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至下從右往左,數千年來漢字為什麼這樣讀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從上至下從右往左,數千年來漢字為什麼這樣讀

左圖為良渚黑陶貫耳壺;右圖為龍虯刻文陶片。

  漢字最初的行款應該是自由的,字序、行序並沒有明確的規則。目前出土的大量疑似文字的行款方式,如江蘇吳縣澄湖良渚古井出土的黑陶貫耳壺,腹部的4個字呈橫斜狀排列;而江蘇高郵龍虯發現的刻文陶片,可以分為兩組,4個字的那組應是豎排。

  不過,這種自由式的行款在面臨字數增多,或是有其他更高功能需求的記錄時,不足就非常明顯,新型的行款必然出現。

  字序為什麼從上至下

  對新行款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應是新需求。根據早期漢字的應用情況,我們不難猜測,它就是甲骨文佔卜、竹簡記錄等活動。所以,能對行款樣式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甲骨和竹簡本身,二是活動性質的影響。

  第一個方面的甲骨常被略去,因為甲骨本身對字序、行序沒有多少約束;而竹簡常受關注,學者們常從持簡習慣、書寫習慣等方面入手,認定竹簡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然而,對於自上而下的字序,尤其是單簡書寫時,無論是「方便說」,或是「持簡習慣說」,都略顯牽強。

  「方便說」認為,漢字字形便於豎寫,所用的竹簡宜於豎寫,這是漢字書寫的決定性條件。但事實上,尚沒有真正講究書寫順序的初期漢字,是無所謂豎寫橫寫的,這時候的書寫是為字形服務,而非字形為書寫服務。而就竹簡而言,客觀上也沒有明確的適宜橫寫或豎寫,同樣構不成豎寫字序的決定性因素。

  「持簡習慣說」認為,古人應是席地而坐,左手持簡,置於胸前,右手執筆而書,正是持簡的習慣性動作決定了字序的下行。這個說法的前提條件是古人必須有豎向持簡的習慣,而這其實是很難確定的。正如北京大學教授李零所說:「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不是別的,就是『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比如,甲骨是種不易寫也不易刻的「不方便」材料,卻被選為早期一個重要的書寫載體,可見古人有時候對書寫的目的更為重視,方便性反而是其次的。

  這樣,就剩下第二點,即活動本身。毫無疑問,甲骨佔卜活動佔據了絕對的「話語權」,它具有兩個先天優勢。

  首先,地位優勢。「生民之初,必方士為政」,當時以卜問吉兇、佔福禍、決猶豫、定嫌疑,無論政治還是生活,佔卜可以用來指導一切活動,擁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次,親緣優勢。很多學者認為,漢字的誕生與巫及其活動有密切關聯。那麼,漢字應用相關規則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會遵循巫相關活動的需求,而甲骨佔卜是先民最重要的巫術活動之一。

  如此種種,我們不難發現甲骨佔卜活動在行款基本樣式確立中的關鍵性作用。

  從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內容來看,它絕大部分是佔卜的結果,即神意由甲骨兆相表達出來的文字呈現,是一種來自神靈的從天而降的「天垂象」式的昭示。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從形式上正好吻合這個特點。

  對於這種「天垂象」式的自上而下,我們還可以找到幾個輔證:

  其一,骨板上多個段落閱讀次序的設定。一個完整骨板上,如有若干段卜辭,那麼這些段落的閱讀是自下而上的,就是從下一段開始,按照次序逐段上讀。這正好切合處於下方的佔卜者先問問題,然後逐步往上,高居在上的神靈給予昭示的過程,也與佔卜活動的性質相契合。

  其二,古代天地上下貫通觀念的寫照。如良渚文化中祭祀所用的琮,它外方內圓,豎立時就把方圓串起來,也就是貫通地和天。古代類似這種樣式的祭祀用品,在其他地方也出現過,如廣東東南端的海豐縣,曾發現與良渚文化相似的玉琮。可見,天地貫通應是先民們精神世界裡的一種共同觀念,漢字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設定,不也正是這種天地上下貫通觀念的直觀反應嗎?

  其三,對應「上達」「下傳」方式。古代常用火煙作為祭祀「上達」的媒介,它是自下而上;那麼表示「下傳」內容的神昭示文字,自然就是自上而下了。

  行序為什麼從右往左

  甲骨佔卜活動的性質決定了行款自上而下的字序,行序呢?

