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帽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可能很小的時候就聽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外外公外婆講過小紅帽的故事,這本來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小故事,沒什麼特別的,但如果你知道了全世界各個和國家都有這個故事,你對這個故事的感覺是不是跟小時候不一樣了呢?
玩過傳聲筒有些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經過幾個人的傳播,基本上就會改變他原來的意思,甚至是跟原來的意思完全相反,這一點已經被科學實驗所證實,甚至是在一個封閉的村落裡面,村東頭的話傳到了東西頭,就已經被添油加醋的變了形。
但是小紅帽的這個故事在全世界範圍內卻是出奇的高度一致,只是在特別細微的細節上有一點點差異,比如在亞洲地區的版本裡,當狼外婆假扮不成功時,會喝一點水,來清清喉嚨,在非洲的版本裡,狼會自己割破舌頭,為了讓聲音更柔和。
非洲的這個版本聽上去似乎有點聳人聽聞,但跟徹底變了形的很多話相比,小紅帽在全世界的58個版本裡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改變,那麼為什麼人類會對一個這個的故事如此熱衷,這樣的故事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我們未發掘的秘密呢?
中國版小紅帽
世界上許多流傳很廣的故事,其實你是無法準確找到源頭的,有些可以說最初有好幾個支流,最終才形成這個樣子,小紅帽這個故事也是一樣,很難找到他最早究竟來自於那裡,不過在中國版的小紅帽裡,嚇唬小孩的方法在歷史上還是有些蛛絲馬跡的。
中國的故事版本裡大多都是老虎吃人,據考證最早的這個說法不是老虎,應該是「麻胡」,意思是臉上長滿了麻子的胡人,原形是歷史上一個相貌兇狠的殘暴將軍,在民謠傳說裡,他就被專門編排成了專吃小孩的兇神惡煞形象。
但是這個嚇唬小孩的說法,到了宋末明初有了一個巨大的變形,那就是他變成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故事,說是一個小女孩領著弟弟去外婆家,中途遇到一個老太太自稱是他們的外婆,晚上睡覺的時候,老太婆就把小孩給吃了,小女孩因為很機智所以躲過了一劫。
這個故事基本的情節就是這些,跟小紅帽基本上差不了多少,小時候我們都或多或少的聽過這樣的故事,那麼如此荒誕不經的故事究竟是如何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呢?
人類社會從採集發展到農耕之後,生產發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來的採集是隨採隨吃,保存時間非常短,但是農耕社會就不一樣,我們必須把糧食保存到下一個成熟季的到來,而且因為實在土地上耕作,不能隨便離開這片土地,這樣為了保護囤積的糧食和耕地,農耕社會的人就慢慢產生了非常強烈的防禦意識。
古代社會到了晚上就漆黑一片,人類天生的恐懼感和對周遭事物的認知,很自然的會產生各種想像的真實,比如各種吃人的動物和8妖怪,並且這種吃人的現象也非常有文化地域特色,北方自然就是老虎居多,到了南方就變成了狐妖,甚至是一種長的像猴子的鬼。
人們不斷的編造出各種恐怖的謠言,嚇唬小孩的同時,很大程度上連成年人都是相信的,但久而久之諸如老虎鬼怪狐妖等動物人們見到的並不多,所以慢慢就發展出另一種現象,那就是吃人的從動物開始變成了外婆,這個轉變很重要,他了古代社會的一個普遍心理,那就是替罪羊效應。
外婆好難
在古代的謠言裡,傳說老人吃小孩是很常年的,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個老婦人定義成外婆呢,這主要是因為外婆相比於奶奶在古代的倫理關係裡面,要遠一些,如果要編排這麼一個故事,外婆就是比奶奶更合適的一個存在。
那為什麼要如此妖魔化老人呢,這就是謠言產生的一個普遍心理,替罪羊心理,那就是我們必須找一個人來充當這個壞蛋的角色,但是真正的壞蛋要麼沒見過,要麼惹不起,所以就只能弄一個好欺負的,不會真的傷害到我們的。
在古代社會,女性是弱者,最好欺負,尤其是老太婆,既不能再生育,又不能再勞動,更是弱者中的弱者,最適合充當替罪羊,緩解民眾的恐懼,這不是明顯跟我們尊敬老人的傳統相違背嗎,但這些都是隱藏在人性深處的底層邏輯,是無法通過教化來改變的。
讓弱小成為獻祭的物品,這個不僅是老太婆如此,美麗的少女和孩童也經常會有這樣的命運,西門豹的故事裡獻給河伯和美女和《西遊記》裡吃小孩的妖怪本質上都是拿弱小來替罪,祈求神靈或者妖怪免於降罪給我們。
