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那些事,巡撫有「便宜行事」之權,監察機構加速官僚集團解體

2021-01-20 田液保聊一聊

宣宗時期派遣巡撫「巡行天下,安撫軍民」,已成定製。巡撫之制始於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撫陝西」,這些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員若兼領其他專項事務,則稱總督、提督等,權力比巡按御史更大,有「便宜從事」之權。他們巡按地方,維持官場風紀,彈劾不法官吏,如洪熙元年(1425),巡撫山西金都御史李侃考察地方官吏,一次奏罷布政使王永、李正芳等官員160多人。另外他們還有權處理地方政務,如勸課農桑,勘察災情,興修水利等本該由地方官員處理的事務,他們也有權過問。到明中期前後,出於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平定「南樓北虜」的需要,這些總督、巡撫還可以提督軍務。凡是軍務的整頓、將校的任免、軍隊的布防以及軍飼的供給等,皆由巡撫和總督主持。在其職權管轄範圍內,他們有「便宜行事」之權,不用請示皇帝就可以自行裁決,可見權力更重。這些特殊的官員後來逐漸發展為固定的官職,如憲宗成化五年(1469)始設兩廣總督;宣宗宜德年間在關中、江南等地專攝巡撫,都成定製。到了有清一代,巡撫總督則成為主持一省或者數省的封疆大吏。

科道官在明代號稱「浦華之選」,品秩不高,一般為七品小官,有些甚至是九品,但位卑權重,祿薄賞厚,政治能量很大。如果格盡職守,剛正有為,則可以超捆為三品的按察使。顧炎武對此評價說:「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小大相制,內外相維之意也」。事實是,位卑則吝惜官位之念輕而勇於任事;權重則執行監察任務如庖丁解牛,勢如破竹,不受任何政治勢力阻礙而易於成功;賞厚則立功之心切而進取之心重。明朝監察官員位卑權重,因而吏部、都察院,甚至皇帝對其人選都非常重視,除了有嚴格的選任、考課、籤轉制度規定外,對監察官員本身亦有嚴格要求,如清廉耿介、剛正不阿、富有學識、熟諳法令,能表率官常,識達大體,等等。明朝一言官大多由學識淵博者充任,這保證了監察官員較高的素質。

因此,他們能對朝廷大事和皇帝的過失,多所匡正,有著很大的發言權。明朝御史都能行其職權,不避權貴,因受到言官彈勃而丟掉官職甚至身家性命的官員不計其數,上有公子王孫、宗室貴戚,下有州郡縣官,為明朝的吏治澄清維護皇權起了很大的作用。明神宗時期,大學士嚴青氣焰蔽天,權傾朝野,不僅滿朝文武紛紛阿附,甚至連六部尚書也曲意逢迎,仰其鼻息,一批批監察官吏卻挺身而出,不顧身家性命,與嚴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嘉靖十六年(1537)到四十二年(1563)中,眾御史和給事中為扳倒權奸嚴青,不斷上疏彈劾,雖遭諸多迫害,有被削籍為民者,有被逮捕人獄者,有被充軍流放者,儘管如此,但是依然以肅正朝綱為己任。明代監察制度雖然十分完備,然而它對於封建皇權具有極端的依賴性,是封建皇權的附屬品,帶有深刻的「皇權」和「人治」的烙印。明朝御史和言官的職權、任免、考察,都取決於皇帝的個人意志,其權力來自皇權。他們直接對皇帝負責,正所謂「御史糾彈,皆承密旨」。

君主開明勤政,監察機關才能成為「糾百官罪惡之司」。即便是明君聖主,亦往往憑個人好惡恩怨親疏來支配和指導監察工作的運行。如果遇到昏君奸臣當道,監察機關則很難發揮作用。嘉靖皇帝就曾多次駁回御史、給事中的彈劾,對大學十嚴嵩父子一味袒護。並把彈劾嚴青的御史們一個個進行政治打擊和人身迫害。萬曆時張居正控制下的監察官員只對張居正負責,專門糾察張居正的政敵,成為張氏打擊政敵排除異己的政治工具。在皇權專斷之下,正直的監察官遭殺身之禍的情況更比比皆是。嘉靖三年(巧24),群臣因諫淨大札事件,廷杖豐熙等官員134人,當場被廷杖而死者達到16人之多,場面相當血腥和恐怖。

明代監察制度完全依賴於皇權而生存,斌予監察官的職責,只是一個「彈劾權」,並不能直接對貪官汙吏進行處理。最高的決定權操縱在皇帝的手中,如何懲治貪官汙吏並不取決於腐敗分子罪行的大小、危害的程度,而是取決於皇帝的好惡和喜怒,取決於他個人的利害得失,甚至取決於皇帝的賢明與昏庸、個人品質與才幹。監察工作的好壞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君王個人聖賢與否的道德準繩。同時,為了強化對官員的監察,明朝賦予了監察官員極大的權力。有些監察官員為了立威,往往刻意誅求,擴大事態。明成祖時,御史陳瑾劾治建文死難臣子,株連數百餘家,牽連上萬人,許多御史皆掩面而泣,不忍視之。而陳瑾卻說「不治此獄,則吾輩無名」。這種為滿足個人權力欲望而肆意放縱人性的現象顯然超出了監察的本意。

