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劉小龍,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一畢業就紮根金灣,從事水產養殖工作,一幹就是10年。在2019年,劉小龍牽頭成立了金灣區悅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是珠海市金灣區悅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不料在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了,疫情的到來導致不少養殖戶的水產品存塘滯銷,金灣的水產行業受到了衝擊。存塘的水產品是養殖戶一年甚至幾年的血汗成果,且存塘的水產品極易大規模爆發各種細菌疾病或者水黴病等。
為了讓水產養殖戶平穩渡過疫情,降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劉小龍自籌資金給養殖戶提供一些抗疫的物資,包括消毒劑、增氧片等;在口罩最緊俏的時候,還為養殖戶送去口罩1000餘個。後期他們聯合有關部門,打通交通,尋找銷路,幫助養殖戶恢復生產。
▲劉小龍(右一)給養殖戶們送去消毒劑、增氧片
在劉小龍的帶領下,養殖戶們通過調整水產品出塘時間、積極打通交通運輸網等措施,合作社通過技術、魚藥、飼料統一供應,積極對接銷售市場,把養殖戶在疫情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就是這麼一個養殖戶心中「神人」,水產養殖一路也走的十分坎坷。其實劉小龍在學校時就表現出眾受到各方青睞,而且他的論文在省裡面獲得榮譽甚至在國際刊物發表,不少企業也伸出橄欖枝,只要劉小龍願意,一畢業就有30萬年薪。但沒想到他卻放棄了大多數人嚮往的高薪,偏偏選擇了養魚養蝦,還一養就是10年。
那麼劉小龍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
與蝦結緣2007年,本科畢業的劉小龍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南水鎮進行了水產養殖的課題研究,主要研究蝦的「免疫」與病害。之後又去了江門等地學習研究,一做就是兩年。這幾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從一個門外漢慢慢地對養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他後來堅定走水產養殖道路奠定了基礎。
2010年,劉小龍從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碩士畢業,他的論文獲得了廣東省優秀碩士論文。全省每年只有不超過100人能獲此殊榮。除此之外,劉小龍的論文還在國際期刊發表,是當時學院唯一一個在該檔次期刊發表論文的碩士生。老師們和學校都非常看好他,企業也伸出橄欖枝高薪聘請。所有人都以為劉小龍會接受高薪,沒想到他一畢業就毅然離開了學校,來到珠海金灣開始了他的水產養殖之路。
▲劉小龍碩士畢業
「其實在實習的時候養殖戶們就質疑我,說我是學院派養不好蝦,我偏偏要證明給他們看我能做到;再一個就是一份熱愛,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想讓自己後悔。」劉小龍說。
天降災禍剛畢業的他,創業急需資金,於是他向自己的親戚朋友東拼西湊籌了30萬,女友也十分支持他創業,拿出了30萬的嫁妝。就這樣,劉小龍用這筆錢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紅旗礦山一起租了一個60畝的魚塘,開始了他的「養蝦」大業。
可沒想到的是,剛養蝦的劉小龍就碰到了蝦病爆發最集中的時候,眼睜睜的看著6個魚塘的蝦一夜之間全部死亡,所有的投入賠了個精光。
「那時壓力很大,突然之間一無所有的感覺太令人難過了。但是我不能找人訴苦,也不能退縮,只能在晚上的時候悄悄躲在樓下電線桿下哭,整理好情緒之後回到家中就像沒事人一樣。」劉小龍說的輕描淡寫,但心裡的苦只他有自己知道。
峰迴路轉出師不利後,身邊有很多人勸劉小龍放棄。但他心裡卻憋著一口氣:既然來了就不能退縮!於是,劉少龍重拾信心,並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闖出一番天地。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一邊不斷向周圍的養殖「前輩」取經。
「在最困難的時候,我連飼料錢都付不起,身邊的養殖前輩知道我困難,讓我先把飼料先拿走,錢以後再說。當時我感覺心裡一股股暖流湧進,要不是他們的幫助,我真怕我堅持不下來,這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我的創業路。」劉小龍說。
在其他養殖戶的幫助下,劉小龍逐漸理清養殖思路,積累經驗,養殖事業逐步走上正軌。劉小龍的專業背景和敢於拼搏嘗試的勁頭,也引起了其他養殖戶的注意,大家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珠海市海綠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劉小龍(左一)在和養殖戶們交流經驗
初見成果公司成立後,劉小龍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苗種、飼料、養殖、銷售、研發等領域開拓業務,讓公司向全產業鏈發展,隨後劉小龍還逐步擴大了養殖場面積,增加了不同的養殖品種。為了優化養殖環境、帶動產業鏈發展,劉小龍想著能否把魚蝦混養,實現雙贏?於是他經過了長達三年的探索、研究,最終發現黃立魚和南美白對蝦最適宜混養。
「我試過海鱸、草魚等等來混養,甚至還試過羅非魚,最終才確定了黃立魚,因為黃立魚的嘴很小,只要將蝦苗養到5至6釐米再投入水塘,就能避免黃立魚將蝦苗吃光的風險。而且,黃立魚在水面中上層,蝦則在底層,混養更能合理利用空間。」劉小龍告訴我們。
2014年,他的「魚蝦混養模式」定型了。這一年,他成立了珠海市金灣區海綠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並逐步把黃立魚混養南美白對蝦的模式推廣開來,不少本地的養殖戶也紛紛加入合作社,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劉小龍在做科學研究
登上央視合作社的成立,使劉小龍的公司由從前養殖散戶,搖身一變成了苗種、飼料供應、魚蝦收購、銷售商等一系列的產業鏈。在整個產業鏈中,在上遊,公司提供優質品種的種苗和優惠價格的飼料;在養殖過程中,對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提高產量;在下遊,形成了穩定的收購渠道,解決了農民銷售的後顧之憂。
▲「新鮮出爐」的黃立魚稱重裝車
於此同時,劉小龍先進的養殖模式很快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青睞,先後在2014和2016年登上了《致富經》、《科技苑》,把他的養殖模式推廣給更多養殖戶。
▲劉小龍登上央視欄目
劉小龍還十分重視對海產物的「無公害」研討和推廣。為了真正產出健康的海產物,劉小龍還保持在養殖進程中,不給魚蝦餵藥,應用「養殖用水輪迴」體系、「微生物調水把持病害技巧」、「魚菜共生」體系等無公害養殖立異技巧,及時監控養殖情形,到達生物防治海產病害的目標。
實現雙贏如今,劉小龍的合作社在全產業鏈方向越走越深。悅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廣東省黃鰭鯛無公害養殖標準化示範區、廣東省黑鯛無公害養殖標準化示範區;此外,悅農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還擁有一個市級種苗繁育場、一個菜籃子工程基地、兩個種苗培育場、兩個無公害養殖基地、兩個農業部信息化採集點、三個惠農信息社、三個養殖技術培訓基地等,將為更多的養殖戶提供放心的種苗和相關技術配套服務。
在劉小龍的帶領下合作社日益壯大,目前該合作社有68戶社員,養殖面積超過4000畝,年營業額約4000萬元。合作社為養殖戶提供「魚苗+魚飼料供應+技術服務+魚病診治+水產品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帶動周邊漁民和養殖戶,戶均增收約1500元/畝,一起「富」了起來。
在銷售終端,劉小龍還投入打造了「金灣味道」品牌,將推出魚蝦的等系列製品,計劃在近期面向大眾推出。
也許當初會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也許會有灰心失敗的時候,這一路並不好走。但,水產養殖是他的愛好,更是他的夢想,他會堅定的走下去,劉小龍的養殖之路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