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7月2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綠會」)收到來自某海洋保護組織的生物學家尼羅(音譯)的郵件,說一頭烏翅真鯊被關在了香港九龍某個商店的水族箱中已經超過一年。綠會對此事十分關注,當即派工作人員前往香港實地查看。
被關在水產店水族箱裡的鯊魚①
綠會工作人員找到尼羅所提供的地址,原來是一家海鮮水產商店。綠會工作人員在商店裡看到,一頭原本屬於廣闊海洋的鯊魚,現正被囚禁在空間狹小的水族箱裡,狀態看上去十分鬱悶消沉。站在水族箱前沉思許久,綠會工作人員詢問商店員工,是否可以將其釋放回大海,被商店老闆娘一口回絕了。
「鯊魚是空運來的,已經在水族箱裡活了三年,」商店員工說,「想拍照可以隨便拍,但是這頭鯊不買也不賣。」
被關在水產店水族箱裡的鯊魚②
關於該店是否擁有鯊魚的飼養許可,以及這頭烏翅真鯊是否從非法貿易途徑得來,相關信息綠會工作人員仍在調查當中。
◆◆
烏翅真鯊簡介
◆◆
烏翅真鯊(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blacktip reef shark),又名黑翼鯊、黑鰭鯊或黑鰭礁鯊、烏翅白眼鮫,是一種常見的、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太平洋中部的熱帶鯊魚。在泰國、中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勒多尼亞、南澳大利亞等地的海域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Compagno, 1984),除此之外,它們也在太平洋中的島嶼附近(如法屬玻里尼西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馬達加斯加,肯亞等)的領海被人發現過。
烏翅真鯊分布圖(圖片來自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9)
烏翅真鯊體型較小,出生時身長30到50釐米,成年後體長在1米左右。它們性情溫和,對人類而言幾乎沒有攻擊性,主要的獵食目標是硬骨魚類,但也包括一些海蛇、甲殼綱、頭足類以及軟體動物。鑑定烏翅真鯊的方法很簡單,它們的模樣正如它們的名字所顯示的——胸鰭和背鰭頂端呈現出極具辨識度的黑色。烏翅真鯊為胎生。和其它鯊魚物種一樣,它們有較長的妊娠期,通常可達8到9個月,現有記載中最長的記錄是10到11個月。這種小型鯊魚具有一定的社會性,雖然大部分時候都獨來獨往,但偶爾也會聚群活動。它們的棲息地主要位於沿海地區,距離海岸線不超過幾百千米的地方(Vigmaud et al., 2013, PLos One)。
IUCN瀕危物種Red List於2009年發布的文件中稱,烏翅真鯊的種群數量正在減少,但並未被作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看待,它們被歸類於「近危(near threatened)」或「低危(lower risk)」物種。Fowler等於2005年的鯊魚狀況調查中顯示,全球範圍內,烏翅真鯊的種群數量並沒有受到特別嚴重的威脅,但是由於每胎繁殖數量太少、過長的妊娠周期,和人類的捕魚活動的影響,它們的種群其實是十分脆弱的。在商業貿易用途上,烏翅真鯊並非是受到青睞的物種,它們不是漁民的主要獵物,但是在印度和泰國,一些人會將它們捕獲來醃製食用,或採集它們的肝臟做魚油,這也是導致烏翅真鯊種群數目減少最直接的原因。然而在保護方面,國際上並沒有具體的計劃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淺談鯊魚
鯊魚被看做為海洋中的關鍵物種,在海洋生態系統的進化中起到關鍵的作用(Vignaud等,2013)。鯊魚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以生存能力較差的魚類為食,極大改善了魚類種群的基因。然而由於自身的生理特性(如低繁殖力、較長的妊娠周期和較晚成熟),鯊魚種群通常很脆弱,對過度捕魚和生境破壞的反應也十分敏銳。鯊魚數量的銳減,對於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穩定和動態平衡都有著極為負面的影響,而隨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接踵而至的,很可能是更大範圍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態系統的失控。IUCN於2009年發布的鯊魚專家報告中呈現出令人惋惜的數據:全球的鯊魚種群數量正遭受銳減。取決於不同的鯊魚物種,所減少的數目在50%到90%之間浮動,而由於鯊魚數量銳減造成的後果更是讓人吃驚——有34%的海洋生物正因此面臨滅絕。據估算,近些年來,每年有成百上千萬頭鯊魚被捕殺(Clarke等,2006),實施保護鯊魚種群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頒布的《全球鯊魚產品市場聲明(State of the global market for shark products)》中說到:即便每年鯊魚貿易的市值已達到十億美元,這個數字仍在逐年遞增。FAO官方統計數據(糧農組織,2011-2014)表示,僅在2000年到2011年間,世界魚翅進口總量的平均申報價值便定為每年3.779億美元,進口量平均為16 815噸,而這些還只是保守估計的數目。
人們對鯊魚資源的使用已有數百年歷史,但鯊魚市場需求的擴大和鯊魚貿易的飛速興起,是近些年才開始的。當代人對鯊魚的消費,多集中在鯊魚肉和鯊魚翅上,雖然在傳統概念中,東亞地區才是鯊魚產品主要消費地,然而事實上,鯊魚的食用是全球性的,鯊魚貿易也遍布世界的各個地方。
鯊魚翅和其它鯊魚產品的全球貿易路線圖(圖片來源:FAO)
通常人們以為,鯊魚生活在遙遠的海洋,是神秘的、與我們沒有太大關係的生物。這樣的認知是十分錯誤的,我們需要對民眾,尤其是沿海漁業地區民眾加強相關的科普。不單針對鯊魚,對於任何物種的保護,彌補大眾的認知空白都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除此之外,需要督促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非法捕撈、貿易進行嚴懲。同時,對鯊魚市場進行嚴格監管,徹底杜絕殘忍殺生的現象。由於鯊魚翅價格遠高於鯊魚肉,不少捕魚者直接在海上將鯊魚割鰭,再將其棄置大海。被丟回大海的鯊魚不能存活,它們無法遊動,會大量出血,最後沉到海底窒息而死。不同於一般水產食物,鯊魚翅更多是作為奢侈品而存在,我們有必要倡導大眾進行合理健康的消費,減少對鯊魚產品的食用——畢竟保護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文/李欣 審/Sophia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