明代學者邱浚對此曾進行評論:「風聞言事,此豈治朝盛道之事哉!……苟不察其有無虛實,一聞人言,即行之奏犢,置之憲典,嗚呼!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哉!」隨著明朝封建政治的腐敗,統治集團中經常出現黨爭,各成一派,勢同水火。嘉靖以後,門戶朋黨之爭尤其激烈,監察官員也都卷人了這些政治風潮,相互攻擊,充當黨同伐異的鷹犬和工具,引起軒然大波,嚴重影響了政治穩定,惡化了政治生態。天啟年間,東林黨與閹黨之間大規模的「京察」、「大計」之爭,幾乎把全國所有的官員都卷進去了。監察官員卷人並成為政治集團的骨千,不僅使監察機構的作用流於形式,而且擴大了黨爭規模,加速了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解體。

相關焦點

  • 「巡撫」是明清時期的產物?淺析起於北魏、興於宋代的巡撫制度
    為了防止內部的這種「奸邪無狀」,宋廷廣聞下情,加強了對地方的探事力度,頻繁派遣巡撫使進行探視。淳化四年(993年),「江、淮、兩浙、陝西比歲旱災,民多轉徙,頗恣攘奪,抵冒禁法」,故而宋太宗派遣大批巡撫使分路巡撫。「所至之處,宣達朝旨,詢求物情,招集流亡,俾安其所,導揚壅遏,使得上聞,案決庶獄,率從輕典。有可以惠民者,悉許便宜從事。官吏有罷軟不勝任、苛刻不撫下者,上之。
  • 在清朝從一品的提督,為什麼要受制於從二品的巡撫?
    巡撫則是主管一省的軍政和民政,可以說是一省的最高長官,巡撫為從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銜則為正二品。以字面意思來看,清朝的提督掌握一省的綠營兵馬,而巡撫則是一省最高長官,而且品級略低,兩者之中不說提督壓巡撫一頭,但怎麼說也是地位相等的,但在清朝偏偏是巡撫比提督權重,而且是很明顯的壓了提督一頭,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 蘇聯解體時,近2000萬黨員為何「竟無一人是男兒」?
    在回顧整個蘇聯歷史,尤其是基層黨組織的形成與發展歷史的前提下,對於基層黨員「遠離」執政的共產黨這一現象,並分析基層黨組織與蘇共失敗、蘇聯解體的關係時,從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發揮角度,或者從基層黨員的政治信仰、組織管理與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李燕做出如下判斷。
  • 蘇聯解體前蘇共基層黨組織與黨員思想狀況分析
    自從蘇聯解體後,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就成了一個熱議不衰的話題。人們從歷史的、當下的、客觀的、主觀的、內部的、外部的各個方向探尋其原因,每每會提出這樣的疑問:蘇共垮臺、蘇聯解體時,蘇共的上千萬基層黨員在做什麼?他們是怎麼想的?
  • 有人、有勢、有法的「慶曆新政」是如何加速失敗的?
    「慶曆新政」是以範仲淹為首的改革集團,在北宋立朝八十餘年後,國家飽受「三冗」危害之時,進行的一次大範圍的體制機制改革。從整個北宋的歷史上來看,「慶曆新政」對當時的政治結構,以及此後的政治走向都有很大的影響,引領了北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
  • 叫魂:盛世謠言背後的歷史、法律與社會
    因此,乾隆對於這些捕風捉影式的叫魂案的超常規的應對,實在是因為此類政治性案件如不扼殺於未萌之際,必將成帝國的腹心之患。  在中國 歷史上,文人遭殃,思想罹禍的時代,往往與君權的高漲有直接關係。乾隆皇帝對於官僚體系的積習其 實是非常清楚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想利用剪辮案對地方大員加以規範,提醒他們不要輕忽奏摺的匯報 功能,以及重新對皇帝「無所不言」。
  • 蘇聯解體對普通百姓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圖爾戰役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事件,整個蘇聯軍隊就是從蘇德戰爭後期集體潰敗中獨立出來的,整個社會大動蕩,有些蘇聯國民是受到了國家文化思想的顛覆,希望摧毀整個蘇聯的建設,組建國家的合作機構,回復以前的組織形式。所以說這可能是影響發展和生活改變的最重要因素。
  • 便宜行事,垃圾分類方能致遠
    便宜行事的第一層含義,是根據本地垃圾處理設施情況和垃圾組成,確定分類目標和重點。  根據垃圾處理總能力確定分類目標。垃圾處理總能力不足的地區,應多考慮分出幹、溼垃圾並加以分流處理;垃圾處理總能力足夠的地區,應多考慮分類的便捷性、經濟性和資源的緊缺性等。
  • 古代趣味官職名稱,政務官——侍郎、令尹和巡撫是多大的官?
    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機構,以尚書為各部長官。以後歷代相承。2.【太守】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3.【參知政事】唐貞觀十三年(639),以尚書左丞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其後,非三省長官而加此銜者為宰相。北宋乾德二年(964)置為副宰相,輔助宰相處理政事。元豐改制時廢,南宋恢復。
  • 浙江開化:一份監察建議書引發陽光徵遷
    為強化問題整改,規範徵遷評估行為……」近期,浙江省開化縣資源規劃局、縣住建局、縣城投集團、芹陽辦事處等4家單位,收到了同一編號的《監察建議書》。一封監察建議書同時向四家單位下發,這在開化縣尚且首次。縣紀委監委對近3年辦理的審查調查案件進行「回頭看」,發現涉及徵地拆遷領域違紀違法案例易發、多發,僅2018年至2019年,就有16名黨員幹部受到了黨紀政務處分。