  從甲骨材料出發,它通常可以分為幾個對稱區域,為此我們常看到為對稱之美而設定的「下行而左」和「下行而右」兩種方式,也就是說,行序是自由的,可見後來行款常單一地以「下行而左」,即行序「從右至左」為主,決定性因素不在甲骨。

  那是不是竹簡呢?目前我們尚未見到與甲骨文同時期的竹簡實物出土,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討論竹簡在行款基本樣式確立中所起的作用。

  著名漢學家吉德煒曾提出「貞人備忘筆記」的說法,認為商代貞人有用於備忘的筆記,記錄當時的佔卜事項,等佔卜應驗後,根據記錄再契刻甲骨。如果確實存在這種「筆記」,那麼採用的書寫工具可能有甲骨、竹簡或帛書。而根據佔卜活動的頻繁和竹簡的相對易寫易得,竹簡應是最常用的工具。

  作為輔助的竹簡,將自上而下的字序固定化,而行序相對靈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字序的恆定帶來持簡方式的固定化,最終促使竹簡開發出最適用自身情況的行序。當然,如果吉德煒所猜測的「筆記」並不存在,根據甲骨佔卜活動所具備的天然優勢,處於「劣勢」的竹簡應該是這樣的狀態——雖然不具備決定字序的機會,但還是擁有決定行序的「權力」。

  對於竹簡,無論是先寫後編成冊,或是先編成冊再書寫,從右至左都是比較方便的,對此,不少學者已有豐富的論證,下面簡單列舉其中代表性的一二。

  對於先寫後編成冊的情況,錢存訓先生《書於竹帛》中提到:左手持簡、右手書寫,便於寫好的簡策按順序置於右側,由遠而近,形成從右到左的習慣。勞榦先生在此書《後序》中進一步詳解:左手書寫,所有空簡放左邊,寫好依據順序放右邊,形成自右向左的順序,最後裝訂就據此而來。

  對於先編後寫的情況,王鳳陽先生認為:「原因之一是習慣勢力的作用;原因之二還是書寫上的方便。」「從右邊寫起可以邊寫邊把卷著的簡攤開,非常自然。如果從左邊寫起,腕下墊起大卷的竹簡,寫起來十分礙事,將編簡攤開,移動起來也十分麻煩。」

  據此,我們發現從右至左的行序應是來自竹簡書寫的作用。

  通過甲骨佔卜活動和竹簡的配合,甲骨文和竹簡都形成了各自的行款定式:甲骨行款——卜辭類字序自上而下,行序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非卜辭類字序一樣,行序除了虎骨刻辭外,基本採用從右至左;竹簡行款——字序自上而下,行序從右至左。

  在此過程中,字形「不得不」作出一些配合性的調整,同時也獲得了一些新的發展方向:配合性調整,如「馬」「虎」等寬度較大的字形,為「自上而下」的統一需求,紛紛變得豎立起來,「典」「箕」等左右太寬的字形,把構件兩個「手」下移;新的發展方向,如更關注篇章裡上下字之間的關係,而相對忽略左右字之間的關係,這成為後來確定字形書寫順序的主要出發點,影響深遠。

  不過,漢字行款基本樣式的真正確立,應是在周代。周代在繼承商代的行款中,如同有意弱化乃至拋棄了甲骨佔卜的方式一樣,「商亡以後,骨卜之俗頓衰」,而單純延續了竹簡行款樣式,統一使用字序自上而下、行序從右至左的行款,極少有例外。自此,被沿用數千年的漢字行款基本樣式得以完全確立。與漢字相關的其他內容,可以參閱筆者的著作《漢字字形學新論》。