這種拿弱小替罪的心裡,在加上農耕文明閉塞對外來人口排斥的特點,就形成了對四處遊蕩的和尚和乞丐的極端不信任和恐懼,本質上他們都是外來者,在熟人社會裡外來人的生存空間很狹小,稍有不慎就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後果。
比如明代社會雖然商業很發達,人員流動很多,但同時關於流浪漢和偷小孩把他們的器官割下來做成藥的傳聞非常多,這個並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如此嚴重的刑事犯罪指控,你總得有個證據什麼的吧,這個根本不需要,在明代一旦爆發這樣的謠言,會直接即將一群外來的乞丐抓出處死,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證據。
謠言總是從弱小的人下手,這種替罪羊心理國外也很普遍,比如中世界興起的大規模的獵殺女巫運動,就是無緣無故的認為那些獨居的老年女性是有罪的,該殺的,她們都是巫婆都受到了魔鬼的誘惑,儘管這種說法沒有得到過任何證實,但依然興起了大規模的長時間的獵殺女巫的活動,甚至還煞有介事的除了一本書,來介紹如何辨別和殺死女巫。
有種說法是,獨居女人都愛養貓,在殺女巫的同時也大量殺死貓咪,這直接導致了歐洲中世紀鼠疫的大流行,這也算是一種對獵巫活動一個巨大而諷刺了。
謠言的興起總是伴隨著無端的替罪羊心理,但是謠言的大規模爆發也不單純是謠言本身起到的作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會自身已經存在問題了,所以才會給謠言傳播的土壤。
荒唐的叫魂案
謠言從來都不是孤立產生的,各種鬼怪吃人盛行的同時,幾乎都伴隨著戰爭,災難和瘟疫,或者是朝代更迭的敏感時期。
《聊齋志異》裡講過一個非常恐怖的故事叫做《野狗》,說的是戰亂之後出現了殭屍,而殭屍之間在討論這要被野狗吃掉這樣的事情,這個聽起來有點荒誕的故事背景就是明末清初的大規模戰爭,以及朝代更替期間的那種不能明說的恐懼,所以才有了這個一個故事。
各種謠言看起來荒誕,但是真的要傳播開來,必定有一定的社會土壤,但乾隆年間發生的一次「叫魂」案折騰了大半個中國將近一年時間,在這麼一個太平盛世,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荒唐的事情呢。
事情的起因並不複雜,江南地區有人發現和尚把寫有人命的紙和小孩的頭髮之類的物品帶在身上,這種的配置讓當時的人們固執的堅信,和尚通過這些行為可以將小孩的魂魄叫走,於是和尚被扭送到官府,這個案件就是清朝乾隆年間有名的叫魂案。
本來是一起很普通的迷信案件,古代官員雖說能力不怎麼樣,但畢竟都是讀聖賢書出來的,孔子對於怪力亂神的態度,深深的影響著讀書人,讀書人一般對於這種事情基本上是不怎麼相信的。
但問題就在於偏偏全國好幾個地方都發生了類似的叫魂案,江南地區民眾反映非常強烈,同時乾隆皇帝也想借著這次機會整頓一個這個官場,於是一場鬧劇終於演變成了全國性的案例打擊叫魂的人和他們背後的神秘組織,一時間上上下下各級官員都在向上級匯報轄區內的叫魂事件,這個大清個都在為這件事焦頭爛額。
最終在幾個軍機大臣的嚴查之下,終於查出了事情的源頭,並上書皇帝明確表示這只是一場誤會而已,報上來的所謂罪大惡極的人,那些久經官場的軍機大臣們一眼就能看出他們只不過是老實的和尚或者乞丐而已。
最終這場巨大的,當封疆大吏都丟了官的叫魂案就這麼結束了,這說明看似風平浪靜的乾隆朝,實際上矛盾已經很尖銳,人口的劇增和土地稀缺之間的矛盾,必然造成大量的流動人口,而這些流動人口與本地人之間的爭鬥,成了這次謠言肥沃的土壤。
謠言幾乎都是由底層民眾產生,這種處於對情緒發洩的謠言往往也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沒有人會對他的後果深思熟慮,只不過是情緒的簡單發洩,但是一旦釀成大規模流行的各種謠言,就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傷害。
明白了謠言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面對傳聞的時候,哪怕是很多人都在說的傳聞的時候,我們也必須保持一顆謹慎的心,謠言止步於思考,盲目的表達情緒只會讓你成為傳播謠言的一個環節而已,當你回過頭來再看,也許會發現自己當初竟相信過這樣的話,就像自己真的相信,老外婆會吃小孩子那樣。
小結:儘管我們已經進入了現代化,但是農耕社會給我們留下來的防禦心理依然在主導著我們的思維習慣,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喜歡把所有的外鄉人趕走,這種想法都是農耕文明留給我們的烙印,在現在化的社會裡,要儘量避免對陌生人的恐懼,當然這種陌生人既包括了外鄉人,也包括了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