  • 蘇聯解體,沒有選擇中國模式的戈巴契夫改革為何失敗了?
    今年是蘇聯解體21周年,蘇聯唯一的總統戈巴契夫恰好滿80歲。時光倒退到1985年3月,只有54歲的戈巴契夫終於打破了蘇聯老人病夫治國的局面,成為戰後蘇聯歷史上最年輕、文化水平也最高的黨和國家首腦。他躊躇滿志,準備把蘇聯帶出停滯狀態,重振大國的雄風,但是,出乎他自己和所有人的預料,蘇聯卻在戈巴契夫手上解體了,一日之間就不復存在了,這讓許多人不解,探索蘇聯解體這一世紀之謎成了熱點。
  • 公認昏君漢桓帝靈帝,黨錮之禍、賣官鬻爵,其實都為破局的手腕
    是用不同的歷史視角,結合當時政治格局勢力格局,重讀三國中那些看上去荒誕無用之人的荒唐行事,揭露背後的歷史真相!以標題而論,非譁眾取寵之舉,基於真相直言而已。很多人想必會問,桓靈兩帝的昏聵還用說嗎?一個寵幸宦官,一個賣官鬻爵,如此做派,不用說都是昏君之相,如何有翻案的可能。然後以此為槍匕,用歷史之公論,而迴避政治鬥爭的真相。
  • 歷史知識|清代的鄉官論與制度選擇
    關鍵詞:清代 鄉官論 馮桂芬 鄉村治理 制度選擇 中國正式官僚機構設置至縣而止,故有「皇權不下縣」之說,那麼縣以下的權力結構、運行機制是怎樣的,就成為學界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當然,學界對縣以下是否存在官僚系統是有爭論的,但並無異議的是,歷史時期國家曾在縣以下設置過為數甚多的或為官、或為役的基層組織人員,學界對其制度流變、組織形式,或其結構、來源及與官府、士紳的關係進行了諸多研究。但在一些關於歷史時期國家與社會關係概括性、描述性的概念中,這批基層人員往往被忽視,以至類似「皇權不下縣」的論說並未議及他們的性質和地位。
  • 同年集團黨同伐異斷送了登萊防務
    同年集團黨同伐異斷送了登萊防務文/圖 司馬書香在論及袁可立在天啟年間的被辭職風波時,有文章對那段歷史這樣總結道:「有後人考證認為,這些言官中既有閹黨也有東林黨,大多為同年進士的他們經常抱團製造輿論,集中攻擊某人以謀取實際利益或政治資本。」
  • 權威解讀《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
    在綜合運用上,《規則》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紀檢監察機關應當定期研判所轄地區、部門、單位檢舉控告情況,對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苗頭性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建議,形成綜合分析報告,必要時向同級黨委報告;第三十二條規定,紀檢監察機關應當根據巡視巡察工作機構要求,及時提供涉及被巡視巡察地區、部門、單位的檢舉控告情況,以增強政治敏感性,發揮檢舉控告社情民意「晴雨表」、政治生態「風向標」作用,為黨中央決策以及各級黨委做好工作提供參考
  • 張中和、張元興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內蒙古阿爾山林業局原局長張中和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內蒙古阿爾山林業局原局長張中和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經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指定,目前正在接受興安盟阿爾山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1992年4月至1995年9月,任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綽爾林業局勞動服務公司副經理(正科級);1995年9月至1997年6月,任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綽爾林業局副局長(副處級);1997年6月至1998年2月,任內蒙古阿爾山林業局副局長、黨委委員;1998年2月至2003年1月,任中國內蒙古森工集團阿爾山森林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3 全文...
    認定誣告陷害,應當經設區的市級以上黨委或者紀檢監察機關批准。第四十條 紀檢監察機關應當加強對檢舉控告的分析甄別,注意發現異常檢舉控告行為,有重點地進行查證。屬於誣告陷害的,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理,或者移交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 市紀委舉辦全市紀檢監察幹部大會暨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站長...
    會議指出全市村級監察工作聯絡站站長(監察信息員)作為群眾身邊的監督隊伍,是貫通自上而下的紀檢監察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的重要節點。將剛產生的村級監察工作聯絡站站長與全市紀檢監察幹部統一培訓,既是一體推進全市域鄉鎮紀檢監察工作規範化建設、強化「四級聯動」的具體舉措,也是提升村社監督隊伍能力素質、深化「清廉村居」建設、做實基層監督的有效抓手,推動全市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