,並不像傳聞那麼可怕。
按照醫學常識,平抱和豎抱的區別本質上只是寶寶脊柱受力方向的區別。平抱時,我們的手託著孩子的腰臀部,其頭部枕在大人的臂彎中;豎抱時,大人的手也會支撐嬰兒脊柱,只要保護好頸部,並不會造成什麼損傷的。
豎抱好處有很多
因為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老話」,許多新手爸媽唯恐豎抱會影響孩子脊柱發展,就放棄了豎抱。但其實,豎抱並不僅僅是一種抱孩子的方法,對於新生兒身心發育也是有許多好處。
首先,豎抱緩解「溢奶」。
大寶在月子裡總是「溢奶」,在他清醒時,我就會用背巾豎著背他,餵奶後也會豎著抱他在家裡溜達溜達。豎抱是治療胃食管反流最有效的方式,在吃完奶後,媽媽可以豎抱一會兒孩子,讓他消化一會兒,再把寶寶放進嬰兒床。
其次,豎抱讓寶寶覺得更加安全。
豎抱的時候,媽媽和寶寶的接觸面積最大,幾乎是「心貼心」的,類似於擁抱的姿勢,讓寶寶覺得更加安全,能夠促進親子依戀的發展。上面我們提到世衛組織建議的KWC法也是基於這樣的理論。
最後,豎抱能促進新生兒認知發展。
曾經有個有趣的段子,說媽媽費心給新生寶寶買了可愛的卡通床鈴。但從寶寶的視角,看到的都是動物的「屁股」。我們都知道,對於寶寶而言,看到的越多,聽到的越多,大腦神經元就會越活躍。但仰面躺在床上,能看到的事物實在有限。因此,在寶寶清醒時,能多豎抱著他邊走邊聊,對於認知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Ps:無論是哪種姿勢長時間保持,大人和孩子都不舒服,所以。建議爸爸媽媽輪換姿勢抱寶寶。
豎抱寶寶注意三點,錯誤姿勢傷娃不淺
查閱文獻時我發現「新生兒不能豎抱」的說法,最早出現在美國的一家媒體報導上。八九十年代的媽媽們會用背帶背寶寶,但是當時條件比較落後,背帶沒有支撐頭頸的部分。一些兒科醫生就擔心孩子椎體過度伸展。
可見,真正傷害孩子的,並非某一種抱寶寶的姿勢,而是錯誤的姿勢。那麼在豎抱新生兒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
一方面,保持託舉和保護。
在豎抱寶寶時,我們要先託住寶寶的頭和脖子,另一隻手託住寶寶的屁股。抱起來時,讓寶寶的下頜放在自己肩膀上。
在豎抱期間,保護脖子的手不能離開,因為小寶寶的頸部肌肉還沒有什麼力量,可能會支撐不住頭部,有栽下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豎抱別搖晃。
之前有媽媽在群裡發來視頻,姥姥豎抱著剛出生的寶寶,一邊跟著音樂跳舞,一邊在家裡轉圈。我忙告訴她:「這樣做為時尚早,趕緊停下來!」她非常納悶,這樣抱著多好玩啊!畫面多和諧啊!怎麼還說不好呢?跟她說了好一會兒,她才明白,問題不在豎抱姿勢上,而在跳舞這個動作上。
Tips:新生兒的大腦和脊柱都比較脆弱,如果一時不注意,搖晃幅度過大,會對寶寶的脊柱大腦造成損傷,嚴重還可能會導致「搖晃綜合症」。
另外,想要了解和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建議大家可以入手上面這套育兒書,非常的搶手,長期佔據育兒暢銷書的排行榜前列,據說美國媽媽們都是人手一本的。這套書一共有三冊,分別從健康、親密關係、以及性格品質養成三方面進行指導,讓新手爸媽在育兒路上更加順暢。
凌晨媽媽來叨叨:
面對新出生的寶寶,我們通常覺得他們很脆弱,需要輕拿輕放。這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如果了解新生兒特點,掌握正確方法。不必因噎廢食,讓孩子喪失體驗豎抱的機會。畢竟,很多寶寶是非常喜歡豎抱的,因為媽媽肩頭的視野,可比躺在嬰兒床裡開闊多了。你家寶寶也喜歡被豎抱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孩子會走路還求抱抱,家長「過度保護」,影響「自我意識」發展
新生兒吐奶的三種常見原因:掌握拍嗝兩技巧,第三種情況需送醫院
新生兒要每天洗澡?育嬰師:太頻繁易起溼疹,這幾方面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