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兒媽媽(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作為爸爸媽媽的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寶寶穿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
但是說到吃,新生兒們在發育過程中,五臟六腑都還未發育完善,十分脆弱,從一歲半開始除了母乳,就要添加輔食了。而許多父母們稍不留神的餵食,就會給寶寶們造成不適,許多寶寶出現「積食」現象,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寶寶發出的六個信號告訴你:「我出現積食啦!」
肚肚有響聲當寶寶的消化功能出現紊亂現象,餵進去的食物就會殘留在寶寶的消化道內,而食物殘渣經過胃部發酵,容易產生氣體,引發寶寶小肚肚脹,經常打飽嗝,或者是放屁變多等腹部出現的響聲等情況。
胃口變差寶寶吃進去的食物不能順利消化掉,堆積在胃裡,會讓寶寶減少食慾,卻還是喊餓,一餵飯卻又吃不進去多少。
嘴巴臭臭的食物在胃裡堆積發酵自然會影響到口腔,舌頭出現非常厚而且顏色發白的舌苔,普遍位於寶寶舌頭的中間和後面位置,張嘴時還會聞到明顯口氣。
排便異常:當排便出現不規律時,很明顯是腸胃出現了問題,積食會導致腹瀉拉稀或根本排洩不出來的情況。
出現發熱紅臉蛋:寶寶的皮膚比成年人更敏感,未經過外界汙染的面部皮膚很容易反應身體狀況,當寶寶出現紅臉蛋,且臉頰發熱時,寶爸寶媽們就要提高警惕了。
睡眠差:出現經常夜裡翻身,睡不踏實且哭鬧的狀態。
怎麼樣才能有效預防寶寶積食?輔食餵得對,寶寶「不受罪」
①不吃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
寶寶的脾胃十分脆弱,這些食物許多脾胃不好的成年人都無法完全消化,何況是還未發育完全的寶寶呢。
②規律進食:
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孩子喊餓就給吃,保持孩子七八成飽即可,尤其要注意,夜間是人體調節各方面動力的時候,這一時期消化能力也會隨之下降,一歲半的孩子處於逐漸斷母乳的階段,所以已經可以避免夜間給孩子餵食或餵奶了,讓孩子的脾胃得到正常規律的休息很重要。
③形成積食前的食療預防:
將淮山藥去皮、搗碎成山藥泥,豬肉攪碎,把胡蘿蔔切成丁,小米粥煮至五成熟時放入攪碎豬肉,八成熟時,放入山藥泥,攪拌至全熟,晾至合適溫度可加入適當嬰幼兒益生菌。一天一碗即可有效預防。
④已經形成積食的食療方法:
熬煮山楂水,同時加入沙棘、雞內金、橘皮、山藥、高良姜和麥芽等溫和食材。經常食用有效緩解小兒積食。
其實寶寶的飲食與父母平時的飲食習慣也是息息相關的,很多父母會將自己的飲食習慣帶給寶寶,無形之中就加重了寶寶腸胃不適脾胃不和的現象,擁有一本專業的輔食料理書很重要,專門給寶寶做適合寶寶們食用的食物才能有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我更推薦《輔食每周》這本書,根據兒童不同發育階段,按月齡-周將215道輔食安排好,力求讓媽媽每周都能給寶寶吃到最適合的輔食。這本書的撰寫者劉長偉,是33萬媽媽關注的兒童營養專家,非常具有權威性,是兒童醫院的醫生、營養師,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能為寶寶的輔食添加提供更好的方向。在專業指導下,家長才能為寶寶做出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的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