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2021-01-10 黨史頻道

原標題:我軍歷史上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抗戰時期,全國各地愛國青年衝破國民黨頑固派封鎖,奔赴延安抗大。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年學生響應祖國號召,積極參加各類軍事幹部學校學習。資料圖片

毛澤東曾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在我軍歷史上,先後有過3次大規模接收知識青年入伍的高潮,隨之帶來了軍隊質量建設的突飛猛進和革命建設事業的勝利發展。

抗戰時期:

青年學生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聖城」延安

我軍歷史上的第一次知識青年從軍高潮,出現在抗戰時期。由於長徵途中紅軍兵力銳減,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隨著部隊的戰略展開與數量擴大,幹部嚴重缺乏。有的部隊甚至把抗戰前的老戰士全都提拔為幹部,但仍難滿足需要。與此同時,隨著日寇鐵蹄深入,神州陸沉,偌大中國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大批學生走出校園,尋找救亡之路。主張抗戰救國、尊重知識分子的中國共產黨對廣大知識青年形成了強大吸引力,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一時間成為愛國青年心中的「聖城」。

1939年6月至12月,我黨連續下發3個接收知識分子參軍的重要文件。其中,由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放手吸收青年來延安學習」。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等院校基礎上,我黨又陸續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辦了14所「抗大」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屬中學,共培養了10多萬名軍政人才。

為貫徹中央指示,「抗大」的招生廣告從延安到西安的每根電線桿上都貼有一張。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也設立專門招生點,廣泛進行招生宣傳。據當時的學生回憶:八路軍駐長沙辦事處的徐特立經常給青年作演講,號召青年到延安去,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並說可以保送進抗大或延安公學,許多同學當場報了名。

除了延安,晉察冀根據地因為靠近京津,吸引了兩地許多高校以及東北的流亡學生前往投奔,一時以人才薈萃而著稱。蘇滬等地的青年學生則大量奔赴江南新四軍的駐地。粟裕大將的夫人楚青,當時正在揚州讀中學,受我黨政策的感召,和許多同學一起離家加入了新四軍。

大量青年奔赴抗日根據地,引起了國民黨的高度警覺,他們軟硬兼施、千方百計進行封鎖阻撓,很多人被國民黨憲兵特務扣留關押,甚至慘遭殺害。儘管如此,到1942年底,共有10萬多以進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誌士,投奔到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據地。這些青年學生經過抗大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絕大多數成為了懂政治、懂軍事、會做群眾工作的優秀指揮員,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美援朝時期:

十萬學生兵,披上新戎裝,打擊野心狼,衛國保家鄉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建國之初,我軍發展到500多萬,其中幹部僅46萬,加上支援地方建設,幹部缺口較大。為解決全軍幹部普遍缺乏的問題,加快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以確保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快速組建,1950年12月至1951年6月間,中央軍委和政務院發布兩次決定,規定全國各種軍事幹部學校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招生,掀起了我軍歷史上第二次知識青年從軍潮。

據《人民日報》報導,決定於1950年12月1日發布後,「首都學生、工人歡欣鼓舞,一致高呼:『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首都高校和中學都在整個團支部、整個系班報名參軍。湯用彤、許德珩、華羅庚、黎錦熙等知名教授紛紛鼓勵學生參加國防建設,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也積極支持兒子梁從誡參加軍事幹部學校。

長春航空學員預科總隊當時剛剛成立不久,有關人員回憶:1950年10月以後,全國開展抗美援朝運動,青年學生參軍出現高潮。在1950年底一段時間,有時一天就來一二百人,吃住都是大問題,沒有床板就搭地鋪,3個大隊20個中隊全部滿員,達到3000多人。到了1951年又成立4個大隊,學員曾達到4000人。有時學員多了,每個中隊臨時多編1個區隊,每個區隊又多編1個班,房子擠著住。

