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培養計劃讓「小科學家」走進大實驗室

2020-11-23 中國青年網

拔尖培養計劃 讓「小科學家」走進大實驗室

本報記者 操秀英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登上了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通訊》。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腺病毒相關受體識別多種血清型的腺相關病毒的不同機制,並提供了一個單一受體與具有不同規則的多種病毒血清型結合的例子。

發表論文令人高興。作為該工作的負責人,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教授更欣慰的是,除了課題組成員外,這篇文章還有位特殊作者,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學生袁正家。

將一名高中生與清華大學一流實驗室聯繫在一起的,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拔尖培養計劃(以下簡稱「拔尖培養」)。

20年前的學生,如今的學者

「拔尖培養」始於2016年,而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的探索則要比這早20年。

那一年,中國科協青少年工作部訪美,觀摩美國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這是一項旨在從全美高中生中發現最有想像力的科學後備人才的培養活動。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學每年對外公布自己的實驗室條件、可以接納多少學生等信息,學生們提出課題項目申請。實驗室評估學生項目的標準是,課題是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能不能獨立完成。

考察回國後,中國科協決定借鑑這一模式,在北京開展試點,具體工作由北京市科協青少年工作部與中國生理學會協助組織。

當年11月,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鄧希賢、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周曾銓教授等眾多知名科學家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協啟動實施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

北京大學、原北京醫科大學和協和醫科大學成為首期開放實驗室的院校。來自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二中等5所中學的首批11名學生,在7位大學導師的親自指導下,完成了8個小課題的研究性學習。

在培養期間,學生們依照興趣自由選擇一個小課題作為載體,在以導師為首的科研團組指導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掌握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以及創新思維和科學實踐的能力。

這段難得的科學實踐經歷,對青少年樹立遠大的科學報國志向產生了積極影響。首期培養學生、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白凡,如今已是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一次次反覆做實驗、記錄、整理,不到兩年的課外科學實踐,既開拓了我的科學思維,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又教授了我科學本領,掌握了科學方法,同時鍛鍊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白凡對當年的場景歷歷在目。

品真實的枯燥,嘗參與的快樂

「我們感覺,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張曉虎說,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決定,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項目中增設「拔尖培養」。

「我們在北京四中開了一個研討會,邀請專家對美國頂尖賽事進行了系統分析,最終將『拔尖培養』定位為發現和培養學有餘力的初高中生,同時配備頂尖資源和心理、領導力、科學英語等綜合課程,讓他們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張曉虎說,該項目選擇了較容易實施的生命科學、計算機、工程、化學四個學科開展試點,每年在北京市範圍內選拔三四十名綜合素質高的學生走進實驗室,開展課題研究。

張曉虎總結道,「拔尖培養」是依據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實施20年的成功經驗基礎上,遴選一流導師、選拔一流學生,在原有「師徒」制科創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培養資源,以「精準」「高端」「一貫」「國際」為目標開展的培養項目。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等十多位頂尖科研人員成為這些孩子的導師。

袁正家正是2018年「拔尖培養」入選者之一。饒子和院士是她的導師,負責她的課題方向和培養規劃。導師團隊中的婁志勇教授負責袁正家的具體輔導。

「袁正家同學入選的時候剛初三,在這之前她可能對生命科學完全不了解,所以要她從頭開始獨立完成一個課題不太現實,我們就安排她進入我們已經開展的課題,並由博士生手把手指導。」婁智勇介紹道。

全英文開題報告、查閱文獻、做實驗、寫論文……科研實踐課題該有的步驟一個都不能少。過去一年,袁正家幾乎所有業餘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雖然知道這次發表的論文中,自己的貢獻有限,僅是近距離接觸科研的一小步,但看到自己參與的科研成果出現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她依然由衷地感到興奮。

更重要的是,她終於知道了真正的科研遠不是影視劇裡展示的穿著白大褂搖搖試管那麼簡單,極其枯燥,但也樂趣無窮。

從孩子開始,在家庭中傳播

「這也正是我們開展『早期培養』『拔尖培養』等計劃的目的。」張曉虎坦言,「並非所有的孩子最終都會進入科研領域,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確實能發現一些好苗子,並持續培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現為人大附中高三學生的醜瑞華因在「拔尖培養」中出色地完成課題「惡劣天氣下路況環境增強感知系統」,獲得第69屆ISEF「系統軟體學科」最佳獎、「系統軟體」一等獎,還有國際計算機學會ACM專項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頒發的專項獎提名;項目中的北京四中潘紫琪則收穫第69屆ISEF「能源:化學三等獎」,第18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一等獎。

