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位於滎經縣龍蒼溝鎮境內,不僅是我市也是全省最早啟動建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項目。
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園地共建先行區,雅安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聚焦森林生態資源優勢,堅持抓好「一個規劃」,奮力推進「四個轉變」,努力實現「三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積極探索出一個NPL園地共建的「人與自然如何共贏」的「滎經模式」,讓公園和社區相互支撐,實現保護和發展的統一。
南入口社區規劃面積約350平方公裡,布局各類子項目72個,總投資100億元,總體形成「一線五點」發展格局。即:一條34公裡長的熊貓翠竹風景線,貫通熊貓放歸基地、熊貓寧靜谷、熊貓康養堂、熊貓民宿村和熊貓溫泉小鎮五個社區點位。
去年啟動至今,項目推進情況如何呢?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施工現場
緊鑼密鼓建設正酣
9月21日早晨,下過夜雨的龍蒼溝有些涼。
自雅西高速龍蒼溝出口開始,一路往龍蒼溝鎮走去,沿途布局近百隻大小不一、造型各異的大熊貓雕塑。
去年10月,2019中國(四川)大熊貓國際生態旅遊節閉幕式在雅安舉辦,同時宣布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項目建設正式啟動,熊貓溫泉小鎮、熊貓民宿村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
今年2月26日,滎經縣成立中國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建設指揮部。
剛進入熊貓溫泉小鎮,新落成的街心「環廊」內車水馬龍,銀光閃爍的熊貓IP造型和鮮紅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大字格外醒目,悄然融入環繞的風雨長廊和青山。
來到小鎮的共建共管服務中心,裝修作業正在有序進行。
「這個是沉浸式體驗項目,通俗理解為室內探險。」南入口社區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項目正在進行房屋主體改造,建成後定能吸引眾多喜歡大冒險的遊客前來遊玩。
熊貓溫泉小鎮緊鑼密鼓地建設只是滎經縣「加速」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除去動植物資源,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片區,還有非常豐富的山川資源。桌山(瓦屋山)、牛背山等耳熟能詳的山嶽,都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片區範圍之內。其中,桌山雲上方舟景區將按國家5A級標準打造,目前正在索道建設中。
龍蒼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鄒洪鑫表示,五大組團項目的建設都十分順利。其中,熊貓民宿村結合基層治理實現了項目整體提升;清風雅雨小鎮的黑石公園、康養一期(項目)以及展示中心都已建成,即將啟動索道建設;在疊翠溪景區基礎上提升打造的熊貓寧靜谷,康養二期(項目)正在修建,「寬山隱廬」民宿酒店已投入運行,叢林飛躍和森林越野賽道正在施工建設;熊貓放歸基地,目前科研各項工作運轉順暢,已經放歸兩隻大熊貓。
「我們相信,南入口社區建成開放後,必將成為炙手可熱的熊貓打卡地。」鄒洪鑫認為。
園地模式
先行先試大膽探索
2020年以來,滎經以「園地模式」將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社區建設與森林康養產業園區、鄉村振興產業園區、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建設相結合,實現南入口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保護和地方發展共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建設提供滎經實踐。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的主要做法是著力推進『四個轉變』,打造全國生態文明融合發展示範地。」滎經縣委書記李蓉表示。
——空間讓渡,實現「活動區」向「保護區」轉變。按照生態保護要求,關停保護區內礦山6座、水電站12處,外遷村民58戶186人,為國家公園建設騰出了空間。
——教育激勵,實現「砍樹人」向「護樹人」轉變。開展法律宣講、情景法庭和 「先鋒講堂」等,深化生態法治宣傳教育,組建嚮導隊、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開展替代生計工程,建立和完善村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利益分享機制。
——示範帶動,實現從「賣資源」向「賣風景」轉變。成立旅遊產業黨支部,以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發展生態農家樂64家,並通過上門指導、定期培訓等,提升服務水平。
——集中安置,實現從「舊村莊」到「新社區」的轉變。通過集中安置保護區搬遷出來的群眾,並依法建立自管委,推進自主管理。近年來,該縣持續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汙水處理、垃圾分類,小區人居環境逐步美化,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近年來,滎經縣依託國家公園優勢,創新推進入口社區建設,著力發展森林康養、生態旅遊、熊貓文化產品、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為入口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在實現生態、生產和生活「三個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區建設上,雅安其他縣也各有「高招」,一個個熊貓鎮、熊貓村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一批批「大熊貓生態友好型」特色產品應運而生。做好「社區建設」這篇文章,讓大熊貓安然棲息,讓大熊貓棲息地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終將會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本報記者 張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