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河網密布,人們習慣依水而居。但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內澇、水體黑臭等問題日益凸顯。福州市民林先生說,他就居住和工作在西湖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湖水質變差,他每天都要走到幾公裡外的山上去鍛鍊身體。現在通過水體治理,特別是把湖邊的12幢別墅拆除後,水系打通了、水變清了、綠岸增加了,他又回到西湖邊走路健身了。
福州市107條河中,曾有43條內河是掛牌的黑臭水體。通過把汙染源治理、水系周邊環境整治、水系智慧管理、老舊小區治理、城中村改造等與水體治理統籌結合起來,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治理。福州還利用內河兩側拆除出來的空間,在截汙管上種樹、修路、亮燈、造景、建園等,建成綠道450公裡、串珠公園200個,整個水系成了風廊、水道、綠帶,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福州收穫了生態環境的「高顏值」,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
位於雲南昆明市的滇池,碧波蕩漾,眾多紅嘴鷗飛翔在湖面上,時而低俯捕食水中的小魚,或啄食人們扔出的麵包塊。滇池曾嚴重汙染,通過實施以環湖截汙、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村面源汙染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六大工程」為主線的綜合治理體系,2016年全湖水質告別了劣Ⅴ類,2018年水質達到Ⅳ類。生態環境部公布的今年1月—10月全國地表水狀況數據顯示,滇池為輕度汙染,與去年同期相比,水質明顯好轉。
滇池生物多樣性也恢復明顯,湖濱溼地植物物種增加到290種,魚類達到23種,鳥類達到140多種。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表示,「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魚和諧」將成為「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追求的目標任務。「美麗中國的建設不是在專家指標體系中,而應該是老百姓記憶裡的美麗河湖中,我們要讓它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對於水環境改善,科技發揮了巨大作用。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十三五」期間,在水環境領域,形成重點行業水汙染全過程控制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誌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汙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有效支撐了太湖、京津冀、三峽庫區、淮河、遼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助力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和世園會、冬奧會高標準水質目標實現。
科研成果也正快速轉化為環境治理的巨大動力,就在一個月前,蘇州大學和蘇州潤碧泓水生態修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水生態修復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大學從1997年就開始圍繞蘇州市六大中型湖泊水汙染治理進行研究,科研成果已應用在湖泊生物資源保護與水域生態修復工作中。蘇州潤碧泓董事長吳德滿說,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為了創新、示範與推廣水域生態修復技術,保護、改善和修復水生態環境,確保區域水生態安全。
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投入的「真金白銀」在不斷增加,「十三五」期間累計達2248億元,其中,水汙染防治資金783億元。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等,對各地消減劣Ⅴ類斷面、解決黑臭水體、改善環境質量都發揮了巨大支撐作用。記者 李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