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家戶戶大都是集中供暖,但小時的這個時候卻是另一番情景——該點爐子了。
遙想年幼時期住平房時,供暖前是挨家挨戶為過冬取暖開始忙碌的伊始。以前每家每戶在票證時期都會有一個保存糧本,電本,煤本的袋子,在不同需求的時候拿出相對應的本、票據。
上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糧本與購貨本。(郝汝明提供)
這個時候把煤本抽出來就開始盤算採購冬煤的事了。入冬前要提前去煤鋪子預訂。譬如,幾百斤煤球,幾百塊蜂窩煤,想要多還不能一次供應齊,必須得分期分批的購買。一旦雙方商量好送煤時間,家裡得留勞力幫著收煤,堆放。
尤其是燒煤球的家庭還需要把煤灰搓出來單獨和成煤餅子貼牆上風乾。與此同時,家裡就得把儲存的爐子,煙囪,歪脖都拿出來。有的爐子需要重新套膛,有的煙囪,歪脖要檢查有沒有破損,尤其是進屋的那幾節要提早看好,避免封爐子時候煤氣洩露造成中毒。黑白鐵的小作坊也忙碌起來,為居家百姓提供必要的配套物料。
但是,像煙囪,歪脖這些鐵皮的玩意用不住,一個是本身是薄鐵片子不禁用,另外就是冬煤燃燒本身有「煙油子」容易腐化金屬。
每逢冬天來臨時,家裡就將一節節的煙囪接上,直立到屋頂的高度再平行伸出窗外。上面的煙囪要用鉛絲吊住,固定在房梁上。煙囪在屋內的距離越長,散熱的面積越大。但煙囪是按量供應的,多了也買不到、買不起。大街小巷裡常可遇見的是用舊煙囪皮修補煙囪的手藝人。家裡一按爐子,孩子們就知道快要過年了。
安爐子時,麻煩的是還要把窗上的玻璃取下,要用一塊洋鐵皮代替窗戶,中間減出個洞,套住煙囪釘在窗框上,防止熱傳導發生火災。那時,許多居民家的窗戶還是貼的窗戶紙。有的只有中間或局部是玻璃,周邊也是貼紙的。
所以,冬天常常會遇到有煤氣中毒的事故發生。
有些人家是安裝一個風鬥,留個斜口向上的通風口,交換室內的空氣,防止煤氣中毒。
每年冬季過後,要拆下一節節的洋鐵皮煙囪,擦去煙油,打成捆,掛在房子的屋簷下,保持乾燥通風,防止鐵皮鏽化。這也表示著春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那時黑白鐵集中的地方是三條石、北營門一帶,有人稱其為「北開」,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門以北的開闊地帶,今指紅橋區東部河北大街與北營門東馬路交匯處東南一帶,東臨北運河。清朝光緒年間,周盛傳因鎮壓捻軍有功,受賜在此建造祠堂,此後逐漸成為賣藝場地和舊貨市場,黑白鐵作坊也集中於此。
說起儲存冬煤都地方,一般每家都會有小煤屋。當時大雜院時代,雖然各家各戶房子有大有小。但是公共的空間相對每家都會有比較公平的分攤,在廚房,窗戶下蓋一個小煤屋。冬天儲存冬煤,大白菜。夏秋呢,小煤屋就是一個雜物室,空閒出來用於堆存雜物。
上圖:原老城居民收藏的購煤本。(郝汝明提供)
在沒有雙休的那個時代,周日是最為忙碌的一天。所以人們會對送煤的日子格外重視,因為北方的天一進十一月份不一定哪天就讓人預演一下寒冷了。所以,一般說好送煤都日子都選在家裡人多的時候,提前預備一盒煙,一壺茶等著煤鋪子的師傅把自家採購的煤拉過來。
走街串巷送煤的人會拉地排子車,車上會有一棵堅固的繩子或者帶子,師傅把它套在肩上,雙手緊握著車把,弓起身子在老城裡狹窄而又曲折的胡同裡負重前行。每到一戶家裡,熱茶都會及時奉上,師傅一般也都會一飲而盡不多作客套。因為,一車下來最多也就兩三戶的供應量,還得返回到煤鋪子再裝車送煤入戶。時間對每一個人,每一戶人家都很重要,就這樣的一組場景可能會貫穿整個取暖期。
生煤球爐子可是個技術活兒。燒爐子得多加柴火,才能把煤球點起來。但是煤球不禁燒,燒起來之後還要加硬煤,硬煤像石頭一樣硬,很禁燒。
現在我們不再如此忙碌,因為已經有現代化的取暖設備為我們服務,簡化了很多的程序,讓我們有更多的閒暇時間。正是這些繁瑣的消失,讓大家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一塊觸屏讓所有人迷失並陶醉在了貌似現實的虛擬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