「對這部分孩子來說,儘早接觸正規的科研,接受專業的訓練,對他們將來進入專業領域的研究非常有幫助。」張曉虎認為。

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項目包括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英才計劃(北京)、北京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拔尖培養計劃。截至目前,三個計劃共有中學基地校50所,累計培養學生3000多名,每年組織開展啟動會、院士報告會、競賽觀摩、研討會等各類中期活動60餘場,野外科考4場,資助全市40餘項青少年科學探索項目,全年有超過20000名中學生直接參加各項活動。

而對於饒子和、婁智勇這樣的導師而言,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地培養青少年科技人才的意義,除了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還有助於提高家長的科學素養,為科學傳播助力。

「雖然近年來民眾的科學素養在不斷提高,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一個學生至少能影響他的父母,以及家裡的親人們。從學生入手,讓民眾更了解科學,具備更多常識,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種責任。」婁智勇說。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清華天才少年計劃:拔尖人才選拔與培養上一次重要的探索
    換句話說,這是培養規律的要求。與人文社科對人的心智要求較高不同,數學等自然科學的學習與培養,「天才出少年」的概率要大得多。  是對中國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養途徑的重要補充  天才少年的培養,從娃娃抓起,除了培養規律外,在中國還有另外一層現實意義。
  • 國科大牽手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 探索基礎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將有新途徑,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與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以下簡稱「嘉銘分校」)合作辦學揭牌儀式舉行。雙方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基礎教育示範基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科技學校(嘉銘分校)」。
  • 2020年「英才計劃」中期研討會暨專家諮詢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舉辦
    「『英才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規律,要堅持一定的管理原則,才能保障項目行穩致遠。」王恩哥強調,「英才計劃」要遵循因材施教規律,堅持名師引領和非功利原則。堅持使命引領,綜合培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他表示,多年來,「英才計劃」在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 走進海洋二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天團」為15戶家庭 講述海洋...
    本周三,海洋二所聯合都市快報共同發起邀請,全城徵集15戶親子家庭走進科學實驗室,活動剛一上線,僅兩小時就有200餘戶家庭報名。29日上午,最終入選的15戶親子家庭,如約而至,有幾戶家庭甚至提早一個小時就已經等候在海洋二所門口。在海洋二所科研樓15樓會議室,「科學家天團」依次登場。
  • 從偏重理科走向文理融通 南京四星高中積極部署對接強基計劃
    記者了解到,為了對接國家推出的強基計劃,今年不少四星高中都在拔尖人才培養機制上有所調整,從偏重理科,走向文理融通。   據學校介紹,自強基計劃開啟以來,29中的拔創班培養方式迎來新的改革,在原有奧林匹克競賽培養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生綜合素養和學生興趣培養,讓學生充分地揚長,全面更全,特長更特,不斷走向深度學習、終身學習。
  • 播撒科學種子: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近日,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在線啟動,哈佛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丘成桐在致辭中表示:「非常感謝騰訊犀牛鳥基金、清華-騰訊聯合實驗室的青年教師付出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共同培養中學人才。
  • 「從娃娃抓起」,培養頂尖數學家
    一個個關鍵詞衝撞眼球,計劃被不少人視作「不設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養特區」,由此引發了眾多討論:這個特殊的「特區」要培養什麼人?怎麼招怎麼教?指向的又是當前教育的哪塊短板?在國際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看來,重視基礎科學、從娃娃抓起、在本土培養出一流學者——這正是他發起此次計劃的初心所在。「中國科技發展了這麼多年,很多方面還跟在別人後面跑。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羅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非常重要,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
