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及配圖:隔代教育,來自網絡。
這是奴隸社會第452篇原創文章。未經授權,本文不歡迎其他公眾號轉載。這是作者諾澄在奴隸社會發表的第11篇文章,看她的其它文章,回復「諾澄」。本文的簡短版早幾天發布在另外一位奴隸社會超級媽媽的公眾號」年糕媽媽「上。
可能是由於圍城效應,自從回國之後我反而很少看國產電視劇了,主要是由於國產劇動不動就 40集起,在追劇方面,我不擅長馬拉松。最近一次追國劇是《虎媽貓爸》,一直追到 30多集,創下了我追國產劇的歷史紀錄。《虎媽貓爸》之所以大熱,或許是戳中了我們的痛處,提醒當年追看《十六歲花季》和《流星花園》的一群人終於到了 「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需要為了學區房、家長會而辛苦奔波了。
劇中,狼外公的教育方式,也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的 「慘痛」 回憶。有個朋友說,小時候被彪悍的老爸舉著拖鞋在弄堂裡面追打的場景歷歷在目。當時暗暗發誓以後一定做個和風細雨不對孩子發脾氣的慈祥爸爸。如今對著自己家裡的熊孩子高高舉起拖鞋,只能一聲嘆息啊。我們一邊希望用各種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一邊又不知不覺之間沿襲著自己曾 「深惡痛絕」 父母的教育方式。這種內心糾結在《虎媽貓爸》裡的虎媽身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的母親小時候也絕對是虎媽級別的,而等到我自己有了兒女之後,我發現自己也居然也變成了虎媽,這時候我的老媽自然晉升成了狼外婆。狼外婆沒有念過一本關於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她不會分析諸如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之類的哲學命題。她的教育理念簡單直白的,帶著中國八十年代特色。而虎媽喝了洋墨水啃了洋麵包,喜歡將各種兒童教育的理論在自家孩子身上做試驗。虎媽遇上狼外婆,秉持著不同的教育理念,那是一場火星撞擊地球,卻最終彼此化解而有序運行的故事。
狼外婆的教育理念據無從考證的家族傳說,狼外婆的祖上是江浙一帶的大戶人家。後來日益沒落,直到狼外婆那一代,變成了光榮的無產階級。作為長女,狼外婆念完初中就出來工作幫襯家裡了。但是,狼外婆一直從未放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的教育理念。和那一代很多無法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父母一樣,他們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兒女身上。可想而知,從我懂事開始, 「好好念書」 這句話就不停盤旋在我耳邊。
狼外婆對於好好念書這個理念有著非常樸素的詮釋。她的經典語錄就是, 「要好好讀書,讀書不好只能去掃馬路。哦,不對。不識字連掃馬路也沒人要。領導叫你掃淮海路,你不識字去掃了南京路,怎麼辦?開除! 」這個理論從我小學時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我女兒讀小學。可能是由於狼外婆覺得我這個虎媽堪稱她的 「傑出」 教育成果,她在教育我女兒她的外孫女的時候加了一條新理論。在我女兒三歲的時候,我無意聽到她和我女兒的對話。
狼外婆:寶寶啊,要好好讀書哦。如果好好讀書,會怎麼樣?
女兒(稚嫩的童音):好好讀書。長大和媽媽一樣吹吹空調,打打電腦。
狼外婆:如果不好好讀書,會怎麼樣啊?
