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武力,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2020-12-05 大城小事Z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戰爭,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靠的武力,證明戰爭統一臺灣可能是最快的方法。自元朝開始對臺灣地區受大陸管轄以來。歷史上,臺灣總計四次與大陸分離或者淪為殖民地,前三次都是通過戰爭手段而回到大陸懷抱。第四次到底會怎樣?

【第一次】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入侵南臺灣,後西班牙入侵北臺灣,1642年西班牙被荷蘭驅離。臺灣淪為荷蘭殖民地。1652年郭懷一領導一次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但被鎮壓。

直到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25000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出發經澎湖進軍臺灣。與荷蘭軍隊展開多次激戰,1662年2月1日荷蘭投降,中國人民收腹了被荷蘭殖民38年的寶島臺灣。

【第二次】鄭成功收腹臺灣後,開啟了治理臺灣的時代,明末時期臺灣人口將近20萬。1644年清軍入關,成為中原正統王朝,南明統治下的臺灣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多人,戰船200餘艘,進軍臺灣,南明鄭軍戰敗。至此,臺灣納入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

【第三次】在清政府統治下臺灣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到1811年臺灣居民超過200萬人。1860年起臺灣南平,新北淡水,基隆,高雄相繼開港。

1874年日本首次入侵臺灣,但清政府仍對臺灣行駛主權。1883年中法戰爭,把侵略目標指向臺灣,抗法將領劉銘傳成功保衛臺灣。但中法戰爭後臺灣升格為臺灣省,1894年省會移至臺北。劉銘傳在臺灣推行洋務運動,清田賦,增財收,架電報線,設郵電局,造鐵路;買軍艦,增炮臺,設機器局造武器;成立煤務局,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臺灣人民拒做亡國奴,建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抵抗日本侵佔。經歷五個月的慘烈戰鬥,重創日本,至1895年6月7日日軍佔領臺北。6月17日建立統治政府,10月23日全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1937年7月7日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在日本殖民四十多年下飽受歧視和壓迫,強制普及日語,養成日式生活。1942年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即《馬關條約》廢止 。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仍設臺灣省,省會臺北。

【第四次】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敗,12月7日國民黨政府遷到臺北。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到臺北。至此臺灣與大陸再次分離。蔣中成為終身總統。1960年起臺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80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個人電腦產量世界第一,教育科技蓬勃發展。

987年7月15日蔣經國解除38年之久的戒嚴體制,開始全民普選,開放與大陸交流。2000年執政50多年的國民黨敗選民主進步黨陳水扁當選。2001年金門與連江實現直接往來。2004陳水扁連任。2008馬英九當選,國民黨執政,並與大陸實現通郵、通航、通商。2016蔡英文當選,2020連任。

兩岸總會統一,而且是被大陸統一。

你認為是什麼方式呢?