  • 我川11位老師入選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我川有11位老師入選!入選名單中,華西醫院鄧洪新研究員、華西醫院陳茂教授、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黃燦華教授、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彭勇教授、化學學院汪秀麗教授、水利水電學院戴峰教授6人入選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80後最牛夫妻:拔尖人才 優青 傑青,一個不落下,網友:要生二胎
    2019年國家傑青結果公布了,一共296項,比起前幾年有擴容趨勢,給了青年科學家們更多的機會,確實可喜可賀。但是,即使這樣,其競爭的激烈程度還是可想而知的。全國也就近300人,優中選優,確實是太難了。但是,這是對於一般人而言的,對於牛人來說就不難了。在這次公布的國家傑青名單中,吃瓜群眾也看不出什麼特別的,但是,在湖南大學師生看來,就特別有看頭了。
  • 浙江大學強基計劃專業介紹:基礎醫學
    培養:厚實基礎+卓越創新  ●本博銜接培養:納入竺可楨學院,實施特別培養,本博銜接畢業後直接獲得博士學位,加快成長為服務國家需求的優秀人才。  ●硬核課程體系:厚基礎、重交叉、融人文。夯實數理基礎,修讀竺可楨學院榮譽課程,加強特色課程和前沿交叉課程(腦與腦機融合、人工智慧、醫療大數據、生物物理學等)。
  • 清大推出「丘成桐數學 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本報訊 據央視新聞消息,經教育部批准,清華大學將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優秀中學生,採用本博銜接模式,為未來數學及相關領域培養領軍人才,成功入圍的國內學生無需高考即可被單獨錄取。
  • 蘭州大學5名教師入選第四批國家「萬人計劃」
    ,安鈞鴻教授入選「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曾獲教育部 「新世紀優秀人才」、 「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傅承義青年科技獎」、「劉東生青年地球科學家獎」、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領軍人才」以及基金委 「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聶軍勝,男,漢族,1978年11月生,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荷蘭實驗室「種」出豬肉!研究人員沒吃過
    中國日報網消息:所謂「種」豬肉就是在一個培養皿裡把豬的幹細胞培養成肉片。科學家認為這項環保技術有一天可以成為牲畜飼養的一種輔助手段,幫助減輕世界的飢餓問題。據美國媒體1月15日報導,自2006年以來荷蘭的科學家就開始在實驗室裡「種」豬肉,這項技術被認為對人類健康、地球環境構成巨大的潛在影響,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 科學家計劃對非洲蚊子進行基因驅動,以消滅瘧疾傳播,卻引起爭議
    「這是一個突破性的實驗,」負責實驗室的昆蟲學家魯思·穆勒(Ruth Mueller)說:」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這太令人興奮了。」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實驗室裡得到突破性進展,世界衛生組織也正在考慮把這項技術投入到非洲,但是卻引起了很多的爭議,很多人認為這樣做會擾亂大自然的基本運行規律。
  • 她們是最讓人佩服的中國女科學家,如何培養孩子對於科學的興趣
    他們一起在約裡奧·居裡夫婦領導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和居裡實驗室工作,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分裂徑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因為鈾核"三分裂"現象是何澤慧首先發現,所以其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試問現在青少年們,有多少人知道黃令儀和何澤慧這兩位對國家科技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 哈佛培養出實驗室人造兔肉和牛肉,肌肉細胞體外成熟仍存挑戰
    另一種則是哈佛大學這項研究的主題、尚在實驗階段的實驗室人造肉。其原理是從動物身上提取肌肉組織,然後放入生物反應器進行培育。  動物肉主要由骨骼肌和脂肪組織組成,前者生長在細長的纖維中,就像我們在牛排或者切碎的雞肉、豬肉中看到的那樣。對於科學家來說,製造這些纖維是生物肉工程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
  • 中國傳媒大學發布本科教育行動計劃
    大會發布《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5)》(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出臺13項計劃17個方案。據介紹,中傳此次出臺的13項行動計劃分別為:「一流生源拔萃」計劃、「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推進計劃、「通識教育厚基」計劃、「一流專業建設」計劃、「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託舉」計劃、「課程質量深耕」計劃、「教材新高」計劃、「國際交流拓展」計劃、「卓越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教師賦能激勵」計劃、「教務管理提升」計劃、「智慧教學建設」計劃和「本科教育質量保障」計劃。
  • 俄羅斯電影周於廈門開幕 中俄聯手啟動培養影人計劃
    俄羅斯電影周於廈門開幕 中俄聯手啟動培養影人計劃 2020-12-09 14:44: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吉翔 責任編輯: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