女兒(非常肯定的語調):去山溝溝裡面,挖野菜。
對於這種簡明扼要的詮釋,虎媽我真是哭笑不得。我抗議道 「老媽不能這麼直白啊。」 狼外婆眼睛一瞪, 「道理錯了嗎?挖野菜也要曉得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也要學生物的好伐。 」好吧,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我一直覺得,狼外婆如果去做黨政宣傳工作肯定是非常成功的。因為我和女兒都在她反覆強調之下,潛移默化的認為,認真念書是做學生的最起碼的本分,為了 「學業有成」 吃點苦再正常不過了。在初中的時候,我還曾經一本正經的寫下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雖然我當時理解的「人上人 」就是考試前幾名(突然覺得自己的少女時代好膚淺)。算是得益於這樣的理念,我從小學開始一路學霸到美國研究生全 A畢業。再苦再累的讀書歲月都能夠堅忍度過,因為在我心裡 「本該如此」 。就如同我女兒現在也覺得 「好好讀書」 就和吃飯睡覺一樣 「本該如此」 。她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功課。不做完功課,都不願意吃晚飯,更不要說看動畫片或者出去玩了。在這點上,不得不說,狼外婆很牛。
狼外婆的教育方式狼外婆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中心思想, 「對孩子愛要愛在心裡」,表面上規矩一定要做好。狼外婆的教育方式倒也不能說是簡單粗暴,但是和風細雨是絕對算不上的。
做規矩的時候,狼外婆絕對不是操起傢伙就打,她也是有風度的婦女,而我畢竟是女孩子,也不能像對待那些頑劣不堪的男孩子一樣粗暴。小時候家裡有一把量衣服的竹尺子,放在我夠不到的抽屜裡面。每次做規矩,狼外婆就拿那把尺子出來打我的屁股。她居然還很黑色幽默的起了一個名字叫做「竹筍烤肉 」。記憶深刻的是,我有一次放學不回家不做作業,在外面跳橡皮筋,跳到天黑,讓狼外婆四處找我,在她又急又氣之外,回家自然一頓極為豐盛的 「竹筍烤肉」 。而偏偏狼外婆做的這道竹筍紅燒肉的菜也是我最愛吃的。反正那些日子,只要我的屁股吃了 「竹筍烤肉」 ,只要我認錯虛心及時改正,晚飯必然也會有一道我愛的 「竹筍紅燒肉」 。以至於,很多年後在海外生活,每每想起媽媽做的菜,我就會心情複雜的想起 「竹筍烤肉」 。
「竹筍烤肉 」的規矩做到我小學四年級就停止了,畢竟是女孩子開始有了自尊心。狼外婆情商也是高的,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改變戰略。於是,狼外婆有了另一個名言 「做人靠自覺」 。從那以後,她反覆強調的理論是介個樣子的, 「讀書是為了你自己好。讀的好以後有出息也是對你自己好。跟我們也沒有關係的。我們將來退休工資養養老也就夠了。所以,一切靠自覺。 」
一直以來,我學習是非常努力的。四年級以後,我也具體不記得,老媽是怎麼做我規矩的,只是我明白如果考試考得不好,絕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這算是心理暗示嗎?
延伸開去,除了學習之外,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事情狼外婆都是一句 「做人靠自覺」 。她輕描淡寫,我慎重考慮,三思而後行。包括在我結婚之後談論夫妻關係,狼外婆也是一句, 「男人多管有啥用,做人靠自覺 」。我現在回頭想想,狼外婆雖然從來不是一個可以和女兒促膝談人生的母親,這一句 「做人要自覺」 的論調卻是言簡意賅的高明,其威懾力在於給你心理上營造一種氛圍,給予足夠的自由,隨之而來的也是極大的責任。就是這件事情如果做不好,是你自己的責任,你自己看著辦吧,後果自負。其實和管理學上強調的員工自主權( Autonomy)不謀而合。
虎媽的感受和反思從很多人看來,我小時候是好學生,長大了也是一路順利,該結婚的時候結婚,該生娃的時候生娃,從沒有讓父母操心。如今,光鮮亮麗的出入陸家嘴的辦公樓,過著裝模作樣的白領生活。狼外婆一直認為我是成功教育的範本。所以在虎媽和狼外婆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有衝突的時候,狼外婆最大的論據就是, 「你看,我不是把你教的挺好?有什麼問題嗎? 」這一句話嗆回來,我登時偃旗息鼓。
其實,我自己心裡明白,雖然說狼外婆在灌輸 「好好念書」 的理念方面卓有成效,但是狼外婆除了學習之外對於其他方面諸如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相當薄弱。狼外婆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尚處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初級,生活的溫飽和安全需求是首當其衝的。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好好學習,找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然後就會有優渥的生活。因而我們的父母,教育理念多是線性的,只有學業這一條直線。而現在中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尤其在北上廣這些大城市,人們已經開始追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的高級需求,愛和尊重還有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虎媽這一代父母想要的教育是多元而立體的,包括能力、修養和素質。
狼外婆對於虎媽教育方式中所缺乏的部分,虎媽是在離開父母之後近十年的時間,花了很多精力補上的功課。這也是我目前對於兩個孩子們注重培養的三個方面。