當時,朝鮮戰場激戰正酣。受此激勵,全國各地參加報名的青年學生多達58萬餘人,實際招收了10萬餘人入伍,進入各類軍事幹部學校學習。用當時的話說:「十萬學生兵,披上新戎裝,跨進軍幹校,掌握新武器,打擊野心狼,衛國保家鄉。」這次知識青年從軍潮大大改善了人民軍隊的文化結構,有力促進了我軍各技術兵種部隊的逐步建立,使我軍的軍兵種技術構成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經過培養與鍛鍊,這批人中的大多數成長為軍隊的骨幹,其中的佼佼者後來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

我軍現代化建設時期:

知識青年入伍走上了制度化、科學化和規範化軌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防和軍隊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由於50年代後期軍事院校停止從地方招生,「文革」期間進而發展到大多數軍事院校停招停辦,導致了我軍軍官隊伍素質嚴重下降,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980年5月10日,總參、總政聯合發出《關於選拔培養基層幹部問題的通知》,規定從當年開始實行青年學生與部隊優秀戰士經過院校培訓合格後,才能提升為幹部的制度,其中高等專業技術院校以招收地方高中畢業生為主。這項新制度試行兩年後,被正式確定為我軍幹部隊伍建設的基本制度。與此同時,從1980年起,全軍開始有計劃、大批量接收地方大學生入伍。

在這種形勢下,從1980年開始,大批知識青年進入部隊,形成知識青年參軍入伍的第三次高潮。僅1980年至1982年,全軍院校就為部隊輸送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幹部12萬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從地方入伍的青年學生。

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隨著第三次知識青年從軍潮的形成與發展,其中的有益經驗相繼得以總結,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1988年正式頒布實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草案)》《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職幹部暫行條例》等,對知識青年入伍問題都有相應規定,從而使軍隊接收知識青年入伍走上了更為制度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的軌道。

