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池塘裡盛開「致富花」,江蘇如皋「升級版...

2021-01-11 南通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池塘裡盛開「致富花」,江蘇如皋「升級版」特色漁業拓寬富民路

2020-12-23 14:23:20 來源: 如皋日報

江蘇如皋地處長江下遊蘇中平原,是南通地區唯一不具有沿海岸線的縣(市),水產養殖面積僅有6萬餘畝。「十三五」期間,如皋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抓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特色漁業,改造百畝以上連片養魚池塘11500餘畝,大閘蟹、金魚、黑魚等特色品種養殖增長迅速,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助推器。

稻田養魚,立體種養實現1+1>2

「晚泊水邊驛,柳塘初起風。蛙鳴蒲葉下,魚入稻花中。」上世紀60年代,如皋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稻田養魚,成為江蘇稻田養魚的發源地。

冬日的農村大地寒氣逼人,記者走進九華鎮營防社區的連片稻田養蟹基地時,場主王寶山正在收完的稻田內整理土地。從田埂邊的果樹間隙,俯視鑲嵌在稻田內的一個個長方形的銀色池塘,就像看到銀盤裡散落的明珠。

兩年前,王寶山從興化來到如皋,流轉了近780畝地,用來種水稻、養螃蟹。「我們採用的是稻漁混養的生態種養模式,在稻田裡養殖出來的稻田蟹,更為鮮美,是純天然的無公害水產品;在養殖螃蟹的池塘裡長出來的蟹塘稻,有天然的肥料,沒有蟲害,是綠色有機稻米。」王寶山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稻穀、水產品加起來,一年的產值能達到千萬元。

「在穩定水稻產量的前提下,實施稻漁兼作,水稻與水產品共生於稻田,種養結合,綜合利用,良性循環,實現稻漁雙豐收。」市水產技術指導站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如皋累計推廣稻漁綜合種養近萬畝,為農民增加收入2000多萬元。

今年,同樣獲得種養大豐收的還有九華鎮絲漁村,發展稻田養蟹200多畝,畝增效益2000元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北街道)平園池村發展藕池養殖魚、蝦、蟹1500餘畝,畝產水產品40至50公斤,每畝增收近千元。

擦亮招牌,觀賞魚成致富王牌

「家家門前一口塘,大路兩側池連塘。小池金魚擺蝶尾,大池錦鯉逐細浪。」一走進東陳鎮雙群社區,令人賞心悅目的觀賞魚不時映入眼帘。作為江蘇省現代漁業示範村,眼下,雙群社區正全力打造中國觀賞魚第一村。

堅持村域特色,擴大養殖規模,培育優質品種……近年來,雙群社區以「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了長蝶觀賞魚專業合作社,實行技術和市場共享,走養殖、銷售和技術服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道路。「現在金魚養殖基地有600多畝,帶動了周邊養殖戶上百戶,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社區黨總支書記潘海燕告訴記者,這幾年,雙群金魚的規模更大了,名聲更響了,群眾的腰包也更鼓了。

金魚養殖是獨具如皋特色的傳統漁業產業,這兩年發展勢頭強勁,養殖面積已達30多萬平方米,觀賞魚產業年經濟總量超2億元。其中,「如皋蝶尾」金魚以其獨特的「形體美、體色豔、遊姿嬌」享譽中外,每年銷售額達3000多萬元,六成以上專供出口,在東南亞和歐美等地供不應求。在國內舉辦的各類觀賞魚展示、大賽上,如皋選送的「如皋蝶尾」金魚累計獲得獎項160多項,其中金獎20多項。

今年,各合作社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帶動養殖戶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電商銷售渠道,以前出門跑市場,現在輕點滑鼠就可以讓小金魚遊向全國各地,遊出國門。

三產融合,黑魚遊出億元產業

專注於一條魚、打造一個產業,振興一方經濟。近年來,通過整合資源、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之一的黑魚產業在如皋得到有力推進。

昨日下午3時,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城北街道)的江蘇弘玖水產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給黑魚餵食,隨著餌料的入水,數百條黑魚「譁啦」一聲同時躍出水面,塘面上泛起一片白色的浪花。「我們的科技人員每天對水質、活魚進行檢測,堅決不使用任何違禁藥物,實行生態養殖。」養殖基地負責人沈恆建告訴記者,活魚銷售只是弘玖水產銷售的一部分,公司生產的黑魚片與安井食品、和府撈麵、小龍坎等國內大型食品集團達成合作意向,讓酸菜魚片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和工薪階層的「快餐盒」。

近年來,弘玖水產的鮮活黑魚及深加工產品已銷售到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30多個大中城市,同時以提供苗種、技術的形式,擴大生態養殖基地,帶動200多戶養殖戶走上致富路。從黑魚的育苗、養殖、飼料生產到深加工、銷售,弘玖水產打造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去年銷售額達15.6億元。

目前,如皋以弘玖水產為產業龍頭,形成了集苗種繁育、飼料生產、生態養殖、食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場貿易在內的六大業務板塊。各板塊上下聯動、協調發展,有效破解農業轉型升級中的「痛點」,在國內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烏鱧產業鏈閉環」生態發展之路,探索出了「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之路。(陳嘉儀 顧宏兵)

一鍵分享至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