首先,生活能力的培養 。在我小時候,我所有的任務就是念書。我不需要承擔任何家務,也不需要有任何學校課程之外的興趣愛好。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是那種典型的 「高分低能」 學生。直到出國留學之前,我都沒有洗過手絹和襪子。如果父母不做飯給我吃,我基本只能靠方便麵裡面打個雞蛋和加根香腸來餵飽自己。到美國第一次自己下廚,我都不知道炒肉絲是需要解凍後切絲然後勾芡加上調味和料酒,然後再放進油鍋。我直接把一整塊冰凍著的肉扔進了油鍋,然後油鍋當然就炸了,房子裡面煙燻火燎的,引得警報大響,不一會兒消防車就來了。那件事情後,我痛定思痛,明白了從小生活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我不想我的兩個孩子重蹈覆轍,所以現在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
其次,個人修養的培養。說實話,我們祖父母那一輩還是很講究的,尤其是上海灘早年的洋買辦們遵循著西方的禮儀。到了我們父母這一輩因著資源的匱乏就變得很不講究了。狼外婆們在孩子教育上面,對於 「講禮貌」 基本要求是能說 「你好、謝謝、再見」就算是合格。至於社交禮儀是不懂更不可能去教,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 Manners,譬如公共場所不要大聲說話,吃飯時候嘴裡有東西不能說話,在上下自動扶梯上的左行右立,還有和別人保持一定的個人距離等等。剛到美國留學,我也是完全不懂也不講究這些的。某一次和幾個同學吃飯聊天,聊到開心之處,一個美國女同學突然對我旁邊一個中國男生說,「 你能不能把嘴巴裡面的東西咽下去再說話,我們不想看到你嘴裡咀嚼了一半的食物,真的很奇怪。 」那一刻,我真是尷尬到了極點,因為我同樣沒這方面的意識。對於兩個孩子,培養好的 Manners可能是我最重視的一項。我一直覺得紳士淑女,無關於富庶與否,而是來自於一個人的教養。
最後,藝術欣賞的培養。在我小時候還是不流行學習鋼琴的,至於繪畫不過是課外興趣小組裡面隨便圖兩筆。學校裡面的音樂課和畫畫課因為是 「副課」 基本屬於放養,好學生在下面偷偷做作業,調皮學生要不看武俠小說要不瞎胡鬧。絕大部分的父母更加不會和孩子談音樂繪畫文學或者藝術,至少狼外婆從來不會和我談這些 「亂七八糟」 的和讀書沒關係的東西。很多年之後,當我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流連忘返,我突然很矯情的想哭泣,或許是因為被人類浩瀚的文明所感動,也或許是突然意識到前面幾十年生命中所缺失的色彩。有一次,巴黎的羅浮宮看到學校的老師帶著一群大概是一年級的學生,在講解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覺得這些孩子真的很幸運。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從小能夠培養對於藝術的欣賞能力。鋼琴不會彈,畫畫不好看,都沒有關係。但是要有一雙能欣賞音樂的耳朵和能欣賞繪畫的眼睛。
曾經,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虎媽和狼外婆簡直是火星撞擊地球。然而,慢慢的我們也學會了彼此和解和妥協。無論是狼外婆還是虎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一切都遵循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就好比沒有女人天生會當媽一樣,更沒有媽媽天生就是教育家。當媽的感受就是,邊當邊摸索,漸入佳境。
有人說,做母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明明那個人是從你而出,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個獨立個體,你無法左右他 /她的思想,更無法替他/她過人生。這種無力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刻。尤其是看到他 /她奔往一條崎嶇泥濘的道路,卻無法阻止。但是無論對於孩子進行何種方式的教育,或者是進行何種方面的培養,父母給予孩子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就是:愛。哪怕小時候狼外婆對虎媽如何嚴格,虎媽都從來沒有懷疑過她深刻的母愛。就如現在,我不管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偶爾我也會非常嚴厲,但是我都會讓他們知道,媽媽是如何的愛著他們。
(進一步了解虎媽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發送「諾澄」看《諾澄的三條家規》。)
番外: 看了《虎媽貓爸》電視劇的幾句吐槽。
怎麼不及早規劃,提早買學區房啊?這是等到女兒快要上小學了才如夢初醒的主啊。
怎麼就在一棵樹上吊死呢?除了心心念念的第一小學,起碼也要有一個備選方案吧。譬如,那個第三小學,怎麼說放棄就放棄了呢?起碼還陪以前的追求者跑過一次晨跑吧。
怎麼能夠把私事代入工作中呢?還是職場資深經理人吶。劇中的虎媽簡直是為了女兒上小學,職場智商直降為零。她怎麼就因為黃俐口頭說能夠幫女兒上第一小學,輕易把多年的客戶聯繫本都全盤交給了黃俐呢?我看著真心捉急啊,一直在看到最後也沒見她拿回來呢?
虎媽不是大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嗎?怎麼和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分一個辦公室呢?怎麼在再次找工作的時候,怯怯的問貓爸, 「你說我工資填一萬,好嗎? 」編劇看來沒有調查過北上廣的薪資水平。
還有劇中的虎媽怎麼那麼多名牌衣服包包連太陽眼鏡都換好幾幅名牌。加上一個月掙一萬,難怪買不起學區房啊。
奴隸社會一周年精選文集《女神經過》已經上線噹噹、亞馬遜等網店。文末閱讀原文連結可以購書。
你讀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讀經典老文章,發送 m 或者點下面的菜單。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請回復「投稿」。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
予人美文,手有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