相關焦點

  • 珍罕老照片,致敬我軍歷史上消失的軍兵種!
    我軍鐵道兵部隊的前身是抗戰勝利後在東北組建的武裝護路(鐵路)部隊,後來改為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在護路軍的基礎上,1948年7月,中共中央東北局組建了人民解放軍第一支鐵道部隊——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又稱鐵路修復工程局)。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因此,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56式輕機槍採用彈鼓供彈,非軍迷不仔細的話,與此後服役我軍的81式和95式班用機槍的彈鼓非常相似的。56式輕機槍,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時間最久的一挺輕機槍,迄今為止,仍然有軍隊在使用,原因就是此後取代56式輕機槍的81班用機槍,取代81式班用機槍的95式班用機槍,火力持續性能、有效射程等輕機槍的硬性指標,都大大遜於56式輕機槍,可謂一挺不如一挺,這在全世界軍界都是獨一味,讓軍迷感到莫名其妙。
  • 我軍軍銜標誌上的星和槓
    我軍歷史歷史上,先後共實施了兩次軍銜,1955年9月27日,以全軍首次大授銜最為著名,授予了1000餘名解放軍高級軍官為少將以上軍銜,已經載入了我軍發展的史冊,成了人民軍隊不斷成長壯大的象徵。其中,朱德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粟裕等10位我軍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軍銜,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已經成為我軍歷史上的絕唱,成為軍人心中永衡的豐碑,必將萬古流芳。此後,1988年7月1日,我軍恢復了1965年6月1日取消的軍銜等級制度,軍隊中就不再設置元帥和大將軍銜,一級上將為我軍最高軍銜,但此軍銜始終未授予任何一位我軍高級將領。
  • 周恩來與「文革」前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關鍵詞]周恩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中國的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20 世紀50 年代中期一直延續至80 年代初,其中,最為人矚目的是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這段歷史。其實,作為一種緩解城鎮就業壓力、適應蓬勃興起的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重要舉措,它在「文革」前已形成較大規模。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興起與當時許多中央領導人的倡導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 關於56式輕機槍:這可能是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如果非軍事迷們不小心的話,那與我軍自此以來一直服役的81和95級機槍的鼓聲非常相似。 56型輕機槍是我軍歷史上裝備最長的輕機槍。到目前為止,一些部隊仍在使用它。原因是在那之後,81級機槍取代了56型輕型機槍,而95型機槍取代了81型機槍。輕機槍的耐火性和有效射程遠不及56型輕機槍。軍事世界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這使軍迷感到困惑。
  • 蘇聯歷史上的三次改革
    蘇聯歷史上共進行過三次改革。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是軍事共產主義制度,其糧食徵收制拿光了農民的糧食,引起廣大農民的嚴重不滿,內戰後期農民暴動遍及全國,1921年初蘇維埃政權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 3天內美軍連續三次抵近挑釁,我軍該如何應對?宋忠平做出解讀
    同時,疫情爆發後伴隨著美國海軍因疫情活動受限,這讓美國開始擔憂我軍在南海的地位更加穩固,所以又將矛頭對準了中國。頻繁地派出偵察機對中方的近海區域進行偵察。對於美軍機抵近偵察廣東海岸的行動,我軍的衛星系統其實早已將其飛行路線盡收眼底。值得警惕的是,美軍此番執行偵察活動的飛機不簡單。型號為RC-135和EP-3的偵察機主要有反潛、電子情報與彈道飛彈情報收集等功能。那麼,面對美軍機在南海挑釁帶來的安全威脅,我軍又該如何應對?
  •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
    1963年中央召開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要求各地制訂15年安置計劃,每年遂有數以十萬計的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務農。
  • 數千甘肅叛匪包圍我軍炮兵團,14小時連衝17次,遺屍累累方才作罷
    8月16日,我進剿部隊從臨夏和臨洮出發,直撲距離我軍最近的廣河、和政和康樂三縣交界處的華林溝,首先殲滅以華林溝為據點,在此集結的叛匪3000多人,這些叛匪根本就沒想到我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竟然大膽地集中兵力出城剿匪,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被我軍打的大敗,連續2次戰鬥,我軍斃傷叛匪200多人,並俘虜了包括匪首牟德福以下110多人,其他的叛匪在失去指揮後,立即四散潰逃,我軍立即展開了搜繳。
