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31日新媒體專電 題:哪能關了「電爐子」點起「煤爐子」? 北京房山區破解老百姓「煤改電」困局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蓋博銘 馬巖
日前,有媒體報導稱,北京房山區部分「煤改電」試點村居民因電暖氣「不給力」、用電取暖費用過高等原因又燃起煤爐子。
30日,「煤改電」工作主要參與部門之一,房山區農村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寶忠表示:「房山區會實事求是對待和解決農民取暖問題。」記者從房山區委宣傳部獲悉,政府已計劃投入近3億元逐步解決「煤改電」試點農村取暖問題。
多項「煤改電」補貼政策,為何試點區百姓仍「用不起」?
據介紹,房山區「煤改電」工作分兩個階段。2013至2015年為「試點階段」,2016年至今為「全面鋪開」階段。
在試點時期,電採暖設備主要有三種,直熱式、蓄能式以及電鍋爐式,前兩種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控溫,後一種為集中供暖。
在「試點階段」,房山區25個村作為「煤改電」試點村享受三項基本補貼政策,一是購置電採暖設備,每臺(套)價格小於6600元時,市、區和農戶各出資三分之一。大於6600元後,市區兩級政府最高補貼4400元。二是每戶享受個人家戶線改造補貼400元。三是農戶使用電採暖設備取暖享受峰谷電價政策,即晚上9點至次日6點每度電0.3元。
在這一時期,補貼後,一臺直熱設備村民要花費幾百元,蓄能式則要上千元,平均一戶需要約5臺機器。2013年,1961戶「煤改電」試點地區有1360戶都選擇投入較少的直熱式採暖設備。但這種設備採暖效率低、且需要實時大量耗電才能保證供暖,補貼政策難以充分減輕村民電費壓力。
2016年,75個村全面開展「煤改電」工作。這一時期,空氣源熱泵式電採暖設備逐步興起。政府在普及「煤改電」過程中,補貼政策傾向於空氣源熱泵式,同時也增加白天取暖電價補貼,最高補貼500元。
據了解,對於試點區域內選擇直熱式的百姓而言,政府整體補貼力度雖越來越大,但由於採暖設備局限,電價優惠政策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此外,電費補貼為防止「騙補」等情況發生,均要村民先繳費、經有關部門核實後再退費,這也導致老百姓短時期內「交出去」的電費較多。
推行「煤改電」,階段性「痛點」在哪裡?
但據了解,「煤改電」後,試點區部分百姓家裡溫度比市區家庭平均低7-8攝氏度。
「問題還是出在末端設備選擇上」房山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2013年試點區內選擇使用直熱式電採暖設備的村民無法完全享受蓄熱式和空氣源熱泵式的補貼政策,整體電費花銷依然較高。百姓為節省電費,或減少使用臺數或減少使用時間導致屋內氣溫較低。
據房山區減煤換煤辦副主任許文武介紹,直熱式電採暖逐步被空氣源熱泵採暖所取代,但確實仍有百姓還在使用「老設備」。未來空氣源熱泵也可能會被更加成熟的新設備所取代,老百姓需不需要再更換設備、換設備的錢由誰出、補貼政策如何兼顧「引導使用更清潔能源」與「覆蓋不同設備使用人群」也是「煤改電」的痛點之一。
在具體工作中,國家電網北京房山供電公司黨委書記呂彬說,電力企業在「煤改電」區域要進行大規模的電網升級改造與運行維護工作,為安全起見、應對突發情況,往往還會額外鋪設備用電力線路,部署搶修維護力量,這些工作在山區進行則難度更大一些。
優化能源結構大背景下,基層如何「攻堅克難」?
「試點時期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劉寶忠表示,「煤改電」過程在執行端確實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減煤換煤、清潔空氣」的行動方向始終堅定。
房山區政府表示,試點區域的「煤改電」工作既有經驗也有教訓,但試點的代價絕不能讓老百姓買單。據年初印發的《2017年房山區農村地區村莊冬季清潔取暖工作實施細則》,房山區財政將統一撥款,逐步更換25個試點村的電採暖設備。
許文武認為,基層工作關鍵在於「落實到位」。他認為,要「一戶一設計」、「一戶一檔案」,對百姓的家庭情況和實際需求要及時、充分了解,在電路設計、設備選擇等方面做到「因戶制宜」。
「還要激發百姓主動參與的熱情。」劉寶忠介紹,政府可以為村民提供電採暖設備備選品牌,由村民代表協商選擇具體產品。同時,更加全面、精準設計具有可行性的補貼方案,引導百姓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歡迎。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