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 為民族復興提供堅實支撐丨閃電評論

2020-12-04 聯合視訊

回望時代所走過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能給人們以啟迪,給未來以昭示。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曲阜考察,在孔子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代表座談後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站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歷史的星空,居於中間的「人」,是為賡續千年的薪火所在。進入新時代,如何使傳統文化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這樣的時代之問,需要有人來作答。

然而珠玉就在眼前。今年9月,2020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曲阜舉辦。與會者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正是中國秉持「協和萬邦」的儒家思想,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也在他籤名的中文賀信寫到:「中國在世界共同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作出了重要貢獻。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說過『德不孤,必有鄰』,讓我們繼續將這種不朽的智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人們從2000多年前的儒家思想中,尋找中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文化密碼,運用東方文明推動全球治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要在儒家文化的交流互鑑中獲得破解難題的智慧和方法。山東以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為載體,著力打造「南有博鰲、北有尼山」的國際級論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至今已是第六屆。實踐是最好的理念執行,成果是鮮活的物化落實。山東用真金白銀的投入、擁抱海內的胸懷、長年累月的付出,積極實現對傳統文化「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事物的發展規律已經證明,傳統文化的弘揚都是多頭並進、百花齊放——支持山東大學舉辦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建設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將曲阜市所屬孔子博物館整建制上劃省級管理……放眼山東,一個多元、立體的儒家文化傳承體系逐漸形成。我們正以成熟穩健的步伐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外界隨之而來的文化好奇也要有人回應。在「問」與「應」之中,山東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索和模式創新,也讓更多的時代之問迎刃而解。

興文化才能聚民心、育民德。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心裡落地生根,在潤物細無聲之中完成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精神嚮往,從而讓我們所倡導的道德理念有了最深厚、最長久的生命力——完成這樣的舉重若輕,必須要有勇做「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路者、先行者。

情懷事大,總有微觀的落腳。山東用文化滋養浸潤整個齊魯大地,在變動不居的時代尋找一種恆定的價值。鄉村儒學講堂就是山東推動中華傳統美德融入群眾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有力嘗試。現實生活是優秀傳統文化最肥沃的土壤,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建設的鄉村儒學講堂,目前全省已經設立2.2萬個。「孝」「誠」「愛」「仁」等儒家思想直抵人心,一點一滴地影響著村風民風,人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再往大處看,全省文明創建整體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績名列前茅,入選「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範數量居全國前列。這些齊魯榜樣,沒有勳章也一樣閃亮,沒有光環也溫暖四方。

弘揚傳統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堅實支撐。發展是一個砥礪奮進的徵程,也是能量轉換的進程。從歷史深處走來,朝著光明未來而去,中華傳統文化正是推動我們不斷前行的根本性力量,山東對此深以為然——並在全國率先開設大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程、大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加大文化藝術創作及人才培養、成立優秀傳統文化研修學會……這些舉措實踐,代表著山東特點、齊魯特色、儒家精神,是鮮活的價值觀、有形的正能量。對於弘揚傳統文化而言,一切尚且開始,一切遠未結束。帶著這樣的精氣神砥礪前行,我們蹄疾步穩、我們走向輝煌!(文/韋豐)

