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周軼君,是因為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收錄進了語文教材。
後來又在《鏘鏘三人行》看到這個集爽利和知性於一身的女人,也才知道她曾經就職新華社,出任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也曾經採訪郭中東很多關鍵人物。
如果說這些經歷為她帶來的是小眾範圍內的影響和知名度,那麼這一次《他鄉的童年》,帶來的則是全民的關注。
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豆瓣評分9.1,周軼君帶著我們看到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等國家的教育,在最後一集,又將目光轉向了國內教育。
放眼向外不是為了讚美,轉頭向內也不是為了批判。
我想,周軼君作為一個新聞媒體人,更想做的並不是弘揚什麼貶抑什麼,而是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也給我們一個更開闊的視角:
教育可以有多少可能性。
一、芬蘭:給孩子自由,沒那麼可怕
芬蘭的教育領跑全世界。PISA成績也一直領先。
PISA是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這是一種國際性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可強化對考生知識面、綜合分析、創新素養方面的考查。評估主要分為3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由這3項組成一評估循環核心,在每一個評核周期裡,有2/3的時間會對其中一項領域進行深入評估。PISA會在各個國家中抽取4500到10000名初三與高一為主的15歲學生擔任調查對象,以測試學生是否能夠掌握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在《他鄉的童年裡》芬蘭這一集裡,周軼君伏在一位小學教師的懷裡流淚了,彈幕上許多人也表示看哭了,因為在我們的教育經歷裡「你不行」貫穿始終,做得不如別人好就是失敗。沒有人告訴過我們,你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不用和別人比較。
在芬蘭的小學教室裡,沒有一本正經的背挺直、小手放在桌子上、小腳並並齊這樣的規訓,甚至沒有數學、語文這樣的學科劃分。老師教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學生們之間沒有競爭。
他們學習的是什麼?
是如何學習;
是不必競爭,做自己想做的就好;
是如何靜下來看書;
是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你的感受就是正確的;
是哪怕你計算做得不好,你也有其他優點,你也可以是一個正直、有愛的人。
在這樣的教育裡,我們看到的是對於「人」的尊重。
反觀現實,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枷鎖。「你不行」「還不夠好」「沒考到第一名就不要說是我的孩子」,中國人小時候喜歡「哄孩子」,長大了喜歡控制、恐嚇孩子,「成績不好你這輩子就完了」。怎麼就不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呢?每個生命都有向上的力量,而我們很多時候卻在壓抑之後,要求他們枝繁葉茂。
二、日本:體能為先,要分享也要守護
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離我們很近卻又很遠的國家。近是因為曾經的歷史讓人無法釋懷,遠是因為實際上我們很少有人真的認真地去看看這個鄰國究竟是什麼樣的。
在《他鄉的童年》的鏡頭裡,日本的孩子們洪亮的聲音響徹校園。
在日本幼兒園中,可以看到孩子們的一天先是從晨練開始,他們一大早就在土地上光著腳瘋狂地跑,瘋狂地跳,爬上爬下,大聲喊叫,就是為了喚醒他們的身體。
對比國內幼兒園,日本孩子的運動量大得驚人,在我們看來「危險」的爬杆、爬樹,是他們的日常。
而在國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南》的建議是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於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
這是最低要求,但是能做到的已經屬於不錯的園所。更多的,是為了避免受傷、為了乾淨、為了便於管理,把這些時間壓縮在最低限度。
在日本的幼兒園裡,同樣會強調「分享」,但在分享之後,同樣會教孩子們保護自己的東西,哪怕是校長和老師來「偷」「搶」,也要揮手推開,大聲拒絕。
我們的教育裡也在強調「分享」,拒絕的孩子會被評價為「扣」「不懂分享」,但是缺少「守住自己的東西」這個環節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強行拿走了孩子的力量,卻又要求他負重。
三、印度:不羞於表達自己
印象裡髒亂差的印度,其實已經為全世界培養數量巨大的優秀人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印度人擔任CEO的比例高達30%。
「印度人才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他們不接受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有了想法會馬上說出來,因為「我的聲音應該被聽到」。
他們不害怕表達自己的意見,哪怕只想到了一半,不會等到想完美了再去做。
而我們從小的教育,更側重「正確」「完美」「完整」,從幼兒園就開始要求「想好了再說」「看看別人是怎麼說的」。
教育,就在這些細節中啊。
印度的農村地區的「雲中學校」,建立了SOLE,也就是「自我組織的學習環境」模式,讓孩子們自己「想要學習」,孩子們主導自己的學習之旅。這一模式,被條件富裕的國際學校採用。
和我們同樣面臨人口眾多、競爭壓力大的印度,或許更值得我們去借鑑和思考。
