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22卷 漢紀十四
漢武帝後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
【原文】
上病篤,霍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日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輕漢矣!」
【譯文】
漢武帝病重,霍光哭著問道:「萬一陛下不幸離去,應當由誰繼承皇位呢?」漢武帝說:「你難道沒有理解先前賜給你的那幅畫的含意嗎?立我最小的兒子,由你擔任周公的角色!」霍光叩頭推辭說:「我不如金日!」金日也說:「我是外國人,不如霍光。況且由我輔政,會使匈奴輕視我大漢!」
【解析】
漢武帝快掛了,這是他臨終託孤。
上面材料出現了三個人,漢武帝、霍光、金日磾。
每個人都說了話,也有互動。
一問一答之間,看似雲淡風輕,但實際上暗中的試探、揣摩、挖坑一樣都不少。
1.霍光的明知故問
在這段材料之前,漢武帝讓人畫了一幅畫,周公背著年幼的周成王,接受諸侯朝拜,並且讓霍光看這幅畫。
這個意思不言而喻了,要讓霍光做周公輔佐年幼天子。
但是,在上面的材料中,霍光卻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有不諱,誰當嗣者?」
儼然一副,沒搞明那副周公負成王圖是什麼意思。
要我說,這就是霍光機警的地方。
那副周公負成王圖是什麼意思,霍光絕對明白。
而他之所以要如此再問一次,有這兩個原因。
其一,彼時雖然暗示要立劉弗陵為太子,但尚未正式立其為太子。而讓看那副畫,也沒點明誰為太子,更沒說誰是周公。
霍光由此一問,是讓漢武帝明確表態。
如果霍光不問,那麼是不是可以等同於霍光心中已經有了太子人選,等漢武帝一死,就立其為帝。
如果真是這樣那還了得,太子是誰只能有漢武帝定。
雖然,你霍光提的劉弗陵是漢武帝的意思,但是話不能由你霍光來說!
如果霍光自己提出來,想幹什麼?
其二,面對漢武帝之前不清不楚的信號釋放,未嘗不是一種試探。
霍光如此問,其實還是表示一切尊崇漢武帝的意志,自己不做主。
其三,霍光謹慎了大半輩子,現在漢武帝快死了,自己馬上要小媳婦熬成婆,這個時候最後一班崗要站好,絕對不能倒在勝利即將來臨之前。
明知而問雖然有些傻,但是如此做派,穩啊!
2.霍光的推讓
面對漢武帝的點明,霍光表面上誠惶誠恐。
以他謹慎多年沒有犯錯的性子,漢武帝的後續啥安排他知道。
現在,擺到檯面上,意料之中。
霍光卻推讓了,說自己不如金日磾。
同樣,這裡有三個意思。
其一,故作樣子的退讓,表示自己毫無權力之心,算是謙虛。
其二,以此試探看金日磾的反應,是否有爭權之心。
其三,小小的給金日磾挖個坑,把他推到臺前,其意是,你看還有個金日磾他也挺牛逼的,他也能做輔政大臣一把手。
如果讓我霍光做輔政大臣一把手,這個金日磾啥想法呢?
3.金日磾的推讓
面對霍光的推讓,並把球踢到自己身上。
金日磾的回覆是這樣的。
臣,外國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輕漢矣!
這十幾個字,點明的問題有兩個。
其一,自知之明。
金日磾說自己的身份,是匈奴休屠王王子,在身份上不適合。
如果讓他替代霍光位置,且不說匈奴輕視,關鍵是他這個匈奴人的身份,必定會被很多人拿來說事,甚至以此搞事情。
如此這般,反而陷金日磾於不利局面,霍光則不存在這個。
一方面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另一方面霍光本人小心謹慎不犯錯,並無什麼別人能拿來做文章的地方。
其二,使用後果。
如果讓金日磾做霍光的位置,會有不好的後果,他嘴上說的是會讓匈奴人看清。
其實這個反而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事,如其一中提到的,他一個匈奴降人做了首席輔政,而那些老資格,他們會善罷甘休?他們會服氣?
大概率是要搞事情的,這一搞事情,國家、朝堂就要動蕩,這一亂就會有人混水摸魚,這個才是真真的大問題。
最後,金日磾又把求踢回給了霍光。
其意也很明顯,不想和霍光爭風頭,同時更是向漢武帝表示自己毫無權力之心,且知道自己不是這塊料。
漢武帝病榻前這一番表態與過招。
看上去相互謙讓,但是細細想來,險象環生,一不小心搞不好就要被踢出權力核心。
好在霍光和金日磾都交了滿分答卷。
【啟發】
在分析這段的時候,有點擔心自己解讀過渡。
但是,細細一想,能夠進入權力中心的人,哪個不是心思縝密之輩?
前面還有一篇文章,同樣也是高手說話要拐彎抹角,和今天高手過招不留痕跡其實很相像。
前者在於彎彎繞繞,暗喻暗示頗多。
而後者在於表面上看是一個事情,其實實際上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這東西,沒有一定的積累沉澱和段位,既看不出,也用不出、更也用不上。
所以,今天的內容權當為大家增加一些無用的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