相關焦點

  • 揭秘:解放後國共兩黨的三次秘密和談(全文)
    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國共兩黨曾經有過三次高規格的秘密和談,渴望中華和平統一的人士往來兩岸之間。然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三次和談都最終擱淺。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的臺灣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單純靠武力解決的方針改變為立足武力伺機徹底解決和力爭和平解放相結合的政策。1955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明確提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毛澤東主席也表示,我們跟臺灣要「和為貴」,愛國一家。
  • 英國執政黨報告叫囂:一旦中國武力統一臺灣 就和中國斷交
    更荒誕的是,該報告還要求英國必須和中國說明:一旦中國敢武力統一臺灣,那麼英國就將和中國斷交。從一些英國媒體的介紹來看,撰寫這份報告的英國保守黨「中國研究小組」,是一個今年由該黨內部一些對華強硬派以及反華右翼政客成立的。
  • 統一與主權的博弈:敘利亞在1949年的三次政變
    1949年對於中國歷史可謂是極具劃時代意義的年份,而對於阿拉伯世界也是不尋常的一年。或許在很多人看來,爆發第一次阿以戰爭的1948年更具象徵意義。但大馬士革在1949年經歷的三次政權更迭,不僅僅折射了敘利亞的動蕩不安,也牽涉到(外)約旦、伊拉克、埃及、沙特等國之間的鬥爭,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衝突,進而引發英美法蘇等域外大國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參與。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首先,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構形危機。這個問題,涉及漢字的起源。  先秦時代,古人早就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但是一直沒有說明白。
  • 蘇聯歷史上的三次改革
    蘇聯歷史上共進行過三次改革。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是軍事共產主義制度,其糧食徵收制拿光了農民的糧食,引起廣大農民的嚴重不滿,內戰後期農民暴動遍及全國,1921年初蘇維埃政權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 揭秘:日本歷史上第四次川中島之戰
    宿敵,既是最可怕的敵人,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最陌生的朋友,因為他們會為了打敗你而比你自己更了解你 。在日本歷史的戰國時代,最為著名的一對宿敵便是「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和「甲斐之虎」武田信玄。作為當時日本最為閃耀的兩顆將星,謙信和信玄幾乎是鬥了一輩子,而最終也沒分出個所以然來,這種結果或許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兩人面對面的單挑中就已經註定了。
  • 系列談之十:孫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思想與祖國寶島臺灣的密切關係
    日本1895年4月17日迫使清政府籤訂的《馬關條約》強行割佔臺灣,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更直接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中山先生本人後來也一再重申「恢復臺灣」。  中山先生領導革命運動的第一次起義,1895年10月26日的廣州起義,即發生在臺灣被日本以武力全部佔領的第五天。同年,中山先生派興中會成員楊心如到臺灣宣傳革命思想,發動革命力量。
  • 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原標題: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在我軍歷史上,先後有過3次大規模接收知識青年入伍的高潮,隨之帶來了軍隊質量建設的突飛猛進和革命建設事業的勝利發展。 抗戰時期: 青年學生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聖城」延安 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知識青年從軍高潮,出現在抗戰時期。
  • 2020是統一臺灣關鍵點?臺嘉賓與大陸專家激烈討論
    此次年會中的議題,也都是當下中國社會最受關注的政治議題,如香港的命運、臺灣的統一、中美博弈和民粹全球化的問題等等。這裡,我們給各位奉上這次年會上最「火爆」的一場: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烈。
  • 蔡英文發言人大放厥詞,「支持統一」等於「背叛臺灣」
    採訪時她大放厥詞,說出「支持統一就等於背叛臺灣」這麼荒謬的話來,可以說,她的言論表達的就是蔡英文陣營當前的想法和理念。「支持統一」等於「背叛臺灣」林靜怡認為她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據,因為中國方面一直沒有向國際社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統一臺灣的計劃。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是她為自己的獨派立場找的藉口。
  • 明末之後收復臺灣,第一次38年,第二次22年,第三次代價最大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臺灣幾次離開祖國懷抱,又幾次被收復。最後一次離開祖國懷抱是在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逃臺灣,至今沒有回歸。明末之後有過三次收復臺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次。
  • [臺聲]統一集團「第二次內地攻略」目標是零售
    但據記者了解,11月7日,諾瑪特重慶的兩個店都接到了以諾瑪特控股公司中區名義發出的通知,說臺灣統一集團將「派人」來。  諾瑪特控股中區總經理姜濤對記者說:「重慶2個店,加上營業面積1萬平方米的諾瑪特自貢店(今年春節前將開業),還有綿陽新店,至少這些店統一應該會參與管理。」  他解釋,統一參與管理後,諾瑪特的店名還在,品牌不會變,人員也不會變動。
  • 臺網友怒批:蔡英文下臺,我們要統一!統一臺灣只有這一個選擇?
    雖然,網路上,也有一些嚮往統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臺灣同胞。但是,他們大都是中年人,而年輕一代幾乎看不到統派愛國人士,我也超級擔心。您是否覺得有辦法,對臺灣年輕人在一些方面進行相關的宣傳呢?像中國大陸,現在有很多年輕人相信和接受西方西化的思想。這,就是媒介潛移默化的一種灌輸改變。我感覺要真正改變臺灣年輕一代,還是要從媒介和教育入手。
  • 閩侯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
    12月16日,閩侯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在縣科技中心召開。閩侯縣委副書記趙春榮,福州市文聯黨組成員、秘書長李樸,縣領導曾玉、曾小榕、葉玲、陳昭鋒等參加會議。
  • 馬英九:臺灣人對大陸看法改善 "憲法"沒排除統一
    圖為馬英九資料圖(來源:臺媒)海外網2月26日電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日前接受美媒「海峽論壇」節目專訪,談話內容提及兩岸關係,馬英九表示,臺灣人對大陸的看法已經有一些改善了,更指出臺灣地區的憲制性規定「沒有排除跟大陸統一
  • 「臺灣的未來在大陸,也在兩岸統一」
    「臺灣的未來在大陸,也在兩岸統一。」會長們說。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四地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近日接受總臺看臺海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回望2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的重要講話,以及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的講話中,寄望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著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這讓我們一直倍感振奮,也為此而不懈努力。
  • 去了三次臺灣,每次行李都要扛,總結出最良心的臺灣購物攻略
    請注意標題中的「扛」,真的毫不誇張,每次去臺灣,回程的旅行箱都超重,不扛不行……我已經去了三次臺灣,還準備去第四次,因為臺灣真的是一個可以去很多很多次的地方,好吃的食物、溫暖的人情、秀麗的景色……還有一路的買買買。真的建議大家在小長假前後多請幾天假,用一段完整的時間,慢慢感受這座寶島的魅力。
  • 軍史:俄羅斯前後4次歸還我國領土,我國究竟收回多大面積?
    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在整個割地的歷史上,從1858年到1946年,前有沙俄,後有蘇聯,通過武力侵略和外交欺騙,從中國手中直接割取了170萬平方公裡土地,加上其策動的外蒙古獨立,共使近330萬平方公裡土地脫離了中國懷抱,佔清朝全盛時領土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如此大手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 你知道「龜兔賽跑」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誰贏了嗎?
    烏龜:「是的,咱們不僅有第二次,還有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兔子:「我靠,咱們後來還跑了這麼多次。第二次,誰贏了?」烏龜:「我」兔子:「為什麼?我不可能又睡著了!」烏龜:「哪有啦,我一直都膽小笨笨的!」兔子:「那毫無懸念第四次,第五次你都贏了,對吧?要真是這樣,我肯定會崩潰的!」烏龜:「對也不對。」兔子:「怎麼講?」
  • 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閉幕
    1月31日,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省人民會堂勝利閉幕。(記者 董亮 史長來攝)  1月31日上午,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省人民會堂閉幕。  省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應出席委員897人,實到821人,符合規定人數。  省政協主席葉冬松出席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