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貧困地區的父親。他告訴周軼君,他小時候沒有電腦,也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可是他的女兒已經開始接觸電腦,「我希望她將來能去一個更像樣的地方」。電子產品的積極作用,往往被我們忽視。他們不是洪水猛獸,「網際網路是一種資源,讓每個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我們更應該教給孩子的,是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助益自身成長。
在中國臺灣被評價為有「過動症」的陳子齊小朋友,一度懷疑自己「是全世界最笨的小孩」。在印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自信。
周軼君在視頻中總結道:印度是混亂的,而印度的教育並不是作為一個整體被人稱道,而是在混亂與秩序當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而個體之間相互啟發和影響,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和希望。
這樣的希望,我們也有。
李躍兒的巴學園、南明教育的教育聯盟,以及越來越多為適應孩子而出現的特色幼兒園、小學,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光芒。
四、以色列:失敗只是一個過程
猶太人認為重要的三件事:教育,教育,教育。
以色列,猶太人的故鄉。
關於猶太人如何創業、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我們也已經轉過不少。
而以色列作為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之國」,我們知之甚少。
怎樣的小時候造就了用於創業的一代?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特色。
在這裡,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個發明家,學生的另一個身份可能是公司CEO。
並不是要鼓勵孩子放棄學業「瞎搗鼓」,而是對於失敗,我們可以更寬容。失敗並不是結局,不用曾經的失敗來定義一個人,在我們的文化裡,值得一再強調。
「這裡的孩子們,一定會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的選擇」——什麼時候,我們也能有這樣的自信呢?很期待。
《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這本書裡說「如果不能包容相當數量的失敗,真正的創新也就不可能實現」,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像中國的飯館一樣深入身心」的根本原因吧。
以色列學校裡的」教育小丑「讓人耳目一新,教育小丑來到學校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放鬆,感到歡樂。彈幕裡好多人說」這樣有什麼用「——快樂本身就是用處呀。」當你去一間有教育小丑的學校,那裡有愉悅,有幸福,有坦誠,有樂趣「,誰不願意去這樣的學校呢?多年後回憶起來,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創新從何而來?
從教育教爸爸德隆先生在家裡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遊戲、家庭規則中,可見一斑。
遙控器和車鑰匙,兩個看似完全沒有關係的物體之間,如何找出35個甚至45個聯繫?思維如同肌肉一樣,需要不斷的鍛鍊。家裡的兩個孩子,一個11歲,一個13歲,他們完全可以自己決定睡覺時間,」我在我累的時候去睡覺,晚上7點或者凌晨3點,任何我想的時間,因為我的父母給了我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他們相信我有這樣的能力「,難以想像好嗎!顛覆了我們對於孩子的一貫認識:沒人管你還不上天啦!
可是就像德隆先生所說,家長的責任,是讓孩子擁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或許我們的教育,也需要更多地考慮這一點了。我見過國內家長給孩子精確到分鐘的生活作息表,井然有序,卻讓人覺得,孩子不是一個人,只是家長手中的牽線木偶。多少人在大學、工作之後,再也找不到正常的生活作息?小時候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越界太多的家長,難辭其咎。在積極主動的人和消極被動的生物之間,我們似乎更擅長製造後者。
質疑權威,是創新的另一個基因。
在以色列,沒有不可撼動的權威,你可以質疑總統,也可以質疑課堂上的老師,辯論無處不在。重點不在於答案是否正確,而在於,如果你要我相信,請你說服我。」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質疑——提出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在生存模式思維下的以色列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創新路徑。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可是看過各國的教育之後,我們會發現,童年和童年,真的是不一樣的。
不過,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避免了競爭的芬蘭孩子,在慢慢缺失堅韌不拔的精神;注重集體感和責任感的日本教育,也導致了人們過度壓抑自我、校園霸凌頻發。而國內應試教育的鐵板也早已開始鬆動,越來越注重孩子們的邏輯思維、情商發展。
《他鄉的童年》這樣的紀錄片,更多地是為我們大人打開的一扇窗,讓我們從為孩子的成績焦慮、為他們的未來擔憂、為他們的普通煩躁到喘不過氣的緊繃裡,呼吸到一些新鮮空氣。
周軼君在紀錄片裡,面對鏡頭說: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邊界和未來。」
作為大人,作為父母,永不停止思考和學習,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