相關焦點

  • 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復興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 丁小強:大力弘揚關公文化 凝聚民族強大合力
    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時強調大力弘揚關公文化 凝聚民族強大合力 本報訊(記者 王文軍)1月1日,市委書記丁小強主持召開市委專題會,研究大力弘揚關公忠義文化和推動關公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工作。市領導王志峰、喬登州、劉國義出席。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豐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蘊藏著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保護傳承弘揚,讓寶貴文化遺產綻放新光彩
    走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上,當好寶貴文化遺產保護者、傳承者、弘揚者,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時代負責、對人民負責,也可以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自信心、獲得感,更能夠為續寫中華文明新輝煌作出更大貢獻。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
  •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
    傳統文化是中國復興的基石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正以百倍的信心迎接華夏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次復興是在經歷了歐風美雨的影響之後發生的,給一些人一個錯覺,似乎是歐風美雨的影響奠定了復興的基礎,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復興是建基於中國五千年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續和發展。
  • 軍報評論:鍥而不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鍥而不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五論學習貫徹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解放軍報評論員昭昭前事,惕惕後人。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五個必須」的政治要求,擲地有聲地表明了「五個絕不答應」的莊嚴立場,堅定而深刻地表達了14億中國人民不懼任何挑戰、實現民族復興的共同心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 光明日報頭版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9年11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在頭版以《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為題,點讚山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啟新進程。以下為報導全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預言:中華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
  • 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原標題: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四個講清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地闡述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價值。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個論斷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文化內涵的深刻解讀。 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價值都不會是憑空產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今中國價值觀念的最大公約數,是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美德之時代精髓的體現。
  • 中國乾元家族文化研究院成立慶典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沉澱,擁有堅實的根基,曾經孕育了無數的繁榮盛世,幾千年來對中國社會和諧、穩定和發展發揮了極具重要的作用。弘揚傳統文化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國乾元家族文化研究院希望通過傳播與弘揚方式,讓傳統優秀文化復興於萬千家族,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從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湧現出大量優秀的企業家,他們實現了個人財富的積累,推動了國家財富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成功的企業們也面臨家族的傳承。傳承包括精神財富、物質財富、家族血脈的延續等,這在中國是全新的課題。
  • ...煥發傳統產業新活力 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原標題:激發優勢資源新動力 煥發傳統產業新活力 為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 本報宜春訊 (記者劉勇)7月26日,省委書記劉奇來到宜春市樟樹、高安調研,他強調,江西資源稟賦有著獨特的優勢,傳統產業有著深厚的底蘊。
  • 盤點《歌手》節目中傳承的民族音樂之聲,堅定弘揚文化自信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2018六年時間裡,節目一直致力於以弘揚、推廣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挖掘民族音樂瑰寶,在音樂的競技場打出一張「文化牌」,無處不在彰顯中國的文化自信。在長達六季節目的不斷發展下,《歌手》品牌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節目格局從立足於華語樂壇的標準,變為立足於世界音樂的範疇,在洞察華語樂壇脈搏的同時,扛起助推華語音樂的時代使命,讓中國的音樂走出去,讓世界的優秀聲音走進來,傳承與發揚民族音樂之聲變得尤為重要,《歌手》節目也因此秉承使命,以音樂交流為出發點、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以民族音樂彰顯文化自信,發揮主流電視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 【學習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專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
    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
  • 最美志願者事跡展播丨​高偉:不忘初心參與志願講座 傳承弘揚...
    最美志願者事跡展播丨​高偉:不忘初心參與志願講座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2020-12-23 22: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五十六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篇一)——傣族潑水節
    文 | 時間隨行中國現有五十六個民族,同做為中國華夏兒女,各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化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節日,共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中華文化。各民族後人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
  • 弘揚傳統文化 上海廣中路小學開設舞龍舞獅、書法等特色課程
    舞龍舞獅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廣中路小學大力開發《龍獅歡騰》校本課程,大力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積極推動龍獅項目發展,讓學生在強健體魄的同時傳承「自強、忠義、崇禮」的龍獅精神。學校龍獅隊在2017年11月18人參加「2017年上海城市業餘聯賽上海市第七屆舞龍舞獅錦標賽」。最終學校龍獅隊獲得三等獎。
  • 觀點| 鄔書林:閱讀是一個民族持久的功課
    把人的素質提高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了最重要的資源。你看世界各國,凡是那些善於讀書的民族,會讀書的民族,重視讀書的民族,都是經濟科技文化發達的國家。最典型的是以色列,一個那麼貧瘠的國家,沒什麼資源,可這個民族數千年來堅持的閱讀傳統,使猶太民族成為世界上不得不公認的偉大民族。同樣,俄羅斯、德國也都是閱讀大國。
  • 愛奇藝《鬢邊不是海棠紅》VIP會員收官 影視作品積極弘揚傳統文化
    作為一部藉助影視作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製作精良,將戲曲、京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融入到影視表達之中,成為了繼《延禧攻略》火爆全球之後的又一部優質作品。在該劇播出過程中,超過150家的海外媒體對京劇傳統文化的影視化展現和傳播進行了報導和轉載,使得《鬢邊不是海棠紅》成為一部成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典範。
  • 與歷史對話 增文化自信
    中國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是個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東方文明大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就是與數千年中華文明史深刻「對話」,在「對話」中了解演進過程、認識發展規律、發掘文化沉積、感悟文明脈搏,進而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文明的過程中吸取精神營養、汲取前行力量。
  • 語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英語教師兼具傳承兩種文化的責任,不僅要有紮實的外語基礎,還要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因為語言蘊藏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歷史淵源、思維方式和心理積澱,堅實的本民族語言和文化基礎可以為英語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英語教師自身不僅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英語專業知識,還要加強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在不斷發展的新環境中,實現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