  (作者系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

  李海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數千年來漢字都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
    由「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來表達「清清白白做人不摻假」的磊落胸懷,由「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升華到「堂堂正正」的高尚人格。說到漢字,這可是世界上唯一的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它體現著中國人偉大的民族性格,也正是漢字讓中國的文化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了下來。竹簡併不晚於甲骨關於漢字最早的成熟形式,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甲骨文。
  • 部首至的漢字、偏旁部首為至的漢字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1、到(dào),8畫,左右結構,部首:至組詞:到底(dào dǐ) | 遇到(yù dào) | 遲到(chí dào) | 到處(dào chù) | 到職(dào zhí) | 到任(dào rèn) | 2、至(zhì),6畫,上下結構,部首:至
  • 出生才61年的漢語拼音,為什麼能爬到千年漢字「頭上」?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它是我國1958年官宣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主要由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組成。1955年國家開始進行漢字改革,漢語拼音就是產物之一,是國家為了適應計算機信息化創新和推廣普通話做的新嘗試。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遇到了一隻碰瓷狗,我往左它也跟著往左
    遇到了一隻碰瓷狗,我往左它也跟著往左哈哈,兄弟情深啊,有沒又想起自己小時候呢妹子,不管你怎麼出洋相,醜化自己都阻止不了我娶你的心希望有好心人收留你!信不信妹子直接掀桌走人一個漂亮的姑娘,為什麼要這樣種眼神看著你呢?估計是想勾引估計我一個男人都做不到她這樣別問我為啥這樣做,我只是想讓牙白一些大爺大媽們,有沒有愛心?趕緊給咩們讓個座啊!
  • 部首矛的漢字、偏旁部首為矛的漢字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柔美(róu měi) | 輕柔(qīng róu) | 柔和(róu hé) | 柔韌(róu rèn) | 2、矜(jīn),9畫,左右結構,部首:矛組詞:驕矜(jiāo jīn) | 矜持(jīn chí) | 自矜(zì jīn) | 矜莊(jīn zhuāng) | 矜育(jīn yù) | 矜飾(jīn shì) | 3、矛(máo),5畫,右上包圍結構
  • 偏旁部首不會讀?不會部首查字典?小學漢字偏旁部首名稱表幫助你
    偏旁部首不會讀,不會部首查字典,不認識偏旁部首名稱的都應該看看這份小學漢字偏旁部首名稱表。小學語文的學習不單單是為語文學科打基礎,更是為了所有科目打基礎,因為如果語文沒學好,學生的理解能力、讀題能力、閱讀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對其他科目的學習都會產生不良的效果。
  • 大學男生身懷絕技:1分鐘說出60個漢字筆畫數
    重慶商報訊 一般人看見漢字如要說出其筆畫數,往往都會默數一下筆畫後才能回答出來。當記者隨手將一本漢字書放在展丙男的面前時,他拿著書就開始給每一個他讀過的漢字標寫出筆畫數。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記者根本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在短短一分鐘時間裡,展丙男共標出了60個漢字的筆畫數,平均1秒說出一個漢字的筆畫數,完全就是「秒說」。  「我現在是重慶理工大學記者部的一名幹事,我就是靠這個"特異功能"進入記者部的。」
  • 漢字與古建築:穿梭千年的不解之緣
    漢字有多美? 觀之形式多變,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而建築,是凝固了的詩,古建築文化與漢語文化同根同源。 2、廣字旁/廠字旁 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主體建築通常為各式各樣的兩坡頂,其前後、左右的從屬建築,很多都是單坡頂,這種建築形式就以廣(廠)字旁來表現,如廳、廁、廈、廂、廄、廚等; 更多時候,帶廣字旁的漢字指「一邊開敞的房屋」,一般用作買賣或牲畜之用,如廊、廡、廄、庫、店、庖、廟、府、庭、廬、等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韓國和越南廢除漢字後,為何又吵著要恢復?原因讓他們很無奈
    當初他們廢除漢字確實是利大於弊,因為繁體字學習時間確實要比其他文字要長,改成表音文字後,有利於快速掃盲。但如今弊端也顯露出來,年輕一代都看不懂自己國家的歷史了。要知道這兩個國家徹底廢除漢字都才幾十年時間,而前面的上千年使用的都是漢字,所有的文史典籍、人名地名和生活用語都是用漢字書寫的,突然這麼一改,那混亂可想而知。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從這個意義上看,漢字繁難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我們需要用客觀、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語言的難和易問題。安徽宣城寧國市西津小學老師展示「和」字的甲骨文寫法。有人認為,漢字仍以表意為主,尚未完成這一「進化」路徑,因而漢字就是落後的文字。目前發現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600年歷史,其發展軌跡非常穩定,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外來文字影響發展至今的自源性文字。雖然書寫形式上經歷了陶符甲骨、夏彝商鼎、秦篆漢隸的字形演變,但構字原理數千年來未曾變化。
  • 教你不會讀的漢字怎麼在電腦中打出來,巧用拆字拼音法來解決
    前段時間,一首《生僻字》歌曲紅遍網絡,讓我們認識到中國漢字文化,其中就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漢字,那麼我們不認識怎麼辦呢,除了利用最原始的方法,漢字字典查詢,現在都是網際網路時代了,如何利用電腦查詢呢,這篇文章就是介紹如何解決不會讀的漢字怎麼在電腦中打出來的問題。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古人如何給漢字注音? 分為譬況法、讀若法等
    讀若法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給被注字注音。比如,《說文解字》:「唉,應也。從口矣聲,讀若埃。」「鼾,臥息也,幹聲,讀若汗。」有時「讀若」也寫成「讀如」、「讀為」、「讀曰」、「聲同」、「聲近」等。用「讀若」的方法注音簡便易懂,但缺點是不夠精準,有時讀音只是大致相似,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用來做注的字讀音發生了變化,後人很難根據注音把握該字的準確讀法。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趣味科普」漢字起源於甲骨文,那英文起源於什麼?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語言都是用拼音文字來對本國語言進行拼讀的,如英語、泰語、阿拉伯語、韓語、越南語等都是用的表音文字。越南語所用的字母是典型的拼音文字 ,不要在意圖片內容……表意文字是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信息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它是一種圖形符號只代表語素,而不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俗稱:象形文字。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傳說,倉頡是黃帝時期的一個史官,而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當時的社會迫切的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而這工作便交在黃帝的史官倉頡的手上,後來便出現了漢字。時至今日,漢字經過了數千年的流傳以及不斷的完善,如今已經非常的成熟了,其底蘊在全世界都難有文字能夠相比較!
  • 日文沒了漢字會變成什麼樣?有可能取消漢字嗎?
    不可能,日語沒了漢字會難讀的:所以,先來給大家腦補一下去漢字以後的日語句子會變成什麼樣!先來句簡單的(括號裡的是本體)はははははじょうぶだ(母は歯は丈夫だ)哈哈哈哈感覺已經有畫面感了有沒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媽媽牙口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