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種族主義從美國席捲全球,在西方國家的影響尤其嚴重,法國巴黎日前爆發了上千人遊行,在示威活動的浪潮中,法國街頭的一座座雕像成為了犧牲品。在英法等國家,示威者們將怒火對準了舊時代的奴隸制以及殖民主義,而與這些歷史相關的雕像也被一座座地推到,破壞,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被丟進河裡。
在最初的抗議示威活動中,這些國家政府尚且能耐著性子,引導民眾們和平抗議,但情況並沒有朝著他們想像的好的方向發展。由於暴力活動升級,「美式零元購」在一些地方上演,店鋪遭遇打砸後,警報聲持續高鳴,但放在愈演愈烈的暴亂中警報聲顯得刺耳而無用。而這些歷史性的雕像遭遇破壞更讓人痛心疾首。
馬克龍:歷史不會改變
據路透社報導,當地時間1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講話,他警告法國不會改寫歷史,也不會拆除任何雕像。如果說在抗議活動上政府的態度還比較曖昧的話,那麼對保護這些歷史級雕像,馬克龍的表態則透露著其堅決捍衛的決心。
在全國電視講話中,馬克龍指出,我們共和國不會從歷史上抹去任何名字。它(法國)不會忘記任何藝術品,也不會拆除雕像。
過去的歷史或許放在現在的視角下遭人非議,但沒必要對歷史客觀存在的局限性全盤否定,即便不符合當前的價值觀,但法國乃至整個歐洲,一定程度上在這些歷史進程中發展、強大,部分激進的示威者將怒火引火到這些雕像上也引發了法國國內大量民眾的反對。
同樣的情況在英國也在上演,這兩個國家都走過了奴隸制以及殖民時期,如今其國內的抗議者借著反種族歧視的浪潮,對這些雕像進行破壞、摧毀,企圖將歷史抹去,但歷史不應該被抹去,好的或者壞的,都是一個民族、國家走過的歷史印記。
在「black lives matter」的呼聲下,巴提斯特·柯爾貝爾的雕像被抗議者們重點關照,柯爾貝爾是路易十四時期法國著名政治家、財政大臣,並且在當時帶頭起草了《黑人法典》,這是法國殖民有關奴隸制的立法,如今在反黑人歧視的抗議者,柯爾貝爾的雕像被破壞並不讓人意外。
另外一位與法國殖民史和奴隸制有關的歷史人物雕像,位於巴黎市中心約瑟夫·加利埃尼雕像也遭到了衝擊,加利埃尼在一戰期間擔任巴黎市軍事指揮官,用暴力手段鎮壓了法國殖民地當地的居民。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軍武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消息參考來源:觀察者網、澎湃網