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答請愛狗人士迴避。這裡只談美食,不談人狗情感。
狗肉和牛羊肉一樣,是人類最早豢養的的動物類肉食,而且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美食指數高於牛羊。直到如今,在朝鮮韓國、東南亞一些國家和民族,以及我國吉林、廣西一些地區,仍然是最受歡迎的肉食。尤其是冬季,溫補勝藥補,更是大吃狗肉的季節。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指的是烹飪方法。傳統的藥膳性質狗肉,都是不要出血,以保存滋補藥物價值。信陽光山縣的傳統做法,應該還是古法。把狗水裡浸死,剝皮卸大塊,鹽碼醃兩天,掛出屋簷下晾乾,七天後就成乾貨。一道菜要得二斤肉,做之前溫水泡軟洗淨,整塊煮半個小時,能插進筷子。撈出趁熱撕開小塊,去掉骨頭。再起鍋爆香蔥姜和幹紅辣椒,下撕好的狗肉爆炒,給二兩高度燒酒烹鍋,一兩醬油,加開水淹住,一直大火20分鐘給蒜苗段,裝盆上桌,或者直接裝火鍋。
這種做法之所以歷史流傳不走樣,是因為最香最好吃。不出血的狗肉,突出問題是土腥味太重,如果新鮮肉做菜就要加倍去腥調味料,要用到八角等香料。結果是土腥味壓住了,肉香也變成了調料味,失去狗肉的本質味道。狗肉醃製晾乾就從根本上去掉了土腥味,關鍵還增加了幹肉的腊味。狗肉的腊味不同於豬肉,沒有陳舊味道,完全的肉香,而且不要很多調料,只有蔥姜白酒醬油蒜苗幹紅辣椒。所以,如果考證,這樣的狗肉做法一定會追索到先秦時期。起碼的孔子愛吃幹肉就是佐證。如今的新鮮狗肉做菜就出不來這樣的效果,怎麼做也不比其他肉香,只能靠香料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