  • 我軍最早提出「麻雀戰」,首創「黃蜂戰術」的大元帥到底是誰?
    比如安澤縣民兵輪戰隊和我軍主力部隊派出的人員就以「黃蜂戰術」打擊日軍,當日軍出操時,我軍預先埋伏的一個排帶領輪戰隊突然以步槍機槍火力急襲,殺傷敵47人。然後打完就走,敵人追出,我軍已無影無蹤。在敵人返回途中,我軍又用「黃蜂戰術」,以一個遊擊小組抓住敵人,各友鄰小組和臨近的主力部隊都奔向戰鬥地點和敵軍行進前方,集中兵力、火力,尾追、側擊、截擊殺傷敵人。
  • 胡璉曾三次被粟裕圍困,卻又三次全身而退,其機警鎮定不得不服
    ,三次全身而退,與胡宗南在敵軍中並稱「二胡」,一個是金門王,一個是西北王,但因他驍勇善戰是敵軍中的赫赫名將,是五大主力其中之一,所以在敵軍內部也有一個說法「十個胡宗南,都抵不上一個胡璉!  雖然我軍集結重兵主打殲滅戰,但在胡璉的以逸待勞準備萬全的反擊之下,卻給我軍帶來較大傷亡,眼見戰機已過,也沒能有所突破,粟裕百般無奈最後下令停止戰鬥,主動撤軍,退而求其次,南下解放了安徽和江蘇等廣大地區,而胡璉在粟裕手中第二次逃得一命。
  • 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首先,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構形危機。這個問題,涉及漢字的起源。  先秦時代,古人早就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但是一直沒有說明白。
  •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武力,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戰爭,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靠的武力,證明戰爭統一臺灣可能是最快的方法。自元朝開始對臺灣地區受大陸管轄以來。歷史上,臺灣總計四次與大陸分離或者淪為殖民地,前三次都是通過戰爭手段而回到大陸懷抱。
  • 戰爭年代我軍的軍銜
    另外,根據一些回憶史料,這一時期我軍的一些初中級指揮員也佩戴過軍銜標誌。開國少將王直在新四軍成立之初任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四連指導員。「在任指導員期間,最讓我頭疼的工作就是佩帶國民黨軍帽徽和軍銜。我當時被授予上尉軍銜,不是我嫌這個軍銜低,而是在感情上難以接受。」
  • 抗戰中,此役我軍傷亡8000日軍全軍覆滅,堪稱最有血性的戰役
    抗戰爆發之後,由於敵我雙方在軍事力量上具有明顯的差距,因此我軍付出的傷亡代價是十分慘重的,可以說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無數軍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比如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等,幾乎每場戰爭都要犧牲好幾萬士兵,今天咱們就講講整個抗日戰爭中最有血性的一場戰役,松山戰役。
  • 美國大兵掛在脖子上的「狗牌」是什麼東東?現在我軍也有了
    為此,北方軍隊的官兵就開始在私下製作一種小牌子,上面表明了自己部隊的番號和本人的信息,以便掛在博在上進行辨認。通過牌子,在戰鬥中只要有士兵傷亡,牌子上就會快速確認士兵的身份信息,為救護傷員贏得時間,也為分別遺體找到相應的依據。只不過在當時,最早的狗牌是用木質結構的東西做成的。
  • 歷史上不存在的三個名人,天下人都知道,卻沒人知道他們是假的
    在我們的歷史中是有很多英雄人物的,他們創造了不少的傳奇,而他們的故事更是為人們津津樂道,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是歷史中真實記載的,今天要說的這3個名人就是歷史上不存在的,而且他們的名字也是天下無人不曉的狀態,但卻沒人知道他們是假的!
  • 郝鐵川:隱蔽戰線在歷史上曾經五次使黨中央脫離險境
    這是歷史研究的缺陷。」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共隱蔽戰線鬥爭的情況開始引起黨史界和學界的關注,不少隱蔽戰線的親歷者及其後人開始撰寫一批高質量、頗有影響力的回憶錄。筆者根據這些珍貴的資料,總結出在黨的歷史上,隱蔽戰線曾五次挽救黨中央而脫離險境。「龍潭三傑」及時傳遞顧順章叛變情報,挽救了黨中央隱蔽戰線歷史上,「龍潭三傑」可謂戰功赫赫。
  • 抗戰閱兵|徒步方隊「劈槍」詳解:重現我軍「刺刀見紅」榮光
    也正因為如此,追尋我軍的歷史足跡,幾乎沒有某種單件武器擁有如同刺刀那樣的崇高地位。既然此次閱兵展示的是中國軍民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就少不了刺刀這樣的傳奇武器。回溯歷史,土地革命戰爭中,紅軍一直是擅長拼刺格鬥的部隊,原因是武器不足,彈藥缺乏,而在總計五次反圍剿作戰期間,紅軍憑藉優越的戰鬥意志,以白刃突擊打垮了無數國民黨軍部隊。在抗日戰爭中,他們的對手,變成了以刺刀格鬥兇殘而聞名的日軍。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人民軍隊一直重視刺殺訓練。
  •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我軍的修橋藝術,讓美軍連橋都找不到
    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之際,《金剛川》上映,電影拍得非常好,以金剛川上的金剛橋為中心,從敵我兩軍多個視角展示了戰爭的慘烈。金剛橋七炸七修,終於讓大部隊和物資成功渡過金剛川,為大決戰的勝利,貢獻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